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爱无声 法外有情
——记全国优秀法官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人民法院詹红荔
2011-02-28 10:01:15 | 来源:人民法院报 | 作者:梅贤明
他们,是被虫子咬过的花朵。这时,来了一位细心的园丁。
他们,是黑暗中迷途的羔羊。这时,来了一位阳光的引路人。
他们,是一时失足的少年郎。这时,来了一位深情的法官妈妈。
这园丁、引路人、法官妈妈就是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人民法院少年庭庭长詹红荔。最近,詹红荔被最高人民法院授予全国优秀法官荣誉称号。
让70余个家庭破镜重圆
曾经在南平一公园发生了一起在校生群殴事件,导致被害人因抢救无效死亡,医院也为此垫付了6万多元。南平市人民医院董院长当时的想法是,6万元打水漂了,被害人家属不来医院闹就不错了。
没想到几个月后,死者的家属主动拿了6万多元来,董院长非常吃惊。“了解之后,我才知道原来这是一起少年犯罪案,是经过詹红荔法官亲手调解的结果。詹法官承办的案件肯定能让当事人满意。”董院长这样告诉记者。
原来,詹红荔了解到涉案的好几个被告人都是学习成绩不错的孩子,又是独生子女,这场判决势必牵动着10个乃至更多家庭敏感的神经。一面是被害方的合法权益,一面是9个孩子的未来。在这样的困境中,一场“风暴”在暗流涌动。詹红荔被推上了风口浪尖,四面八方的压力向她涌了过来。她一趟趟地跑看守所,苦口婆心地劝说这些被告学生在所里仍然要坚持学习、认真反省;为经济赔偿款在被告人、学校之间来回奔波;几次到被害人所在村,安抚被害人家属,耐心地解释法理和情理。
经过詹红荔的努力,双方家属终于能冷静地坐在一张桌子前,协商达成和解。案件尘埃落定,被害人家属拿到了60万元的经济赔偿。因被害方的谅解,小何等6个罪责较轻的孩子被判处缓刑。释放后的小何给詹红荔写来信:是您给了我新生和未来,您就是我的法官妈妈。
詹红荔在审判工作中,始终坚持司法的人民性,饱含着对人民群众的真切情感,真诚实意地尊重群众、理解群众、关心群众,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把司法过程变成做群众工作、为人民服务的过程。8年来,她热情接待群众,许多当事人或其亲属都是带着怨气来,怀着满意走,使40多起矛盾对抗激烈的案件得以和解,挽救了70余个濒临破碎的家庭。人民陪审员黄惠斌告诉记者一个故事:“有个非常叛逆的少年犯,詹法官审理中了解到,该少年犯的父亲离家出走,母亲沉迷麻将,孩子成了‘野马’。明白了孩子叛逆的原因后,当天庭审结束已很晚了,她叫我们先回家,她要找孩子父母谈话。过了几天我碰到她,她很开心地跟我说:‘惠斌,我做了一件好事,我把他们父母说和了。’”
让“问题人”变为社会有益人
2010年11月11日,詹红荔开庭审理一起少年贩毒案。在法制教育阶段,詹红荔问被告人小亮的母亲:“你对孩子有什么要说的?”小亮母亲带着哭腔说:“孩子,你让我怎么活下去?詹法官,你一定要原谅我儿子,他还小,以前从来没做过坏事。”
“被告人,你抬起头来看看你的妈妈。她为了怀你,从怀孕起不敢出门吹风,在家待了10个月。为了你们几个孩子,和你爸吵吵闹闹十几年,也一直没有离异,直到你们长大,才放下了这段婚姻。你妈身体不好,她听说你犯事后,胃病发作并发了胆囊炎,疼得打滚。你最在乎的是你妈妈,可你对得起她吗?”詹红荔最后一句轻轻的问询,让小亮失声痛哭:“妈妈,我错了,我不会再让你担心我了,我一定重新做人。”
本案的人民陪审员谢福荣告诉记者:“我多次参加詹法官的陪审,她每次的法庭教育都是那么情真意切、法理交融,情到深处让所有的人都心有所动、情有所感、理有所明。”
詹红荔常说:“挽救一个孩子,就是挽救一个家庭;挽救一个家庭,社会就多一分和谐。”她主动将少年审判工作纳入社会管理创新大系统之中,结合法院工作实际,总结探索出一条符合少年审判规律、贯穿庭前、庭中、庭后的“三不”工作法:庭前的“三个不开庭”,即阅卷后对关键问题没有梳理清楚的不开庭,被告人的成长经历及其社会背景没有调查清楚的不开庭,没有与被告人见面进行心理疏导了解他们对犯罪问题认识的不开庭;庭中的“三个不轻易”,即被告人没有真诚悔过的不轻易下判,有被害人的案件没有和解的不轻易下判,可以判非监禁刑但没有落实帮教措施的不轻易下判;庭后的“三个不松手”,即入监后延伸帮教不松手,回归社会后思想出现反复或问题没有解决的不松手,发出的司法建议没有得到落实的不松手。詹红荔的“三不”工作法,化解了每个少年犯罪背后存在的种种不和谐、不稳定因素,把每个少年犯从社会上的“问题人”转变为对社会有用的人。8年来,詹红荔还依靠社会各界的帮助,先后为70余名出狱后无依无靠的少年找到了工作,帮助315名失足少年重返课堂或顺利升学。
让他们的言行止于犯罪之前
对青少年犯罪,老百姓最关心的是:如何让自己的孩子远离犯罪,如何让失足的少年尽快回归社会。
为此,詹红荔积极主动回应群众关切,探索出了一套包含预防、惩治、援救、帮教、新生等各方面的新办法、新机制。她紧紧结合当代青少年的特点,不断创新法制教育形式,把审判工作延伸到学校、家庭、社区,连续举办了三届“青少年模拟法庭大赛”、制作了100多幅“流动式法制宣传展板”,推出了“互动式法制教育课”、“社区心理辅导”等一系列立体的法制教育组合模式,深受广大学生、老师、家长的欢迎。
“让他们的言行止于犯罪之前。”詹红荔经常到学校给孩子们上法制课,她的足迹遍布延平城区和城郊20多所中小学和中专学校,受教育群众达到3万多人次。她开通了延平区青少年维权热线,3年来已接到求助电话1800多个,在詹红荔的疏导和心理干预下,有12名问题少年重返课堂,4名在犯罪边缘徘徊的少年走向正道。此外,针对学生喜欢上网的特点,詹红荔还特地申请了QQ号,为有各种困难的少年提供网上咨询服务。
为更好地帮助少年犯走向新生,詹红荔还主动学习了大量青少年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知识,并总结出一套“传承爱心,关心他人,回馈社会”的“爱心接力”帮教法,组建了延平区“新生少年服务队”,带领他们开展公益活动,让他们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更好地融入社会,感恩回报社会,赢取群众的信任。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她组织一群被判处缓刑的少年犯举办了一场“伸出你的手”的赈灾义演,为灾区募集捐款7万多元,获得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
如今,以詹红荔的工作方法为代表的这一法制教育模式,已成为延平区法制教育的一个品牌。这几年,延平区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逐年下降,从2004年的56件下降到2010年的18件。
他们,是黑暗中迷途的羔羊。这时,来了一位阳光的引路人。
他们,是一时失足的少年郎。这时,来了一位深情的法官妈妈。
这园丁、引路人、法官妈妈就是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人民法院少年庭庭长詹红荔。最近,詹红荔被最高人民法院授予全国优秀法官荣誉称号。
让70余个家庭破镜重圆
曾经在南平一公园发生了一起在校生群殴事件,导致被害人因抢救无效死亡,医院也为此垫付了6万多元。南平市人民医院董院长当时的想法是,6万元打水漂了,被害人家属不来医院闹就不错了。
没想到几个月后,死者的家属主动拿了6万多元来,董院长非常吃惊。“了解之后,我才知道原来这是一起少年犯罪案,是经过詹红荔法官亲手调解的结果。詹法官承办的案件肯定能让当事人满意。”董院长这样告诉记者。
原来,詹红荔了解到涉案的好几个被告人都是学习成绩不错的孩子,又是独生子女,这场判决势必牵动着10个乃至更多家庭敏感的神经。一面是被害方的合法权益,一面是9个孩子的未来。在这样的困境中,一场“风暴”在暗流涌动。詹红荔被推上了风口浪尖,四面八方的压力向她涌了过来。她一趟趟地跑看守所,苦口婆心地劝说这些被告学生在所里仍然要坚持学习、认真反省;为经济赔偿款在被告人、学校之间来回奔波;几次到被害人所在村,安抚被害人家属,耐心地解释法理和情理。
经过詹红荔的努力,双方家属终于能冷静地坐在一张桌子前,协商达成和解。案件尘埃落定,被害人家属拿到了60万元的经济赔偿。因被害方的谅解,小何等6个罪责较轻的孩子被判处缓刑。释放后的小何给詹红荔写来信:是您给了我新生和未来,您就是我的法官妈妈。
詹红荔在审判工作中,始终坚持司法的人民性,饱含着对人民群众的真切情感,真诚实意地尊重群众、理解群众、关心群众,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把司法过程变成做群众工作、为人民服务的过程。8年来,她热情接待群众,许多当事人或其亲属都是带着怨气来,怀着满意走,使40多起矛盾对抗激烈的案件得以和解,挽救了70余个濒临破碎的家庭。人民陪审员黄惠斌告诉记者一个故事:“有个非常叛逆的少年犯,詹法官审理中了解到,该少年犯的父亲离家出走,母亲沉迷麻将,孩子成了‘野马’。明白了孩子叛逆的原因后,当天庭审结束已很晚了,她叫我们先回家,她要找孩子父母谈话。过了几天我碰到她,她很开心地跟我说:‘惠斌,我做了一件好事,我把他们父母说和了。’”
让“问题人”变为社会有益人
2010年11月11日,詹红荔开庭审理一起少年贩毒案。在法制教育阶段,詹红荔问被告人小亮的母亲:“你对孩子有什么要说的?”小亮母亲带着哭腔说:“孩子,你让我怎么活下去?詹法官,你一定要原谅我儿子,他还小,以前从来没做过坏事。”
“被告人,你抬起头来看看你的妈妈。她为了怀你,从怀孕起不敢出门吹风,在家待了10个月。为了你们几个孩子,和你爸吵吵闹闹十几年,也一直没有离异,直到你们长大,才放下了这段婚姻。你妈身体不好,她听说你犯事后,胃病发作并发了胆囊炎,疼得打滚。你最在乎的是你妈妈,可你对得起她吗?”詹红荔最后一句轻轻的问询,让小亮失声痛哭:“妈妈,我错了,我不会再让你担心我了,我一定重新做人。”
本案的人民陪审员谢福荣告诉记者:“我多次参加詹法官的陪审,她每次的法庭教育都是那么情真意切、法理交融,情到深处让所有的人都心有所动、情有所感、理有所明。”
詹红荔常说:“挽救一个孩子,就是挽救一个家庭;挽救一个家庭,社会就多一分和谐。”她主动将少年审判工作纳入社会管理创新大系统之中,结合法院工作实际,总结探索出一条符合少年审判规律、贯穿庭前、庭中、庭后的“三不”工作法:庭前的“三个不开庭”,即阅卷后对关键问题没有梳理清楚的不开庭,被告人的成长经历及其社会背景没有调查清楚的不开庭,没有与被告人见面进行心理疏导了解他们对犯罪问题认识的不开庭;庭中的“三个不轻易”,即被告人没有真诚悔过的不轻易下判,有被害人的案件没有和解的不轻易下判,可以判非监禁刑但没有落实帮教措施的不轻易下判;庭后的“三个不松手”,即入监后延伸帮教不松手,回归社会后思想出现反复或问题没有解决的不松手,发出的司法建议没有得到落实的不松手。詹红荔的“三不”工作法,化解了每个少年犯罪背后存在的种种不和谐、不稳定因素,把每个少年犯从社会上的“问题人”转变为对社会有用的人。8年来,詹红荔还依靠社会各界的帮助,先后为70余名出狱后无依无靠的少年找到了工作,帮助315名失足少年重返课堂或顺利升学。
让他们的言行止于犯罪之前
对青少年犯罪,老百姓最关心的是:如何让自己的孩子远离犯罪,如何让失足的少年尽快回归社会。
为此,詹红荔积极主动回应群众关切,探索出了一套包含预防、惩治、援救、帮教、新生等各方面的新办法、新机制。她紧紧结合当代青少年的特点,不断创新法制教育形式,把审判工作延伸到学校、家庭、社区,连续举办了三届“青少年模拟法庭大赛”、制作了100多幅“流动式法制宣传展板”,推出了“互动式法制教育课”、“社区心理辅导”等一系列立体的法制教育组合模式,深受广大学生、老师、家长的欢迎。
“让他们的言行止于犯罪之前。”詹红荔经常到学校给孩子们上法制课,她的足迹遍布延平城区和城郊20多所中小学和中专学校,受教育群众达到3万多人次。她开通了延平区青少年维权热线,3年来已接到求助电话1800多个,在詹红荔的疏导和心理干预下,有12名问题少年重返课堂,4名在犯罪边缘徘徊的少年走向正道。此外,针对学生喜欢上网的特点,詹红荔还特地申请了QQ号,为有各种困难的少年提供网上咨询服务。
为更好地帮助少年犯走向新生,詹红荔还主动学习了大量青少年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知识,并总结出一套“传承爱心,关心他人,回馈社会”的“爱心接力”帮教法,组建了延平区“新生少年服务队”,带领他们开展公益活动,让他们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更好地融入社会,感恩回报社会,赢取群众的信任。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她组织一群被判处缓刑的少年犯举办了一场“伸出你的手”的赈灾义演,为灾区募集捐款7万多元,获得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
如今,以詹红荔的工作方法为代表的这一法制教育模式,已成为延平区法制教育的一个品牌。这几年,延平区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逐年下降,从2004年的56件下降到2010年的18件。
责任编辑:陈秀军
网友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