政协委员话医改:公立医院改革、社会办医成热点
2012-03-10 13:28:14 | 来源:中国新闻网
3月10日上午9时,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在梅地亚两会新闻中心举行第五场记者会。赵平、吴明江、李立明、陈仲强、吴明、王执礼等六位政协委员谈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图为记者会现场。中新网记者 金硕 摄
  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10日举行主题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记者会,六位政协委员就社会广泛关注的公立医院改革、社会办医等热点回答记者提问。

  谈三年医改:基本医保覆盖面不断扩大

  政协委员李立明介绍,自2009年4月医改启动实施以来,统筹推进五项重点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城镇职工医疗保险三项制度不断健全,基本医疗保障的面不断扩大。城乡居民参保人数合计已经达到了12.95亿,覆盖了全国95%左右的人口。 二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保障标准大幅提升,服务项目在不断增加,受惠的人群也在不断扩大。 三是基本药物制度和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在有序进行。四是卫生事业投入的力度不断加大。

  李立明说,中国社会二元结构的现状还会长期存在下去,所以在医疗的保障体系、制度建设上,2009年开始的医改就为保证这样的保障制度和体系开展了大量工作。

  李立明介绍,在2001年的时候,医疗费用负担个人支付要占到60%,指的是全国平均的,农村的比例更高,城市的比例相对低一点。到去年政府投入占到28.6%,社会占35.9%,而个人下降到35.5%,这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大的进步。

  谈公立医院改革:改变以药养医成共识

  “公立医院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也是一个独立经济运行的实体。”谈到公立医院改革,吴明江委员说,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以药补医政策带来很多问题。因为这样的加成不能体现医生、护士、医学科技工作者高强度、高风险、高知识这样一个知识劳务的价值,而是要通过多卖药、卖贵药、多检查这样一些经济行为来补偿医院。

  吴明江认为,这种价值取向会扭曲医疗行为,加剧医患关系的紧张,不利于中国医药产业的健康发展,也不利于医药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所以,改变以药补医已逐步成为各方共识。

  谈到具体的改革方案,他建议通过政府增加投入,调整医疗服务的收费价格,体现知识的劳动价值来得到补偿,这样增加的部分有的是政府投入,有的在医疗保险当中能够得到支付。

  “当然,现在也在积极探索医疗付费方式的改革,比如说总额预付也好、单病种付费也好,这些都需要探索,这个过程还需要时间,但是总的走向应该是对的。”他说。

  谈民营医院发展:尽快形成多元办医局面

  谈到民营医院发展,王执礼委员提议,中国今后要制定更多细则,让“引导、支持社会资本办医”政策落地,尽快形成我们国家多元办医的局面。

  王执礼说,今年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到要引导、支持社会资本办医,尽快形成更加开放的、多元化办医格局。把社会办医、民营医院作为国家的重要战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是第一次。

  “在城市中的大医院,如果由社会资本办的话,就会分流相当一部分国立医院的病人,使得在国立医院看病的病人能够得到比较好的医疗照顾,所以这个方向还是对的,利国利民。”王执礼说,民营医院也有一些问题,正是因为它的规模比较小,今后国家应该在这个问题上制定更细的细则。

  谈农村医疗现状:为乡村医生解决正式编制

  谈到农村医疗现状,陈仲强委员介绍,村医存在以下问题:第一,村医没有正式的编制。同样是在农村,给牲畜看病的兽医有国家正式编制,有学历层次的要求,而村医没有,有大专以上的学历者不足三成。

  第二,村医的继续教育没有着落。

  第三,村医的收入,相当于他所在村的平均水平或者略低一点。将来退休以后没有生活保障。

  陈仲强建议大力加强村医队伍的建设,应该给他们解决国家的正式编制,要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同时要有合理的政策激励,可以通过政府招聘的方式来建设这支队伍,也可以由达到资质的个体医师来承担这项工作。

  他认为,村医应该纳入到乡镇卫生院的统筹管理,使这支队伍真正做到有后续的补充,达到一定的资质,有不断的指导和监管,变成县乡村真正的网络。

  李立明则建议,国家应该有相应的政策,对这些人进行专门的培训,使他们拿到国家依法行医的资格。
责任编辑:裴夏静
网友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