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后再相会
2009-10-22 15:49:26 | 来源:中国法院网 | 作者:赵建东 郁静涵
二十岁从这里起程,四十岁重归“故里”,法庭旧貌换新颜,而我也由一名青涩稚嫩的法律工作者成长为成熟的法官。离开基层法庭近十个年头后,组织将我派遣到时堰法庭担任庭长。当我再次踏上这片熟悉的土地,往昔的点点滴滴如电影般浮现眼前,令我百感交集。
1989年,我走出了校门,跨入了法院大门,组织分配我到位于县城西南角的时堰法庭工作。奔赴工作岗位的前夜,我彻夜未眠,兴奋地憧憬着崭新的人生。可当我背着大包行李,卷着裤管走过泥泞的土路站在法庭大门前的时候,眼前的一切却让我的心一下子凉了半截——这就是我想象中庄严肃穆、高大威严的法庭吗?
三间低矮的砖房,两间既调又审还办公,另外一间则挤了四名干警住宿。外出办案,几十里取证路都靠一副轮子、两条腿。没有食堂,晚上办案回来,两个馒头就咸菜。晚上没电没水,夏天点煤油灯,洗冷水澡,被蚊子咬得满身包更是常事。硬件上的匮乏忍一忍也就过去了,可软件上的近乎空白却是一道难越的坎。全庭8人中,只有一个政法学校毕业的中专生,其余要么是军转干部,要么是“半路出家”。法官、当事人一问一答,当事人不知有何权、如何维权,法官既做“运动员”,又做“裁判员”,很难站到真正公正的立场,最后是吃了力却两边不讨好。白天,大家分头行动,上门谈话,登记财产,和司法所、村委会共同调解或者开庭。晚上,又紧张地翻书通案,第二天再现学现卖……天天如此,年年如此,一年平均结案才七八十件。在时堰法庭的十个年头就这么一块又一块石头“摸”过来,记不清磨破了多少鞋,流下了多少汗,擦干了多少泪,可当我回忆这一切的时候,心中并没有一丝的酸楚和怨恨,有的只是满怀的欣慰和感恩。如果没有这十年的吃苦锻炼,没有这十年的学习钻研,没有这十年摸爬滚打的实践经验,没有这十年与老百姓心贴心的交流沟通,就不会有今天的我。我就不会像今天这样有动力追求,有智慧创新,有底气坚守。
二十年注定是一场重生,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腾飞,人民法庭亦破茧成蝶。2009年,担负庭长的重任再次踏上这方熟悉的土地,我顿觉眼前一亮。如今的时堰法庭已是一座美丽的“花园式法庭”,三面环水、绿树掩映、曲径通幽。三间砖房变成了五层大楼,顺着高高的石阶拾级而上,庄严敬畏感油然而生。大法庭、小法庭、调解室、资料室、会议室一应俱全。人人配备电脑,办公自动化。两人一间的宿舍宽敞舒适,物质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建立了廉政食堂,吃饭不再成为问题。调查、送达有警车来回,节省了大量时间和人力。我感叹,年轻后生们真是赶上了好时代!
随着改革开放、经济增长、交往频繁、法制程度提高,基层法庭接案数量大幅上升,提高审执效率成为必然。加之,社会利益格局多元化和公民维权意识的增强,传统审判模式越来越不能适应瞬息万变、日新月异的社会现实,逐渐淡出历史舞台。公正高效成为中国司法的全新价值追求,我问你答的纠问式审判所植根的“官本位”文化被“民本”思想所取代,控辩式审判方式使法官拥有了绝对公正和超然的第三人地位。诉讼一步到庭,由当事人举证,对没有争议的事实予以认定,通过双方当事人诉讼言词对抗当庭解决讼争,大大提高了审判质效。近年来审判管理改革在全院范围内有条不紊地展开,规范、科学、高效的理念植根于我们每位干警的内心。虽然纠纷的数量多了,类型杂了,可审判的理念新了,效率高了!
法官的文化层次大大提升,新招干警均为本科以上学历,老干警也通过继续教育提高了学历水平,全院干警拥有本科学历以上的达到96%。院党组高瞻远瞩,创造性地启动一带一“引航工程”,发挥了资深法官的智慧激情,助推了一批年轻人走上一线挑起大梁。天空任鸟飞,海阔凭鱼跃,这样宽广的成长展示平台令我这不惑之人羡慕不已。法院文化建设如火如荼——廉政文化、家园文化、职业尊荣建设常抓不懈。如今的法庭就是我们的家,这里有我们的精神家园,这里是我们的情感归宿,每个人的追求都和法庭的命运息息相通,从前那种心凉半截的感觉年轻一辈再也不会有了。
二十年弹指一挥间。一切似乎都在变,但有一种坚守始终没有变,那就是走家串户服务基层、服务发展的宗旨,真心诚意为人民群众办好事、办实事的信念和亲民、便民、利民的作风。变的是环境,是理念,不变的是精神,是信仰。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惜今朝,豪情满胸怀;望明日,蓝图星野阔。坚守在基层一线的法律人,愿咱们二十年后相会,再看往昔,把盏欢言!
(作者单位:江苏省东台市人民法院)
1989年,我走出了校门,跨入了法院大门,组织分配我到位于县城西南角的时堰法庭工作。奔赴工作岗位的前夜,我彻夜未眠,兴奋地憧憬着崭新的人生。可当我背着大包行李,卷着裤管走过泥泞的土路站在法庭大门前的时候,眼前的一切却让我的心一下子凉了半截——这就是我想象中庄严肃穆、高大威严的法庭吗?
三间低矮的砖房,两间既调又审还办公,另外一间则挤了四名干警住宿。外出办案,几十里取证路都靠一副轮子、两条腿。没有食堂,晚上办案回来,两个馒头就咸菜。晚上没电没水,夏天点煤油灯,洗冷水澡,被蚊子咬得满身包更是常事。硬件上的匮乏忍一忍也就过去了,可软件上的近乎空白却是一道难越的坎。全庭8人中,只有一个政法学校毕业的中专生,其余要么是军转干部,要么是“半路出家”。法官、当事人一问一答,当事人不知有何权、如何维权,法官既做“运动员”,又做“裁判员”,很难站到真正公正的立场,最后是吃了力却两边不讨好。白天,大家分头行动,上门谈话,登记财产,和司法所、村委会共同调解或者开庭。晚上,又紧张地翻书通案,第二天再现学现卖……天天如此,年年如此,一年平均结案才七八十件。在时堰法庭的十个年头就这么一块又一块石头“摸”过来,记不清磨破了多少鞋,流下了多少汗,擦干了多少泪,可当我回忆这一切的时候,心中并没有一丝的酸楚和怨恨,有的只是满怀的欣慰和感恩。如果没有这十年的吃苦锻炼,没有这十年的学习钻研,没有这十年摸爬滚打的实践经验,没有这十年与老百姓心贴心的交流沟通,就不会有今天的我。我就不会像今天这样有动力追求,有智慧创新,有底气坚守。
二十年注定是一场重生,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腾飞,人民法庭亦破茧成蝶。2009年,担负庭长的重任再次踏上这方熟悉的土地,我顿觉眼前一亮。如今的时堰法庭已是一座美丽的“花园式法庭”,三面环水、绿树掩映、曲径通幽。三间砖房变成了五层大楼,顺着高高的石阶拾级而上,庄严敬畏感油然而生。大法庭、小法庭、调解室、资料室、会议室一应俱全。人人配备电脑,办公自动化。两人一间的宿舍宽敞舒适,物质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建立了廉政食堂,吃饭不再成为问题。调查、送达有警车来回,节省了大量时间和人力。我感叹,年轻后生们真是赶上了好时代!
随着改革开放、经济增长、交往频繁、法制程度提高,基层法庭接案数量大幅上升,提高审执效率成为必然。加之,社会利益格局多元化和公民维权意识的增强,传统审判模式越来越不能适应瞬息万变、日新月异的社会现实,逐渐淡出历史舞台。公正高效成为中国司法的全新价值追求,我问你答的纠问式审判所植根的“官本位”文化被“民本”思想所取代,控辩式审判方式使法官拥有了绝对公正和超然的第三人地位。诉讼一步到庭,由当事人举证,对没有争议的事实予以认定,通过双方当事人诉讼言词对抗当庭解决讼争,大大提高了审判质效。近年来审判管理改革在全院范围内有条不紊地展开,规范、科学、高效的理念植根于我们每位干警的内心。虽然纠纷的数量多了,类型杂了,可审判的理念新了,效率高了!
法官的文化层次大大提升,新招干警均为本科以上学历,老干警也通过继续教育提高了学历水平,全院干警拥有本科学历以上的达到96%。院党组高瞻远瞩,创造性地启动一带一“引航工程”,发挥了资深法官的智慧激情,助推了一批年轻人走上一线挑起大梁。天空任鸟飞,海阔凭鱼跃,这样宽广的成长展示平台令我这不惑之人羡慕不已。法院文化建设如火如荼——廉政文化、家园文化、职业尊荣建设常抓不懈。如今的法庭就是我们的家,这里有我们的精神家园,这里是我们的情感归宿,每个人的追求都和法庭的命运息息相通,从前那种心凉半截的感觉年轻一辈再也不会有了。
二十年弹指一挥间。一切似乎都在变,但有一种坚守始终没有变,那就是走家串户服务基层、服务发展的宗旨,真心诚意为人民群众办好事、办实事的信念和亲民、便民、利民的作风。变的是环境,是理念,不变的是精神,是信仰。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惜今朝,豪情满胸怀;望明日,蓝图星野阔。坚守在基层一线的法律人,愿咱们二十年后相会,再看往昔,把盏欢言!
(作者单位:江苏省东台市人民法院)
责任编辑:陈思
网友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