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白大夫”
——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民二庭法官白松纪事
2010-08-30 08:53:24 | 来源:中国法院网
她个头不高,但有一个挺拔的名字——白松。
她是一名法官,但却得到一个与审判工作相去甚远的称号——“白大夫”。
“我们的好医生都是专科大夫,白法官她是全科大夫!”正是北京同仁医院医务处主任的这句肺腑之言,让“白大夫”的叫法从此传开。
“白大夫”的名号,法院、医院都认。
专家法官“白大夫”
白松的专长是医疗类案件。2000年民二庭针对日益增多的医疗类纠纷,开始探索高效率的专业化审判,白松一马当先,当起了开路先锋。
“不懂就没法审。”问及她的专长时,白松简单明了,“法官自己得先懂,才能让当事人服气、医疗机构服气。”
2003年酒仙桥医院因“心导管复用”事件被《京华时报》、《焦点访谈》曝光,社会上掀起轩然大波。一些患者依据媒体报道状告医院,双方庭审上对“手术用的是什么管”、“副作用是什么”、“举证责任谁承担”等问题争论不休。二审到了白松手上,她说:“这得懂”。
——这得懂。“球囊管”、“指引导管”、“心脏介入手术”这些词儿得懂,医疗器械的质量性能和使用方法得懂,病历得懂、医疗规范得懂……
懂了才能分责任、才能下判决、才能让人服。几个案子判下来,患者认,医院方也认,一场医院与患者群之间的潜在 “大战”化解了,白松谈起“心脏搭桥”也渐渐有大夫“范儿”了。
可是,白松又说了,“我不是真要当大夫,我只是要做更好的法官。所以既要懂医疗知识,更要懂法官的社会立场。”
白松审理过一起3岁男童食毛鸡蛋中毒死亡,家属向医院索赔86万元的案件。男孩在中毒10分钟后被妈妈立即送往某医院,但是医院以无儿科为由拒绝收治,孩子妈妈求医生拨打120也被拒绝,最后在好心的过路司机帮助下辗转一小时才到达第二家医院。
按照医学协会出具的专家意见,第一家医院与男童之间不存在医患关系,鉴定为不存在医疗过失。
可是白松认为理儿不通,同样在当天误食有毒毛鸡蛋的有32人,偏偏最早寻求治疗的小男孩死了,难道第一家医院真的没有责任吗?这延迟的一小时对生命是多么的重要!单从医院看,没有收治自然也就没有医疗上的过失,可站在社会责任的角度看,即使医院缺乏必要的诊治条件,仍负有适当转诊的义务。
以转诊义务为说理的突破点,白松判决第一家医院承担一定比例的责任,给早夭的孩子一个告慰,也给所有的医院一个警示。
从2000年到2005年,二中院受理医疗类纠纷上诉案213件,其中白松一个人审理了86件,占全院比例的40.3%。打开她的卷柜,几十本她自己装订的一、二审医疗案件文书合集密密匝匝地拥挤着。“这些年来审过的案子,新的、难的、有社会影响的我都要留着。”她如数家珍。于是,同事打趣说:“白大夫,你可以出本书了,都是实战的智慧啊。”
的确,是实战智慧让白松成为一名专家,然而白松更乐于分享这些智慧,让更多的人成为专家。多年来,白松的身影不仅屡屡出现在市法院系统的医疗纠纷讲座中,还出现在市检察系统组织的民行检察官培训活动、市卫生系统组织的医务法律培训活动中。她撰写的医疗纠纷类调研论文,受到市高院的重视,而一篇 《论证明责任理论在医疗纠纷案件中的应用》,洋洋洒洒数万字,得到清华大学众法学教授“极具专业价值”的好评。
这个北大89届的法律系高材生,拿着清华的法学硕士学位,满腹的医疗知识,在“学”、“懂”、“用”、“传”的孜孜不倦中,成长为专家法官“白大夫”。
铁面法官“白大夫”
“我不搞取悦当事人那一套,公正才是对当事人好。”白松说,“法官跟当事人的关系,该硬的时候要硬。你真对他们好,他们心里都明白。”
白松有点“冲”。有个80多岁的老教师来打官司,庭审时抱着儿子的遗像又哭又闹,控诉“医院把她儿子杀了”。她的小儿子长年重病缠身,还有些精神上的疾病,生活不能自理,终在一次病发后救治无效死亡。白发人送黑发人固然可悲,但是老太太拍桌子声声叫骂让法官无法询问,医院无法答辩。
老太太的代理人偷偷写信给白松,称“某某法院的院长是老太太的学生”。白松当即火了:“念!你方既然作为诉讼材料提交了,没什么不能公开的,你就在庭上念,让对方也听听。”代理人不敢念了。白松又说:“老人家,你一生为人师表教育过多少学生,你这样吵闹的样子和你的身份多么不符!”就这一句话,把老太震慑住了,再也没骂一句。
这案子原本进行过一次司法鉴定,认为院方是轻微责任,老太太却不认可。白松特事特办,再走一遍鉴定程序。有必要吗?当然有,虽然新的鉴定与原来的结果基本一致,仍未达到老太太的满意,但她逐渐开始理性地接受。最后判决下来,老太太的请求没有完全得到支持,她黑着脸走了。七天后,老太太却又带着锦旗来了。
“她之前给我打电话,说要来感谢我,我不让她来。谁知道她第二次直接到法院了。”白松回想起当时场景有些自责,因为老太太竟然毫无预警地给她跪下了!“唉,晚一把才搀住,我是真没想到她会跪下。庭审时我训诫了她,判决也没有完全支持她的请求……可是……她说我公正。”
白松的“硬”还表现在“计较”上,不给当事人一点话把子。有个租赁合同纠纷,涉及三家公司。为了减少损失,白松让三家公司尽快核点物品、交接房屋,却很久也不见回音。白松性子急,带着书记员、召齐三家公司一起去腾房。到现场一看,大件的沙发、柜子,小件的锅碗瓢盆,满满堆了五间房!三家公司的人忙活了两小时连桌椅都没点清,白松一挽袖子,下场指挥。
到了饭点,一家公司的代理人主动说:“公司里有盒饭,别出去吃了,省时间也省体力。”
白松想了想,说:“可以。不过另外两方也得在这里吃,而且我们要给钱,算我们买的。大家一律平等。”
“一盒盒饭,又没多少钱,给什么钱啊。”
“不让给钱,我们就不在这里吃。”白松斩钉截铁。
拗不过的代理人只得应允。
这案子的判决结果,提供盒饭的公司败诉了,可是败诉方却送了锦旗——“认真执法,秉公办案”!
有些时候,白松自己也觉得是不是太硬了。可是性子就这样,所以她说:“我要感谢当事人,他们理解我。”
贴心法官“白大夫”
“医疗的案子接多了,疾病、生死也看多了,有些时候……”白松说不下去了。
有个甘肃的冶金厂工人来北京某医院检查肿瘤,因为医院操作上有过失,回到甘肃后出现腹腔大面积感染。患者的妻子向北京法院提起诉讼,非要做鉴定。医院说:“患者本身是癌症晚期,责任难以判定。更何况以患者病情,现在是否存活都不一定,能有诉讼资格吗?”
依照患者家属的说法,患者躺在重症病房,怎么来北京做鉴定?白松给难住了。不过她是个十足的行动派,带着一个书记员、一个法医就上了去甘肃的列车。
“太惨了,我胆小,白姐也就没让我跟进去。据说褥疮烂得都看见骨头了。”书记员回想起当时的情形,感慨地说,“白姐出来后给患者妻子留下几百块钱。她说这钱不能算是法官给的,算是从首都来的探病的人,理应带些补品,可也不知道忌讳吃什么,所以留些钱。”
病人长年卧床,妻子辞了工作陪护,家里还有个才几岁的孩子,白松担心病人被迫停治,做了多少工作才说服医院预先给付部分医药费,家属感激地跪下磕头。
这案子最后调解了,人没治过来,但是心尽到了。
“其实,我愿意调解案子。调解比判决更有人情味。”白松说。
有个韩国人在北京一家医院剖腹产,因为大出血切除了子宫。丈夫气极了,把医院告上法庭,“中国的医院怎么能这样?!在韩国这是要高额补偿的!”
考虑到国际影响,白松拿到案子就开始做调解。她问:“老婆生孩子大出血,在韩国是保大人?还是保孩子?”她也劝,“你妻子为你生了龙凤胎,现在大人小孩都好,这多好啊!当时切除子宫止了血,不切除也许大人就没了。” 最终韩国人想通了、气消了,跟医院达成案外调解还撤了诉。
同事说:“你鉴定程序都成套地走完了,一撤诉可好,什么都白干,一点意义都没有。”
怎么会没有意义呢?韩国人给白松深深地鞠了一躬,那是韩国民间表达谢意时最重的礼节。
医疗类案件牵着生死情仇,最难调解,甚至患方家属要医院偿命的都有。可是看看白松,10年来平均调撤率竟然高达33.13%!这让审判的行家们都不得不佩服。
这个“白大夫”也是看惯了生死,可她的心还是热热的,她愿意调撤,她以做好审判工作的方式治病活命。
拼命法官“白大夫”
“还专审医疗纠纷呢,天天跟医院联系,也不见干点自己的事儿。”同事们带着怜惜嗔怪着。
白松的眼不好。以前二中院在铁营的时候,白松经常住办公室,白天审案子、晚上写文书,夜里两、三点才眯一会儿。她干活的劲头始终不松动,30出头眼睛就老花了。
白松的牙原本有些小毛病,拖拖拉拉一直到劈裂了才上医院做手术,用的还是休假时间。同事关心,问术后复诊什么时候,她说,“看案子吧。嘿嘿,我排期,医生等我。”
白松的颈椎不好,可是理疗得天天去,“哪有那功夫?”她根本就没想着要治。
白松还晕车,可她的“公里数”相当可观。去年怀柔区大榆树村有个老母猪流产引发的财产损害赔偿案子,白松说了声“那儿我熟”,带着合议庭就下乡了。七一那天骄阳似火,汽车在盘山路上颠簸3个多小时,白松好几次下车呕吐,到了村子立马开始工作,没事儿人一样。
她怪自己的身体,说“小毛病养大毛病”。她还半开玩笑地把自己的直劲、冲劲怪给高血压,“不然兴许能温柔点。”
可是这些病是怎么落下的,她却不想。
这10年来,白松共审结案件2377件,延审的案件却不到2.1%,其中,2004、2005、2006、2009年全年没有一件案子延审,是全院常年榜上有名的结案高手、快手。13年来,白松的奖状塞满了一柜子:2次二等功、3次三等功、5次优秀嘉奖, “北京市双先法官”……
庭领导说,白松是一员猛将。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从白松身上,你能看到现代女法官最优秀的剪影集合。
这个“白大夫”,够专业、够铁面、够贴心、够拼命。
这个“白大夫”,也很可爱。
她是一名法官,但却得到一个与审判工作相去甚远的称号——“白大夫”。
“我们的好医生都是专科大夫,白法官她是全科大夫!”正是北京同仁医院医务处主任的这句肺腑之言,让“白大夫”的叫法从此传开。
“白大夫”的名号,法院、医院都认。
专家法官“白大夫”
白松的专长是医疗类案件。2000年民二庭针对日益增多的医疗类纠纷,开始探索高效率的专业化审判,白松一马当先,当起了开路先锋。
“不懂就没法审。”问及她的专长时,白松简单明了,“法官自己得先懂,才能让当事人服气、医疗机构服气。”
2003年酒仙桥医院因“心导管复用”事件被《京华时报》、《焦点访谈》曝光,社会上掀起轩然大波。一些患者依据媒体报道状告医院,双方庭审上对“手术用的是什么管”、“副作用是什么”、“举证责任谁承担”等问题争论不休。二审到了白松手上,她说:“这得懂”。
——这得懂。“球囊管”、“指引导管”、“心脏介入手术”这些词儿得懂,医疗器械的质量性能和使用方法得懂,病历得懂、医疗规范得懂……
懂了才能分责任、才能下判决、才能让人服。几个案子判下来,患者认,医院方也认,一场医院与患者群之间的潜在 “大战”化解了,白松谈起“心脏搭桥”也渐渐有大夫“范儿”了。
可是,白松又说了,“我不是真要当大夫,我只是要做更好的法官。所以既要懂医疗知识,更要懂法官的社会立场。”
白松审理过一起3岁男童食毛鸡蛋中毒死亡,家属向医院索赔86万元的案件。男孩在中毒10分钟后被妈妈立即送往某医院,但是医院以无儿科为由拒绝收治,孩子妈妈求医生拨打120也被拒绝,最后在好心的过路司机帮助下辗转一小时才到达第二家医院。
按照医学协会出具的专家意见,第一家医院与男童之间不存在医患关系,鉴定为不存在医疗过失。
可是白松认为理儿不通,同样在当天误食有毒毛鸡蛋的有32人,偏偏最早寻求治疗的小男孩死了,难道第一家医院真的没有责任吗?这延迟的一小时对生命是多么的重要!单从医院看,没有收治自然也就没有医疗上的过失,可站在社会责任的角度看,即使医院缺乏必要的诊治条件,仍负有适当转诊的义务。
以转诊义务为说理的突破点,白松判决第一家医院承担一定比例的责任,给早夭的孩子一个告慰,也给所有的医院一个警示。
从2000年到2005年,二中院受理医疗类纠纷上诉案213件,其中白松一个人审理了86件,占全院比例的40.3%。打开她的卷柜,几十本她自己装订的一、二审医疗案件文书合集密密匝匝地拥挤着。“这些年来审过的案子,新的、难的、有社会影响的我都要留着。”她如数家珍。于是,同事打趣说:“白大夫,你可以出本书了,都是实战的智慧啊。”
的确,是实战智慧让白松成为一名专家,然而白松更乐于分享这些智慧,让更多的人成为专家。多年来,白松的身影不仅屡屡出现在市法院系统的医疗纠纷讲座中,还出现在市检察系统组织的民行检察官培训活动、市卫生系统组织的医务法律培训活动中。她撰写的医疗纠纷类调研论文,受到市高院的重视,而一篇 《论证明责任理论在医疗纠纷案件中的应用》,洋洋洒洒数万字,得到清华大学众法学教授“极具专业价值”的好评。
这个北大89届的法律系高材生,拿着清华的法学硕士学位,满腹的医疗知识,在“学”、“懂”、“用”、“传”的孜孜不倦中,成长为专家法官“白大夫”。
铁面法官“白大夫”
“我不搞取悦当事人那一套,公正才是对当事人好。”白松说,“法官跟当事人的关系,该硬的时候要硬。你真对他们好,他们心里都明白。”
白松有点“冲”。有个80多岁的老教师来打官司,庭审时抱着儿子的遗像又哭又闹,控诉“医院把她儿子杀了”。她的小儿子长年重病缠身,还有些精神上的疾病,生活不能自理,终在一次病发后救治无效死亡。白发人送黑发人固然可悲,但是老太太拍桌子声声叫骂让法官无法询问,医院无法答辩。
老太太的代理人偷偷写信给白松,称“某某法院的院长是老太太的学生”。白松当即火了:“念!你方既然作为诉讼材料提交了,没什么不能公开的,你就在庭上念,让对方也听听。”代理人不敢念了。白松又说:“老人家,你一生为人师表教育过多少学生,你这样吵闹的样子和你的身份多么不符!”就这一句话,把老太震慑住了,再也没骂一句。
这案子原本进行过一次司法鉴定,认为院方是轻微责任,老太太却不认可。白松特事特办,再走一遍鉴定程序。有必要吗?当然有,虽然新的鉴定与原来的结果基本一致,仍未达到老太太的满意,但她逐渐开始理性地接受。最后判决下来,老太太的请求没有完全得到支持,她黑着脸走了。七天后,老太太却又带着锦旗来了。
“她之前给我打电话,说要来感谢我,我不让她来。谁知道她第二次直接到法院了。”白松回想起当时场景有些自责,因为老太太竟然毫无预警地给她跪下了!“唉,晚一把才搀住,我是真没想到她会跪下。庭审时我训诫了她,判决也没有完全支持她的请求……可是……她说我公正。”
白松的“硬”还表现在“计较”上,不给当事人一点话把子。有个租赁合同纠纷,涉及三家公司。为了减少损失,白松让三家公司尽快核点物品、交接房屋,却很久也不见回音。白松性子急,带着书记员、召齐三家公司一起去腾房。到现场一看,大件的沙发、柜子,小件的锅碗瓢盆,满满堆了五间房!三家公司的人忙活了两小时连桌椅都没点清,白松一挽袖子,下场指挥。
到了饭点,一家公司的代理人主动说:“公司里有盒饭,别出去吃了,省时间也省体力。”
白松想了想,说:“可以。不过另外两方也得在这里吃,而且我们要给钱,算我们买的。大家一律平等。”
“一盒盒饭,又没多少钱,给什么钱啊。”
“不让给钱,我们就不在这里吃。”白松斩钉截铁。
拗不过的代理人只得应允。
这案子的判决结果,提供盒饭的公司败诉了,可是败诉方却送了锦旗——“认真执法,秉公办案”!
有些时候,白松自己也觉得是不是太硬了。可是性子就这样,所以她说:“我要感谢当事人,他们理解我。”
贴心法官“白大夫”
“医疗的案子接多了,疾病、生死也看多了,有些时候……”白松说不下去了。
有个甘肃的冶金厂工人来北京某医院检查肿瘤,因为医院操作上有过失,回到甘肃后出现腹腔大面积感染。患者的妻子向北京法院提起诉讼,非要做鉴定。医院说:“患者本身是癌症晚期,责任难以判定。更何况以患者病情,现在是否存活都不一定,能有诉讼资格吗?”
依照患者家属的说法,患者躺在重症病房,怎么来北京做鉴定?白松给难住了。不过她是个十足的行动派,带着一个书记员、一个法医就上了去甘肃的列车。
“太惨了,我胆小,白姐也就没让我跟进去。据说褥疮烂得都看见骨头了。”书记员回想起当时的情形,感慨地说,“白姐出来后给患者妻子留下几百块钱。她说这钱不能算是法官给的,算是从首都来的探病的人,理应带些补品,可也不知道忌讳吃什么,所以留些钱。”
病人长年卧床,妻子辞了工作陪护,家里还有个才几岁的孩子,白松担心病人被迫停治,做了多少工作才说服医院预先给付部分医药费,家属感激地跪下磕头。
这案子最后调解了,人没治过来,但是心尽到了。
“其实,我愿意调解案子。调解比判决更有人情味。”白松说。
有个韩国人在北京一家医院剖腹产,因为大出血切除了子宫。丈夫气极了,把医院告上法庭,“中国的医院怎么能这样?!在韩国这是要高额补偿的!”
考虑到国际影响,白松拿到案子就开始做调解。她问:“老婆生孩子大出血,在韩国是保大人?还是保孩子?”她也劝,“你妻子为你生了龙凤胎,现在大人小孩都好,这多好啊!当时切除子宫止了血,不切除也许大人就没了。” 最终韩国人想通了、气消了,跟医院达成案外调解还撤了诉。
同事说:“你鉴定程序都成套地走完了,一撤诉可好,什么都白干,一点意义都没有。”
怎么会没有意义呢?韩国人给白松深深地鞠了一躬,那是韩国民间表达谢意时最重的礼节。
医疗类案件牵着生死情仇,最难调解,甚至患方家属要医院偿命的都有。可是看看白松,10年来平均调撤率竟然高达33.13%!这让审判的行家们都不得不佩服。
这个“白大夫”也是看惯了生死,可她的心还是热热的,她愿意调撤,她以做好审判工作的方式治病活命。
拼命法官“白大夫”
“还专审医疗纠纷呢,天天跟医院联系,也不见干点自己的事儿。”同事们带着怜惜嗔怪着。
白松的眼不好。以前二中院在铁营的时候,白松经常住办公室,白天审案子、晚上写文书,夜里两、三点才眯一会儿。她干活的劲头始终不松动,30出头眼睛就老花了。
白松的牙原本有些小毛病,拖拖拉拉一直到劈裂了才上医院做手术,用的还是休假时间。同事关心,问术后复诊什么时候,她说,“看案子吧。嘿嘿,我排期,医生等我。”
白松的颈椎不好,可是理疗得天天去,“哪有那功夫?”她根本就没想着要治。
白松还晕车,可她的“公里数”相当可观。去年怀柔区大榆树村有个老母猪流产引发的财产损害赔偿案子,白松说了声“那儿我熟”,带着合议庭就下乡了。七一那天骄阳似火,汽车在盘山路上颠簸3个多小时,白松好几次下车呕吐,到了村子立马开始工作,没事儿人一样。
她怪自己的身体,说“小毛病养大毛病”。她还半开玩笑地把自己的直劲、冲劲怪给高血压,“不然兴许能温柔点。”
可是这些病是怎么落下的,她却不想。
这10年来,白松共审结案件2377件,延审的案件却不到2.1%,其中,2004、2005、2006、2009年全年没有一件案子延审,是全院常年榜上有名的结案高手、快手。13年来,白松的奖状塞满了一柜子:2次二等功、3次三等功、5次优秀嘉奖, “北京市双先法官”……
庭领导说,白松是一员猛将。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从白松身上,你能看到现代女法官最优秀的剪影集合。
这个“白大夫”,够专业、够铁面、够贴心、够拼命。
这个“白大夫”,也很可爱。
责任编辑:陈思
网友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