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民为民 情铸和谐的好法官
2011-11-13 10:27:47 | 来源:人民法院报 | 作者:福建省南平市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 许寿辉
编者按:
11月11日,詹红荔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报告会上,詹红荔讲述了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报告团其他成员——福建省南平市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许寿辉,南平三中政教处副主任马晓颖,福建日报社记者包骞,新生少年何根良从不同角度讲述了詹红荔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从今日起,本报将连续刊登发言节选,敬请读者关注!
詹红荔始终坚持“一个共产党员,不论分内分外,如果需要,都义无反顾;一个人民法官,不论庭内庭外,如果需要,都责无旁贷”的承诺,怀着对构建和谐社会的追求,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贯穿到少年审判工作的始终,教育、感化、挽救了一大批失足少年。她审理的近500起案件涉及1140多名少年犯,无一重审、无一错案、无一投诉、无一上访,受到当事人和群众的高度信赖,被誉为“爱民为民、情铸和谐”的好法官。
一个好法官,不仅要公正司法,更要能动司法
詹红荔认为,少年审判,惩罚不是目的,关键在引导他们真诚悔过,重塑人性,走向新生。她主动将审判工作向前、向后延伸,在长期实践中,摸索、总结出一套符合少年审判规律的“三三九不工作法”。首先,是庭前的三个不开庭:对关键问题没有梳理清楚的,不开庭;对被告人成长背景没有调查清楚的,不开庭;被告人对犯罪危害没有足够认识的,不开庭。其次,是庭中的三个不轻易:被告人没有真诚悔过的,不轻易下判;被害方没有得到精神抚慰,达不成和解的,不轻易下判;可以判非监禁刑,但没有落实帮教措施的,不轻易下判。第三,是庭后的三个不松手:入监后延伸帮教没有到位的,不松手;回归社会的问题没有妥善解决的,不松手;发出的司法建议没有落实的,不松手。这套工作法,有效拓展了少年审判的工作平台,提升了工作实效。
有个学生叫小冬,家境贫寒,成绩优异,一念之差拿走了同学的笔记本电脑。庭审中,他真诚悔过。对这样偶然失足的少年,本可依法适用缓刑,但由于他是外来农民工子女,落实不了帮教措施,判不了缓刑。詹红荔认为,如果因此就判处监禁刑,这对小冬不公平,而且进监狱还有“交叉感染”的危险,可能会毁掉这个孩子。
为此,詹红荔来到小冬父母临时居住的社区,在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老专家、老模范中为小冬寻找帮教人。为找一位老专家,她六次登门才把他等到。当詹红荔说明来意,老人反问:“这孩子是您家亲戚?”詹红荔摇摇头。老人再问:“那是受人之托?”她还是摇头。
老人有些不解:“那您这么上心,是为什么?”詹红荔说:“这是一个农民工的孩子,他的父母离乡背井就是为了将孩子培养成人。我不忍心让他们希望落空。只是想请您尽一份力,给孩子一个新生的机会。”老专家被感动了。
小冬在这个老专家的监护与帮教下,度过了缓刑的日子,2009年顺利考上了农林大学。
一个好法官,不仅要审结案件,更要事了人和
詹红荔常说,少年犯罪案件,牵动着的不是一个家庭,而是几代人,甚至是一个社会群体。身为少年法庭的法官,永远要在细节上多想一点,在审理中多走一步,在法庭外多做一些。她办案的过程总能对被告人告之以法,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当事人双方坦诚相见,没有一件引起矛盾激化。
当地人民医院的董良瀚院长说起这样一件事:一群学生斗殴,有个少年被打成重伤送到医院,医生全力抢救,还是没救过来,欠了6万多元。有医生问:“医疗费怎么办?”董院长说:“双方亲属都闹得不可开交了,他们不来闹事就不错了,这笔钱肯定要打水漂。”没想到,几个月之后,死者的家属却主动到医院把医疗费缴了,并动情地说:“案件已得到了公正处理,法官也帮助拿到了赔偿,我是没了孩子,但不能昧了良心啊!”说完,还向医护人员深深鞠了一躬。
多年来,在詹红荔的努力下,像这样矛盾尖锐而以和解告终的案件有40多起。
詹红荔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案结只是个逗号,事了也仅是个分号,人和才是一个完美句号。”
一个好法官,不仅要做好本职工作,还要勇担社会责任
在詹红荔眼里,法官既是司法工作者,又是社会管理创新的参与者、推动者。
面对犯罪人越来越低龄化的现象,家长揪心,老师担心。为了让更多的孩子远离犯罪,詹红荔主动走出法庭,走进学校,深入社区,融入家庭,创建了一种重在激励、重在引导、重在互动的未成年人法制教育体系。
南平一所职业学校原来的风气不是很好,打架、偷盗、敲诈等现象时有发生,有3名学生受到刑事处罚,被综治办“黄牌警告”,家长信不过,招生也越发困难,老师倍感无奈。詹红荔主动担任该校法制辅导员,在学校建立“法制德育基地”,带领“新生少年”现身说法,制作“流动式法制宣传展板”,举办“模拟法庭大赛”,开设“互动式法制课”、“心理辅导课”。一次次别开生面的法制教育活动,让学生喜闻乐见,在潜移默化中纠正不良习气。仅一年,学校的“黄帽”就被摘除。几年来,詹红荔的足迹遍及城区所有学校。
为了更好地与青少年沟通,詹红荔还学习了大量的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知识,开通了“维权热线”、“QQ在线”,为他们释疑解惑。
为了孩子的自尊,她从不把回归社会的少年称为少年犯,而是亲切地称他们为“新生少年”。她还组建“新生少年队”,经常带领他们开展公益活动,让他们在传承爱心、关心他人、回馈社会中,学会了感恩,体会到责任,看到自身价值。
詹红荔总是这样,认认真真办案,实实在在做事。群众亲切地称她为“法官大姐”、“法官阿姨”、“法官妈妈”。老百姓这一声声亲切的称呼,就是一个个最美好的赞赏,就是一份份最真情的回馈!
11月11日,詹红荔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报告会上,詹红荔讲述了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报告团其他成员——福建省南平市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许寿辉,南平三中政教处副主任马晓颖,福建日报社记者包骞,新生少年何根良从不同角度讲述了詹红荔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从今日起,本报将连续刊登发言节选,敬请读者关注!
詹红荔始终坚持“一个共产党员,不论分内分外,如果需要,都义无反顾;一个人民法官,不论庭内庭外,如果需要,都责无旁贷”的承诺,怀着对构建和谐社会的追求,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贯穿到少年审判工作的始终,教育、感化、挽救了一大批失足少年。她审理的近500起案件涉及1140多名少年犯,无一重审、无一错案、无一投诉、无一上访,受到当事人和群众的高度信赖,被誉为“爱民为民、情铸和谐”的好法官。
一个好法官,不仅要公正司法,更要能动司法
詹红荔认为,少年审判,惩罚不是目的,关键在引导他们真诚悔过,重塑人性,走向新生。她主动将审判工作向前、向后延伸,在长期实践中,摸索、总结出一套符合少年审判规律的“三三九不工作法”。首先,是庭前的三个不开庭:对关键问题没有梳理清楚的,不开庭;对被告人成长背景没有调查清楚的,不开庭;被告人对犯罪危害没有足够认识的,不开庭。其次,是庭中的三个不轻易:被告人没有真诚悔过的,不轻易下判;被害方没有得到精神抚慰,达不成和解的,不轻易下判;可以判非监禁刑,但没有落实帮教措施的,不轻易下判。第三,是庭后的三个不松手:入监后延伸帮教没有到位的,不松手;回归社会的问题没有妥善解决的,不松手;发出的司法建议没有落实的,不松手。这套工作法,有效拓展了少年审判的工作平台,提升了工作实效。
有个学生叫小冬,家境贫寒,成绩优异,一念之差拿走了同学的笔记本电脑。庭审中,他真诚悔过。对这样偶然失足的少年,本可依法适用缓刑,但由于他是外来农民工子女,落实不了帮教措施,判不了缓刑。詹红荔认为,如果因此就判处监禁刑,这对小冬不公平,而且进监狱还有“交叉感染”的危险,可能会毁掉这个孩子。
为此,詹红荔来到小冬父母临时居住的社区,在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老专家、老模范中为小冬寻找帮教人。为找一位老专家,她六次登门才把他等到。当詹红荔说明来意,老人反问:“这孩子是您家亲戚?”詹红荔摇摇头。老人再问:“那是受人之托?”她还是摇头。
老人有些不解:“那您这么上心,是为什么?”詹红荔说:“这是一个农民工的孩子,他的父母离乡背井就是为了将孩子培养成人。我不忍心让他们希望落空。只是想请您尽一份力,给孩子一个新生的机会。”老专家被感动了。
小冬在这个老专家的监护与帮教下,度过了缓刑的日子,2009年顺利考上了农林大学。
一个好法官,不仅要审结案件,更要事了人和
詹红荔常说,少年犯罪案件,牵动着的不是一个家庭,而是几代人,甚至是一个社会群体。身为少年法庭的法官,永远要在细节上多想一点,在审理中多走一步,在法庭外多做一些。她办案的过程总能对被告人告之以法,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当事人双方坦诚相见,没有一件引起矛盾激化。
当地人民医院的董良瀚院长说起这样一件事:一群学生斗殴,有个少年被打成重伤送到医院,医生全力抢救,还是没救过来,欠了6万多元。有医生问:“医疗费怎么办?”董院长说:“双方亲属都闹得不可开交了,他们不来闹事就不错了,这笔钱肯定要打水漂。”没想到,几个月之后,死者的家属却主动到医院把医疗费缴了,并动情地说:“案件已得到了公正处理,法官也帮助拿到了赔偿,我是没了孩子,但不能昧了良心啊!”说完,还向医护人员深深鞠了一躬。
多年来,在詹红荔的努力下,像这样矛盾尖锐而以和解告终的案件有40多起。
詹红荔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案结只是个逗号,事了也仅是个分号,人和才是一个完美句号。”
一个好法官,不仅要做好本职工作,还要勇担社会责任
在詹红荔眼里,法官既是司法工作者,又是社会管理创新的参与者、推动者。
面对犯罪人越来越低龄化的现象,家长揪心,老师担心。为了让更多的孩子远离犯罪,詹红荔主动走出法庭,走进学校,深入社区,融入家庭,创建了一种重在激励、重在引导、重在互动的未成年人法制教育体系。
南平一所职业学校原来的风气不是很好,打架、偷盗、敲诈等现象时有发生,有3名学生受到刑事处罚,被综治办“黄牌警告”,家长信不过,招生也越发困难,老师倍感无奈。詹红荔主动担任该校法制辅导员,在学校建立“法制德育基地”,带领“新生少年”现身说法,制作“流动式法制宣传展板”,举办“模拟法庭大赛”,开设“互动式法制课”、“心理辅导课”。一次次别开生面的法制教育活动,让学生喜闻乐见,在潜移默化中纠正不良习气。仅一年,学校的“黄帽”就被摘除。几年来,詹红荔的足迹遍及城区所有学校。
为了更好地与青少年沟通,詹红荔还学习了大量的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知识,开通了“维权热线”、“QQ在线”,为他们释疑解惑。
为了孩子的自尊,她从不把回归社会的少年称为少年犯,而是亲切地称他们为“新生少年”。她还组建“新生少年队”,经常带领他们开展公益活动,让他们在传承爱心、关心他人、回馈社会中,学会了感恩,体会到责任,看到自身价值。
詹红荔总是这样,认认真真办案,实实在在做事。群众亲切地称她为“法官大姐”、“法官阿姨”、“法官妈妈”。老百姓这一声声亲切的称呼,就是一个个最美好的赞赏,就是一份份最真情的回馈!
责任编辑:裴夏静
网友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