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需求就是风向标
——从三位院长的群众观看天津“群众观点大讨论”活动成效
2011-09-28 08:51:32 | 来源:人民法院报 | 作者:罗书臻 李 川 祖先海
“要了解‘群众观点大讨论’活动成效究竟如何,应该到基层法院多看看。”一见面,天津市高级人民法院政治部主任辛凤仁就对记者提出了这样的建议。
其实,天津高院自身的活动也搞得有声有色,为了积极回应群众呼声,着力解决审判效率和审判质量两大问题,天津法院的“清理未结案”活动和“庭审观摩”活动正如火如荼进行,其他各项活动也有序开展。在天津高院政治部提供的厚厚一叠活动简报里,记者看到,天津各个基层法院的实践也异彩纷呈,它们,是“群众观点大讨论”活动的“主角”。
9月中旬,记者两天走了三家法院,时间虽然仓促,但收获丰富印象深刻,尤其是三位院长的群众观,让记者深深感受到了群众在天津法官心中的分量,感受到了群众观点在天津法院工作中的“风向标”作用。
汉沽:“无胆院长”的大胆步子
李宝平,滨海新区人民法院汉沽审判区主持工作的党组副书记、副主任,因患胆结石切除了胆囊,戏称自己是“无胆院长”。
可就是这位“无胆院长”,在服务群众方面,却有着不少思维超前的“大胆点子”,迈出了不少敢为人先的“大胆步子”。
汉沽审判区的第一法庭里,正在审理一起房屋买卖合同纠纷,记者发现,和别的法庭不同,这个法庭的原被告席上都摆着一台液晶电脑,开庭期间,当事人不时通过电脑查看庭审笔录。
“信息化的成果,也要为当事人所用,要用科技的力量,为每一位当事人打造一个公平公正的诉讼服务平台。”这是李宝平的理念。
2010年5月,汉沽审判区搬进了新审判大楼,这座具有欧式风格的大楼外观威严,内部设施一流,但李宝平觉得,光硬件好还不够,如果审判管理尤其是数字化的步伐跟不上,硬件的利用率也就会大打折扣。“虽然刚建完大楼,资金比较紧张,但我们觉得晚上不如早上,所以一咬牙,上!”
毕其功于一役,今年6月底,汉沽审判区的16个审判法庭全部完成了数字化改造,这在天津法院还是第一家。其中最大的亮点就是法庭全部为当事人安装了电脑终端,软件上有特别为当事人设计的界面,除了即时核阅庭审笔录外,当事人还可以查阅庭审相关流程和规定,检索相关法律法规。同时,庭审实现了同步录音录像,当事人可以按规定调阅录像,案件审理的公开性和透明度大大增加。
李宝平不仅胆子大,心也很细。开展“群众观点大讨论”活动以来,他发现法院征求社会各界意见都是不定时的,范围也比较窄,无法全面听取群众的意见。于是,汉沽审判区推出了常态化的征求意见工作,每一位进入汉沽审判区的当事人、诉讼参与人和旁听群众,都会在门口收到一份“征求意见问卷”,上面详细列了14个项目,由群众选择或填写,监察室每天收取,每周通报,并在内网上专设了一个“风向标”栏目定时发布。
“经常性地收集群众意见,并以此为风向标,有针对性地改进工作,大大改善了群众对法院的评价。”李宝平如是说。
在汉沽审判区,这样的“风向标”随处可见:为了防止因办案效率引发群众不满,今年3月,汉沽审判区成立了速裁庭,6个月来,仅靠一名法官一名书记员结案224件,结案率100%,平均审限只有1.42天;为了化解信访,汉沽审判区实行涉诉信访接待“立体管理模式”,每日回馈信访接待情况,每周通报督办,每月分析排名,今年截至8月底,该审判区受理的76件信访案件均为催办案件,无一非正常越级访和群体上访。
西青:善借外力共化纠纷
来到西青区人民法院采访,正好是院长蔡志萍在西青法院任期的最后时光,因特殊原因,近一段时间,她身兼天津高院副院长和西青法院院长两职,在天津高院和西青法院两头跑,而过几天,她就要向新院长交接工作,正式离开西青法院。
即将卸任的她却没有一丝马虎,认真地向记者介绍有关情况,这位在天津法院系统以工作作风雷厉风行闻名的女院长,在落实群众观点方面,有着不少自己独特的看法。
“瞄准群众需求,拓展工作领域,改进工作方式,是西青法院的光荣传统,因此,根据形势的变化,西青法院在落实群众观点、满足群众新期待新要求方面一直在不断探索。”蔡志萍如是说。
西青法院最出名的探索就是“假日法庭”。20世纪末,随着西青各街村经济的迅猛发展,许多农民逐渐由从事农业生产转变为从事工业、服务业的上班族,为便利群众诉讼、减轻群众诉累,西青法院针对因工作日开庭可能影响生产的案件,或在校学生、教师为当事人的案件,法官们放弃公休时间,选择在假日进行开庭审理,广受群众好评。这项举措,一坚持就是13年。
今年上半年,西青法院受理了一起人身损害赔偿纠纷案件,原被告均系在校学生,课间在楼道内发生碰撞,原告撞在消防设施上导致受伤。西青法院考虑到如果在正常工作日开庭,肯定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和学校的正常教学工作,所以安排在周六开庭审理,这种切实为当事人着想的工作方式受到了当事人和学校的好评,案件最终也以调解结案。
近年来,西青法院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逐年递增,由于该类案件有着诉讼参与人复杂、举证困难等一系列特点,调解难度比较大,调撤率相对较低。症结在何处?西青法院经过调研发现,保险公司拒绝调解是一个重要原因,有的公司甚至毫无回旋余地,为调解造成了巨大的障碍,当事人意见也很大。
找到问题所在,蔡志萍就马上行动,天津各大保险公司,她一家一家进行走访,就有关问题进行沟通协调,还经常邀请各保险公司的主要负责人召开座谈会,就一系列问题进行探讨并达成共识。今年7月,蔡志萍又与十余家保险公司签署了建立沟通机制的实施意见,构建了十项协调沟通机制。
与保险公司加强协调沟通,解决交通事故案件调解难问题,在蔡志萍看来,就是善于借用外力,寻求支持,化解症结,来积极回应群众和当事人的相关需求。因和保险公司加强了沟通协调,近三年来,西青法院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案件的调解率均在70%以上。
如今,西青法院又把借力的对象转到了律师身上。蔡志萍拿着一份与某律师事务所签署的《共同加强社会矛盾化解工作的实施意见》给记者看,目前,西青法院已经和7家律师事务所签署了这份意见。
“在廉政上,法官肯定要和律师建立‘隔离墙’,但在化解社会矛盾方面,法官和律师有着共同的责任。”蔡志萍说,借用律师的力量,对一些矛盾进行化解,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因为当事人对律师比较信任,对于矛盾尖锐的案件,如果律师发挥能动性,比较容易促成调解,也符合各方利益。
大港:学习教育内化于心
在大港采访的时候,滨海新区法院大港审判区党组副书记、副主任刘振清给记者拿出了一摞感谢信:“这都是今年我们法院收到的感谢信。”
记者挑了其中两封翻看起来,一封来自一位在大港投资的韩国商人,因一起租赁纠纷,他在大港审判区打官司,被告是当地企业,一开始他还有着某种担心,怕法官会因为他是外国人而有所偏颇,但法官一视同仁,并不懈地做工作,案件最后成功调解,他的合法权益受到了保护。信的最后,这位韩国商人连说了三个“没想到”:没想到天津法官的工作态度如此细致耐心,没想到天津法院的工作作风如此清正廉洁,没想到天津的司法环境如此公正高效。
另一封来自一位在大港投资房地产的台胞,因为一起房屋租赁纠纷在大港审判区起诉,虽然起诉后他回到了台北,但法官通过电话和他沟通案情,避免他的往返之累,最后案子也是调解结案。信的最后,他深情写道:“从法官身上,我读懂了天津法官对台胞合法权益的维护,读懂了作为投资软环境之一的天津法制环境的完善,我一定让我身边的朋友们更多地在大陆投资,在天津投资。”
“这些具有代表性的感谢信,我都会要求在内网上公布,以激励大家。我觉得这就是一种学习,就是一种教育,也是我们在审判工作中深化群众观点的成果。可以说,经常性的学习教育,已经使我们的法官将群众观点内化于心、外践于行了。”刘振清说。
刘振清所说的“学习教育”在大港审判区有着丰富多彩的形式:推行“法官办案日志”制度,让法官通过办案日志回顾服务群众的点滴过程,反思不足,改进办案作风和方法;每周五下午举行“学习日”活动,各部门组织大家就各个主题进行学习探讨;一年举办两期“法官论坛”,就如何司法为民、如何加强司法能力的培养等主题进行演讲,引发大家思考;发挥《审判动态》、《队伍动态》、《法音》等内部刊物的作用,营造人人参与讨论、人人提高认识的舆论氛围。
“学习教育的重点,都是促使法官思考在对待当事人态度等细节方面的问题,以加强责任心,真正把人民群众当亲人,打造一支‘亲民’的法官队伍。”刘振清如是说。
在大港审判区“党员之家”的墙上,记者看到了“法官论坛”的成果——各支部代表的演讲稿,都以自己在办案过程中悉心为当事人服务为例,或达成调解,或案结事了,每个案例都真实感人。在一篇演讲稿中,一位法官这样写道:“处理群众的案件,得努力进入他们的语境,听懂他们的语言并从中整理出法律需求,得努力进入他们的内心,弄清他们的真实意图并找出其中的合理之处。如果不是带着一种同情的理解,就无法贴近他们,体谅他们,与他们进行良好的沟通,并最终处理他们的纠纷。”
选专业的法官,走专业的部门,在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去答疑解惑,也是大港审判区在落实群众观点方面的一项实实在在的举措,据了解,针对各类案件的特点,大港审判区已经和房管部门、劳动仲裁委以及消协等部门建立了沟通协调机制,不定期派出法官在相关部门进行法律咨询,为群众提供法律服务,同时,还采取讲座、开观摩庭等形式,加强诉讼指导,为当事人维护自己的权益提供帮助。
其实,天津高院自身的活动也搞得有声有色,为了积极回应群众呼声,着力解决审判效率和审判质量两大问题,天津法院的“清理未结案”活动和“庭审观摩”活动正如火如荼进行,其他各项活动也有序开展。在天津高院政治部提供的厚厚一叠活动简报里,记者看到,天津各个基层法院的实践也异彩纷呈,它们,是“群众观点大讨论”活动的“主角”。
9月中旬,记者两天走了三家法院,时间虽然仓促,但收获丰富印象深刻,尤其是三位院长的群众观,让记者深深感受到了群众在天津法官心中的分量,感受到了群众观点在天津法院工作中的“风向标”作用。
汉沽:“无胆院长”的大胆步子
李宝平,滨海新区人民法院汉沽审判区主持工作的党组副书记、副主任,因患胆结石切除了胆囊,戏称自己是“无胆院长”。
可就是这位“无胆院长”,在服务群众方面,却有着不少思维超前的“大胆点子”,迈出了不少敢为人先的“大胆步子”。
汉沽审判区的第一法庭里,正在审理一起房屋买卖合同纠纷,记者发现,和别的法庭不同,这个法庭的原被告席上都摆着一台液晶电脑,开庭期间,当事人不时通过电脑查看庭审笔录。
“信息化的成果,也要为当事人所用,要用科技的力量,为每一位当事人打造一个公平公正的诉讼服务平台。”这是李宝平的理念。
2010年5月,汉沽审判区搬进了新审判大楼,这座具有欧式风格的大楼外观威严,内部设施一流,但李宝平觉得,光硬件好还不够,如果审判管理尤其是数字化的步伐跟不上,硬件的利用率也就会大打折扣。“虽然刚建完大楼,资金比较紧张,但我们觉得晚上不如早上,所以一咬牙,上!”
毕其功于一役,今年6月底,汉沽审判区的16个审判法庭全部完成了数字化改造,这在天津法院还是第一家。其中最大的亮点就是法庭全部为当事人安装了电脑终端,软件上有特别为当事人设计的界面,除了即时核阅庭审笔录外,当事人还可以查阅庭审相关流程和规定,检索相关法律法规。同时,庭审实现了同步录音录像,当事人可以按规定调阅录像,案件审理的公开性和透明度大大增加。
李宝平不仅胆子大,心也很细。开展“群众观点大讨论”活动以来,他发现法院征求社会各界意见都是不定时的,范围也比较窄,无法全面听取群众的意见。于是,汉沽审判区推出了常态化的征求意见工作,每一位进入汉沽审判区的当事人、诉讼参与人和旁听群众,都会在门口收到一份“征求意见问卷”,上面详细列了14个项目,由群众选择或填写,监察室每天收取,每周通报,并在内网上专设了一个“风向标”栏目定时发布。
“经常性地收集群众意见,并以此为风向标,有针对性地改进工作,大大改善了群众对法院的评价。”李宝平如是说。
在汉沽审判区,这样的“风向标”随处可见:为了防止因办案效率引发群众不满,今年3月,汉沽审判区成立了速裁庭,6个月来,仅靠一名法官一名书记员结案224件,结案率100%,平均审限只有1.42天;为了化解信访,汉沽审判区实行涉诉信访接待“立体管理模式”,每日回馈信访接待情况,每周通报督办,每月分析排名,今年截至8月底,该审判区受理的76件信访案件均为催办案件,无一非正常越级访和群体上访。
西青:善借外力共化纠纷
来到西青区人民法院采访,正好是院长蔡志萍在西青法院任期的最后时光,因特殊原因,近一段时间,她身兼天津高院副院长和西青法院院长两职,在天津高院和西青法院两头跑,而过几天,她就要向新院长交接工作,正式离开西青法院。
即将卸任的她却没有一丝马虎,认真地向记者介绍有关情况,这位在天津法院系统以工作作风雷厉风行闻名的女院长,在落实群众观点方面,有着不少自己独特的看法。
“瞄准群众需求,拓展工作领域,改进工作方式,是西青法院的光荣传统,因此,根据形势的变化,西青法院在落实群众观点、满足群众新期待新要求方面一直在不断探索。”蔡志萍如是说。
西青法院最出名的探索就是“假日法庭”。20世纪末,随着西青各街村经济的迅猛发展,许多农民逐渐由从事农业生产转变为从事工业、服务业的上班族,为便利群众诉讼、减轻群众诉累,西青法院针对因工作日开庭可能影响生产的案件,或在校学生、教师为当事人的案件,法官们放弃公休时间,选择在假日进行开庭审理,广受群众好评。这项举措,一坚持就是13年。
今年上半年,西青法院受理了一起人身损害赔偿纠纷案件,原被告均系在校学生,课间在楼道内发生碰撞,原告撞在消防设施上导致受伤。西青法院考虑到如果在正常工作日开庭,肯定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和学校的正常教学工作,所以安排在周六开庭审理,这种切实为当事人着想的工作方式受到了当事人和学校的好评,案件最终也以调解结案。
近年来,西青法院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逐年递增,由于该类案件有着诉讼参与人复杂、举证困难等一系列特点,调解难度比较大,调撤率相对较低。症结在何处?西青法院经过调研发现,保险公司拒绝调解是一个重要原因,有的公司甚至毫无回旋余地,为调解造成了巨大的障碍,当事人意见也很大。
找到问题所在,蔡志萍就马上行动,天津各大保险公司,她一家一家进行走访,就有关问题进行沟通协调,还经常邀请各保险公司的主要负责人召开座谈会,就一系列问题进行探讨并达成共识。今年7月,蔡志萍又与十余家保险公司签署了建立沟通机制的实施意见,构建了十项协调沟通机制。
与保险公司加强协调沟通,解决交通事故案件调解难问题,在蔡志萍看来,就是善于借用外力,寻求支持,化解症结,来积极回应群众和当事人的相关需求。因和保险公司加强了沟通协调,近三年来,西青法院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案件的调解率均在70%以上。
如今,西青法院又把借力的对象转到了律师身上。蔡志萍拿着一份与某律师事务所签署的《共同加强社会矛盾化解工作的实施意见》给记者看,目前,西青法院已经和7家律师事务所签署了这份意见。
“在廉政上,法官肯定要和律师建立‘隔离墙’,但在化解社会矛盾方面,法官和律师有着共同的责任。”蔡志萍说,借用律师的力量,对一些矛盾进行化解,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因为当事人对律师比较信任,对于矛盾尖锐的案件,如果律师发挥能动性,比较容易促成调解,也符合各方利益。
大港:学习教育内化于心
在大港采访的时候,滨海新区法院大港审判区党组副书记、副主任刘振清给记者拿出了一摞感谢信:“这都是今年我们法院收到的感谢信。”
记者挑了其中两封翻看起来,一封来自一位在大港投资的韩国商人,因一起租赁纠纷,他在大港审判区打官司,被告是当地企业,一开始他还有着某种担心,怕法官会因为他是外国人而有所偏颇,但法官一视同仁,并不懈地做工作,案件最后成功调解,他的合法权益受到了保护。信的最后,这位韩国商人连说了三个“没想到”:没想到天津法官的工作态度如此细致耐心,没想到天津法院的工作作风如此清正廉洁,没想到天津的司法环境如此公正高效。
另一封来自一位在大港投资房地产的台胞,因为一起房屋租赁纠纷在大港审判区起诉,虽然起诉后他回到了台北,但法官通过电话和他沟通案情,避免他的往返之累,最后案子也是调解结案。信的最后,他深情写道:“从法官身上,我读懂了天津法官对台胞合法权益的维护,读懂了作为投资软环境之一的天津法制环境的完善,我一定让我身边的朋友们更多地在大陆投资,在天津投资。”
“这些具有代表性的感谢信,我都会要求在内网上公布,以激励大家。我觉得这就是一种学习,就是一种教育,也是我们在审判工作中深化群众观点的成果。可以说,经常性的学习教育,已经使我们的法官将群众观点内化于心、外践于行了。”刘振清说。
刘振清所说的“学习教育”在大港审判区有着丰富多彩的形式:推行“法官办案日志”制度,让法官通过办案日志回顾服务群众的点滴过程,反思不足,改进办案作风和方法;每周五下午举行“学习日”活动,各部门组织大家就各个主题进行学习探讨;一年举办两期“法官论坛”,就如何司法为民、如何加强司法能力的培养等主题进行演讲,引发大家思考;发挥《审判动态》、《队伍动态》、《法音》等内部刊物的作用,营造人人参与讨论、人人提高认识的舆论氛围。
“学习教育的重点,都是促使法官思考在对待当事人态度等细节方面的问题,以加强责任心,真正把人民群众当亲人,打造一支‘亲民’的法官队伍。”刘振清如是说。
在大港审判区“党员之家”的墙上,记者看到了“法官论坛”的成果——各支部代表的演讲稿,都以自己在办案过程中悉心为当事人服务为例,或达成调解,或案结事了,每个案例都真实感人。在一篇演讲稿中,一位法官这样写道:“处理群众的案件,得努力进入他们的语境,听懂他们的语言并从中整理出法律需求,得努力进入他们的内心,弄清他们的真实意图并找出其中的合理之处。如果不是带着一种同情的理解,就无法贴近他们,体谅他们,与他们进行良好的沟通,并最终处理他们的纠纷。”
选专业的法官,走专业的部门,在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去答疑解惑,也是大港审判区在落实群众观点方面的一项实实在在的举措,据了解,针对各类案件的特点,大港审判区已经和房管部门、劳动仲裁委以及消协等部门建立了沟通协调机制,不定期派出法官在相关部门进行法律咨询,为群众提供法律服务,同时,还采取讲座、开观摩庭等形式,加强诉讼指导,为当事人维护自己的权益提供帮助。
责任编辑:陈秀军
网友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