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常委会一年六会:立法修法监督贯穿民生主线
2011-12-31 12:32:30 | 来源:中新网
2011年12月30日星期五上午9时,在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召开联组会议,就国务院关于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工作情况的报告开展专题询问。
中新网12月31日电 为期六天的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将于今日落下帷幕。作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的常设机构,全国人常委会在全国人大闭会期间行使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权。2011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全年共举行六次会议,立法、修法动作频频,专题询问直击社会热点,民生主线贯穿全年。
立法修法动作频频 关注民生倾听民意
聚焦全国人大常委会2011年的立法、修法表单,涉及十余部法律。立法方面,行政强制法通过,精神卫生法草案、军人保险法草案、出境入境管理法草案提请审议;修法方面,刑法完成第八次大修,刑诉法、民诉法等的修正案草案提请审议。
纵观全年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修法工作,突出民生主线,着重保护民权,多部法律的制定、修改切中社会热点,关乎民众切身权益。
比如,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的刑法修正案(八),取消13个死刑罪名、加重食品安全犯罪刑罚、危险驾驶和恶意欠薪入罪……,多项新修改和新规定,体现着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彰显着保护民生的立法原则。
行政强制法在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上通过,这部法律从1999年开始酝酿制定到表决通过,历时12年。法律对限制公民人身自由行政强制措施的实施做出详细规定,旨在避免权力滥用。
有“小宪法”之称的刑诉法修正案草案在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上首次提请审议,这是该法时隔15年后再次迎来大修,草案规定不得强迫任何人证实自己有罪,不再强求“大义灭亲”,审讯犯罪嫌疑人律师可否在场、技术侦查如何不被滥用等内容也备受关注。
在第二十三次会议上,精神卫生法草案首次提请审议,根据草案,中国拟立法规范精神卫生服务,保障精神障碍患者的合法权益。为保证公民合法权益不因滥用非自愿治疗受到侵害,有效防止“被精神病”现象的发生,草案规定了两种复诊、两次鉴定制度。
此外,职业病防治法修正案草案在今年已经历三审,拟通过制度的约束,清理职业病诊断障碍,简化劳动仲裁程序,破解2亿劳动者职业病维权之困。
在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修法的过程中,倾听民意民生成为常态,体现出科学立法、民主立法的理念。
比如在今年个人所得税法的修改中,公众踊跃参与,发表意见,有8万多人提出了23万多条意见,刷新了人大立法网上征求意见纪录,充分体现了公民对立法的有序参与。个税法的修改,将工薪所得减除费用标准调至3500元,全国约6000万人因此不再需要缴税。
专题询问走向制度化 直面社会民生热点
询问和质询是人大对“一府两院”实施监督的法定形式。去年,全国人大常委会以财政决算、国家粮食安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等作为询问重点,分别采取分组会议、联组会议和大联组会议的方式,开展了3次专题询问,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2011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同样举行了三场专题询问,除了财政决算,今年选择了保障房建设和教改纲要实施情况作为主题。显示出在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工作中,专题询问已走向常态化、制度化,在主题选择上更加贴近民生热点。
追问热点,直面难题,将问题摊在桌面上。从保障房的政策设计建设进度,到资金保障分配管理;从教育经费保障,到校车校园安全……,针对各种民生热点、关切点,委员们连珠发问,不乏犀利尖锐言辞,部委大员一一作答,坦诚恳切。
在今年的三场专题询问中,发改委、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审计署、教育部、科技部、公安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卫生部、国务院法制办等十几个国务院部门的负责人到场应询,涉及部门领域更多更广。
此外,专题询问充分向媒体开放,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体进行现场报道或直播,体现出透明度。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在今年“两会”时表示,专题询问受到社会广泛关注,产生积极反响,已成为人大监督工作的一个亮点。他此前也曾强调,要将社会普遍关注、经过努力可以解决的问题作为询问重点,使专题询问开展得有声有色、更富实效。
专家分析指出,作为中国特色监督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专题询问对促进人大监督“一府两院”、保障政府部门正确行使职权,乃至预防和惩治腐败具有很大意义。询问过程中,公众可以进行多方面观察考量:国家权力机关工作是否到位,常委会委员如何履职,政府如何接受监督。通过具体制度的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得到发展,公民的监督权、知情权、参与权得到丰富与发展。
立法修法动作频频 关注民生倾听民意
聚焦全国人大常委会2011年的立法、修法表单,涉及十余部法律。立法方面,行政强制法通过,精神卫生法草案、军人保险法草案、出境入境管理法草案提请审议;修法方面,刑法完成第八次大修,刑诉法、民诉法等的修正案草案提请审议。
纵观全年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修法工作,突出民生主线,着重保护民权,多部法律的制定、修改切中社会热点,关乎民众切身权益。
比如,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的刑法修正案(八),取消13个死刑罪名、加重食品安全犯罪刑罚、危险驾驶和恶意欠薪入罪……,多项新修改和新规定,体现着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彰显着保护民生的立法原则。
行政强制法在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上通过,这部法律从1999年开始酝酿制定到表决通过,历时12年。法律对限制公民人身自由行政强制措施的实施做出详细规定,旨在避免权力滥用。
有“小宪法”之称的刑诉法修正案草案在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上首次提请审议,这是该法时隔15年后再次迎来大修,草案规定不得强迫任何人证实自己有罪,不再强求“大义灭亲”,审讯犯罪嫌疑人律师可否在场、技术侦查如何不被滥用等内容也备受关注。
在第二十三次会议上,精神卫生法草案首次提请审议,根据草案,中国拟立法规范精神卫生服务,保障精神障碍患者的合法权益。为保证公民合法权益不因滥用非自愿治疗受到侵害,有效防止“被精神病”现象的发生,草案规定了两种复诊、两次鉴定制度。
此外,职业病防治法修正案草案在今年已经历三审,拟通过制度的约束,清理职业病诊断障碍,简化劳动仲裁程序,破解2亿劳动者职业病维权之困。
在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修法的过程中,倾听民意民生成为常态,体现出科学立法、民主立法的理念。
比如在今年个人所得税法的修改中,公众踊跃参与,发表意见,有8万多人提出了23万多条意见,刷新了人大立法网上征求意见纪录,充分体现了公民对立法的有序参与。个税法的修改,将工薪所得减除费用标准调至3500元,全国约6000万人因此不再需要缴税。
专题询问走向制度化 直面社会民生热点
询问和质询是人大对“一府两院”实施监督的法定形式。去年,全国人大常委会以财政决算、国家粮食安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等作为询问重点,分别采取分组会议、联组会议和大联组会议的方式,开展了3次专题询问,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2011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同样举行了三场专题询问,除了财政决算,今年选择了保障房建设和教改纲要实施情况作为主题。显示出在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工作中,专题询问已走向常态化、制度化,在主题选择上更加贴近民生热点。
追问热点,直面难题,将问题摊在桌面上。从保障房的政策设计建设进度,到资金保障分配管理;从教育经费保障,到校车校园安全……,针对各种民生热点、关切点,委员们连珠发问,不乏犀利尖锐言辞,部委大员一一作答,坦诚恳切。
在今年的三场专题询问中,发改委、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审计署、教育部、科技部、公安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卫生部、国务院法制办等十几个国务院部门的负责人到场应询,涉及部门领域更多更广。
此外,专题询问充分向媒体开放,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体进行现场报道或直播,体现出透明度。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在今年“两会”时表示,专题询问受到社会广泛关注,产生积极反响,已成为人大监督工作的一个亮点。他此前也曾强调,要将社会普遍关注、经过努力可以解决的问题作为询问重点,使专题询问开展得有声有色、更富实效。
专家分析指出,作为中国特色监督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专题询问对促进人大监督“一府两院”、保障政府部门正确行使职权,乃至预防和惩治腐败具有很大意义。询问过程中,公众可以进行多方面观察考量:国家权力机关工作是否到位,常委会委员如何履职,政府如何接受监督。通过具体制度的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得到发展,公民的监督权、知情权、参与权得到丰富与发展。
责任编辑:陈秀军
网友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