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供给如何“跑赢”临床需求?
2011-12-10 09:47:30 | 来源:新华社 | 作者:吕诺
我国自愿无偿献血人数和采血量在不断增加,而在一些城市医院临床用血却频频告急。卫生部医政司副司长郭燕红9日指出,当前血液供给增速不及临床需求增速。根治“贫血”,让血液供给“加速跑”,既要“开源”也要“节流”。
采血量与用血量“赛跑”
1998年颁布实施《献血法》以来,我国血液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据郭燕红介绍,“十一五”期间,自愿无偿献血人次由2006年的675万增加到2010年的1180万,增幅达到74.8%;年采血量由2006年的2295吨增加到2010年的3935吨,增幅达到71.5%。近年来血站的年供血量以12.6%的速度递增。临床用血中自愿无偿献血比例达到99%。
在2008年南方雨雪冰冻、汶川特大地震等严重灾害的医疗救治中,以及今年“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等重大灾难事故血液保障工作中,政府有力领导,社会广泛支持,民众积极参与,确保应急事件临床急救用血的需求和安全,也充分显示出社会大家庭“血浓于水”的友爱温情。
但是,血液供应紧张状况在一些地方仍然未能缓解。去年年底以来,北京、浙江等地出现血液供应紧张情况,个别地方呈现常态化趋势。
血液供应不足,会直接影响临床治疗,影响病人生命安全,同时还滋生出“血托”,使“有偿卖血”有可乘之机。最近,北京市检察院连续受理4起家庭互助献血引发的非法组织卖血事件,这些事件严重影响了采供血秩序。
血液供需缘何不平衡
在血液供应量以年均12%的速度持续增长的情况下,仍然不能完全满足临床用血需求。郭燕红分析指出,一个重要原因是临床血液需求的快速增长。
她说,我国医疗保障水平的提高和医疗服务能力的加强,使血液供应面临着新的压力和严峻的挑战。2010年与2009年相比,手术人次增长18.6%,而采血量增长只有7.7%。
同时,我国血液需求的区域分布和流向不均衡。郭燕红说,大量患者流向医疗资源相对集中的大城市和中心城市,导致这些城市用血量大,血液缺口明显,无偿献血的动员和招募工作难度大,血液供应紧张情况不易缓解。
此外,我国无偿献血基础薄弱。郭燕红说,我国人口献血率只有8.7‰,低于世界高收入国家的45.4‰和中等收入国家的10.1‰,也低于香港的30‰和澳门的23‰,离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10‰也有一定的差距。
郭燕红指出,当前,一些人对无偿献血存在认知上的“误区”。如果对献血安全性相关知识等群众关心的问题宣传不够,再遇到一些特殊事件和负面舆论,老百姓参与无偿献血的热情就会受影响。
据了解,目前全国年采血量为3935吨,每天需要有约7万人献血。按医疗服务量的增长进行初步测算,到2015年,每天需要有约12万人献血。
“血液不能生产,人体是唯一来源。没有人伸出手臂,采供血服务工作就无从谈起。”郭燕红说,“血液工作必须依靠社会大众的广泛理解和支持。”
“开源”“节流”治“贫血”
“保障血液供应,要‘开源’和‘节流’并行。”郭燕红说,“开源”,首先要动员社会广泛参与无偿献血。
据郭燕红介绍,今年5月,卫生部与总后卫生部和中国红十字会总会联合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无偿献血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充分认识无偿献血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完善政府主导、多部门协作、社会共同参与的无偿献血工作长效机制,深入宣传,引导社会广泛参与,共同推动无偿献血工作的开展。
“开源”也要注重血站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的提高。郭燕红说,应当建立和完善持续改进的质量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强化全员参与的质量保障意识。要规范采血服务行为,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创造舒适方便的献血条件,稳定献血者队伍。要提高血液检测质量和安全水平,保证采供血服务全过程的规范化和标准化,确保血液采集、制备、储存和运输等过程的安全。
所谓“节流”,就是加强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使得宝贵的、有限的血液资源得到充分、有效利用。
郭燕红说,一方面,要通过完善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法规体系,建立临床用血评价方案和考核体系,加强对医务人员合理用血培训和教育,不断提高临床合理用血水平;另一方面,要积极创新和推行血液保护技术,提高血液的利用率,保障血液安全。
采血量与用血量“赛跑”
1998年颁布实施《献血法》以来,我国血液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据郭燕红介绍,“十一五”期间,自愿无偿献血人次由2006年的675万增加到2010年的1180万,增幅达到74.8%;年采血量由2006年的2295吨增加到2010年的3935吨,增幅达到71.5%。近年来血站的年供血量以12.6%的速度递增。临床用血中自愿无偿献血比例达到99%。
在2008年南方雨雪冰冻、汶川特大地震等严重灾害的医疗救治中,以及今年“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等重大灾难事故血液保障工作中,政府有力领导,社会广泛支持,民众积极参与,确保应急事件临床急救用血的需求和安全,也充分显示出社会大家庭“血浓于水”的友爱温情。
但是,血液供应紧张状况在一些地方仍然未能缓解。去年年底以来,北京、浙江等地出现血液供应紧张情况,个别地方呈现常态化趋势。
血液供应不足,会直接影响临床治疗,影响病人生命安全,同时还滋生出“血托”,使“有偿卖血”有可乘之机。最近,北京市检察院连续受理4起家庭互助献血引发的非法组织卖血事件,这些事件严重影响了采供血秩序。
血液供需缘何不平衡
在血液供应量以年均12%的速度持续增长的情况下,仍然不能完全满足临床用血需求。郭燕红分析指出,一个重要原因是临床血液需求的快速增长。
她说,我国医疗保障水平的提高和医疗服务能力的加强,使血液供应面临着新的压力和严峻的挑战。2010年与2009年相比,手术人次增长18.6%,而采血量增长只有7.7%。
同时,我国血液需求的区域分布和流向不均衡。郭燕红说,大量患者流向医疗资源相对集中的大城市和中心城市,导致这些城市用血量大,血液缺口明显,无偿献血的动员和招募工作难度大,血液供应紧张情况不易缓解。
此外,我国无偿献血基础薄弱。郭燕红说,我国人口献血率只有8.7‰,低于世界高收入国家的45.4‰和中等收入国家的10.1‰,也低于香港的30‰和澳门的23‰,离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10‰也有一定的差距。
郭燕红指出,当前,一些人对无偿献血存在认知上的“误区”。如果对献血安全性相关知识等群众关心的问题宣传不够,再遇到一些特殊事件和负面舆论,老百姓参与无偿献血的热情就会受影响。
据了解,目前全国年采血量为3935吨,每天需要有约7万人献血。按医疗服务量的增长进行初步测算,到2015年,每天需要有约12万人献血。
“血液不能生产,人体是唯一来源。没有人伸出手臂,采供血服务工作就无从谈起。”郭燕红说,“血液工作必须依靠社会大众的广泛理解和支持。”
“开源”“节流”治“贫血”
“保障血液供应,要‘开源’和‘节流’并行。”郭燕红说,“开源”,首先要动员社会广泛参与无偿献血。
据郭燕红介绍,今年5月,卫生部与总后卫生部和中国红十字会总会联合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无偿献血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充分认识无偿献血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完善政府主导、多部门协作、社会共同参与的无偿献血工作长效机制,深入宣传,引导社会广泛参与,共同推动无偿献血工作的开展。
“开源”也要注重血站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的提高。郭燕红说,应当建立和完善持续改进的质量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强化全员参与的质量保障意识。要规范采血服务行为,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创造舒适方便的献血条件,稳定献血者队伍。要提高血液检测质量和安全水平,保证采供血服务全过程的规范化和标准化,确保血液采集、制备、储存和运输等过程的安全。
所谓“节流”,就是加强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使得宝贵的、有限的血液资源得到充分、有效利用。
郭燕红说,一方面,要通过完善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法规体系,建立临床用血评价方案和考核体系,加强对医务人员合理用血培训和教育,不断提高临床合理用血水平;另一方面,要积极创新和推行血液保护技术,提高血液的利用率,保障血液安全。
责任编辑:漆浩
网友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