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国萍,南宁市华东社区主任,从事社区工作32年,于2005年5月被南宁市兴宁区人大常委会任命为人民陪审员。六年陪审路上,她共参审了1200多起商事案件,被社区群众亲昵地称为“不穿法袍的好法官”,先后荣获“全国优秀人民陪审员”、“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优秀人民调解员”等荣誉称号。
蒙炳帆,南宁市兴宁区流动人口管理办公室干部,从事流动人口管理工作8年,2007年10月被南宁市兴宁区人大常委会任命为人民陪审员,共参审各类案件近1000件,尤其在参审股权、信用卡、房贷、车贷、买卖等类型化案件中表现突出,连续多年被评为南宁市流动人口管理工作先进工作者和兴宁区法院先进个人。
2011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兴宁区人民法院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加强司法民主为目标,以类型化商事案件审理为试点,针对不同的案件类型,积极探索并灵活运用各种行之有效的调解方法,充分发挥人民陪审员参与审判、监督审判、联系群众的重要作用,尽可能和谐地解纷止争。同时,认真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创新培训方式,大力推进法官教陪审员、陪审员教法官的“互动”学习交流模式,开展一系列“庭审驾驭能力竞赛”、“调解能力竞赛”等岗位练兵活动,采取讲解典型案例、介绍审判技巧、学习优秀文书、交流调解经验、研讨热点问题、观摩点评庭审等形式,帮助人民陪审员掌握同类案件矛盾冲突、社会背景、利益诉求、争议焦点、证据认证、法律适用等类型化特征,进一步增强基层法官认识把握社情民意及做群众工作、化解纠纷的能力。截止8月1日,由该院周国萍、蒙炳帆两位人民陪审员参与审理的股权转让、信用卡、房贷、车贷、买卖等类型化商事案件共576件,庭前、当庭调解244件,经调解后撤诉35件,当庭判决112件,所参审类型化案件无一上诉,服判息诉率达100%,有效促进了司法和谐,为促进法院良好司法形象以及构建“平安、和谐兴宁”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温馨关怀,用真情感化人
在一起股权纠纷案件中,被告是一位身患严重冠心病的75岁老人。考虑到老人的身体状况,单独做工作可能效果不好,周国萍建议先通过电话征求老人的意见,并真诚邀请其妻女到法院陪同参与调解。于是,被告的老伴和女儿一同来到了法院。在做思想工作时,为避免老人因情绪过激而影响身体,周国萍和蒙炳帆配合法官先说服老人的妻子和女儿,然后再由母女俩配合开展对老人进行工作。就在老人终于同意调解的时候,他的妻子突然出现头晕、手脚发抖及站立不稳等低血糖症状,周国萍和蒙炳帆立即帮其不停地按摩手脚,帮她喂水、进食,渐渐地症状才得以缓解。其妻子感动的留下了热泪。周国萍一边用纸巾擦拭其妻眼眶流下的泪水,一边不停地安慰她。被告连声说“谢谢”并表示一定会按时履行调解协议。临走前,老人的女儿说老人晚上睡觉会抽筋,周国萍马上告诉她:“我父亲以前晚上睡觉也是老抽筋,后来穿上袜子睡觉就不抽筋了”。最终,这起棘手的纠纷就在“拉家常”中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换位思考,以仁爱打动人
调解工作成功与否,适宜的策略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有仁慈博爱的心,耐心、诚心、善心地与当事人进行沟通,对待当事人像对待自己的朋友一样,处处体现对当事人的尊重和关怀,才能获得当事人的信赖,化阴霾为彩虹。在参审一起股权转让纠纷案时,因地址不详,法院穷尽手段无法将起诉状等材料送达至被告黄某手中,通常情况下要进行公告送达。但是周国萍适时提出:“人都是要面子的,谁也不乐意当被告。原、被告原来既是工友又是一个大院的邻居,在小区张贴公告就等于昭告天下,反而容易激化矛盾,不到万不得已,最好不要用公告”。当电话联系获知黄某已身患癌症并前往广州治疗时,法官与黄某并不直接谈案情,而是关切地询问她的病情和治疗情况,鼓励她保持乐观的态度、积极地面对人生。在通话交流中法官还了解到,黄某现住在广东的一座寺庙,与“被医生判决死刑”的病友们一起吃斋念佛,遂逐渐与黄某从病情谈到人生和佛道。终于在几次电话交谈后,黄某表示愿意回南宁参与案件的调解,不让人生之路留下遗憾。当黄某从广东赶赴兴宁法院时,周国萍、蒙炳帆两位人民陪审员和主办法官一起都在法院门口迎接。当知道黄某已皈依佛门,周国萍还特地教了她一个佛家皈依弟子的手势,让黄某喜出望外,感激不已。最后,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讼争双方友好地达成了调解协议。
活用“法语”,将复杂化通俗
在参审一起合同纠纷时,被告吴某为了省事,认为好不容易来到法院了,希望法院一揽子就处理完各种法律关系所涉的问题。法官用法言法语向她说明,一个案件通常只处理一个直接利害法律关系,如要处理其他法律关系还得另行起诉;且林林种种的问题,也并非法院一家能够有权处理,更不可能在一个合同纠纷案中全部处理。但被告并不能理解,于是,周国萍采用在社区做群众工作的方式,通过“生活化”的语言和表述方法来“翻译”这些法言法语:“一个法律关系就好比我们生一种病,如果我们得了眼病,应该到医院眼科进行检查和治疗;而我们肠胃不适,应该到消化科进行检查治疗。同样道理,一个法律关系立一个案件,就像到医院挂一个号,业务庭就像医院里的分科,立了案就由相应的业务庭进行审理,要想解决另一个法律关系应该另行立案;如果不属于法院管的话,就不能到法院来‘挂号’,得去其他对口单位‘挂号’才行”。被告方才恍然大悟。沟通理顺后,案件调解就顺利多了。
善于摸索,以总结促提高
在参与类型化案件调解过程中,周国萍、蒙炳帆与法官经摸索总结出了一套类型化案件的调解模式,通过“判例调解法”、“陪审员模拟案件角色调解法”,将陪审员富于亲和力的群众工作经验融入到纠纷解决当中,和法官的专业优势相结合,打造“专业调解合议庭”,灵活地互动调解,巧妙平和地化解纠纷,提高调解效率,促使案件圆满解决。如在参审一起股权案中,起初被告许某非常不配合合议庭的工作,在电话中扬言要采取上访等维权方式。经法官劝解,许某和其母同意来法院调解,但对合议庭存在很大的戒心,对案件的事实和法律关系没有正确的认识,也听不进解释,调解工作几乎陷入僵局。针对这一情况,法官、周国萍、蒙炳帆三人在许某面前分别扮演案件的各方当事人,重新演绎整个案件的事实,请当事人“跳出棋局”,如旁观者般冷静回望全案的证据和事实,从而作出理性的判断。在演绎过程中,法官穿插介绍和讲解着相关的法律条文,周国萍、蒙炳帆则展示讲解相似的生效判例。通过对比相似的判例,许某和他的妈妈很快对案件的事实和相关法律关系有了正确的认识,也全面考量了自己的案情和可能的结果,最终心悦诚服地接受了调解方案。履行完调解手续后,周国萍、蒙炳帆陪送当事人下楼时,许某的妈妈说:“你们真是有耐心,为了我儿子的案件,法官和陪审员这么辛苦,之前我们还那么不配合,现在想想真是不应该。我现在真的是心服口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