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红军足迹唱响“青春之歌”
——云南省宣威市人民法院倘塘法庭争创全国青年文明号纪实
2009-06-17 15:51:18 | 来源:中国法院网 | 作者:区鸿雁 魏小平
位于云南省宣威市东北方的倘塘镇,自古是入黔赴川“进京赶考”的古驿道,更是中国工农红军二、六军团从湖南桑植出发开始长征,1936年3月20日进入宣威的红色线路,距离宣威城区42公里,辖倘塘、杨柳两个乡镇,散居着汉族、彝族、回族、苗族、壮族等各民族群众近12万人。近年来,现有5名干警的倘塘中心人民法庭用他们胸前的团徽和象征公平正义的“天平”照亮了倘塘、杨柳的山山水水,沿着红军长征的足迹,他们为辖区人民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宁愿法官多跑路
“小屯屋基村73岁的阚氏老人为几个儿子不赡养,村上调解不成,阚氏请我写好了诉状,什么时间可以来立案?阚氏年纪大了,我是否可以代她来立案?”
“可以,明天上午9点我们等着,阚氏可以委托立案,但必须将阚氏的身份证或身份证明一并带来。”
这是3月10日晚上10多钟发生在倘塘法庭的一幕。
第二天上午9点准时立案后,立案法官了解到阚氏目前与其中一个儿子关系还可以,生活基本有保障的情况及法庭该段时间案件集中的实际,排期该案4月14日在在阚氏家中开庭。4月14日上午8点30分,由于法庭的车底盘较低无法进入阚家居住的河谷,法庭一行四人开着与当地派出所换用的吉普车行车,30多分钟后来到当事人居住地对面的山上,后又步行30多分钟到了当事人家中。经法官三个多小时的说法疏导,为老人承包经营土地的耕种心存疙瘩的几个被告先后明白了自己的过错,自觉达成赡养老人的协议。接过法官递来的赡养费,阚氏老人忙着去为法官做饭,还流着泪说:“难为法官了!”因中午2点30分还有一个庭,法官们饥肠辘辘踏上返回的征程。
“宁可法官多跑路,不叫农民多跑腿。”这是倘塘法官们历经坐堂审案之后早在2005年就重新恢复叫响的传统。当时任庭长的李启欢到距法庭30多公里的杨柳乡去办案,一个当事人闲谈中讲了这样一段话:打官司跑倘塘,要是乡上的领导能给我们杨柳争取一个法庭,省点盐巴钱也好。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李启欢当时琢磨着,杨柳乡属于贫困乡,老百姓确实太穷了,有的个别农户确实连盐巴钱都成问题,越穷越见鬼,他们打的官司多数不是经济纠纷,而是邻里纠纷、伤害赔偿、退婚离婚之类。要是在杨柳设立一个诉讼接待站,老百姓仅路费就可以当盐巴钱。回来他把心中的想法告诉了其他法官。为把“宁可法官多跑路,不叫农民多跑腿”的想法变成现实,倘塘法庭在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到杨柳乡设立起诉讼接待站。
采访中,老家在杨柳乡的倘塘镇人大主席张洪斌赞扬法官们说:“现在老百姓感到法庭离他们近了,诉讼成本降低了,司法为民,倘塘法庭为杨柳人民办了一件实事,我代表家乡人民感谢他们。”
打造便民法庭
“经层层考核、推荐,2008年度全国青年文明号候选单位……”4月30日,共青团中央机关报《中国青年报》刊出的“全国青年文明号候选单位公示公告”中,倘塘中心人民法庭榜上有名。6月14日,笔者利用周末到杨柳乡可渡村委会管屯村民小组64岁的顾大妈家采访时,老人情不自禁地说,“那些法官太好了,为我家的事不知跑了多少次,连一口冷水都没喝。在我家开庭那天,一直忙到晚上8点都没吃饭,我小儿子从商店里买些饼干来,他们也不吃,还说是他们应该做的。”在老人身旁的二儿媳插话道:“要不是他们,我们全家也不会像今天这样和睦相处。”
顾大妈有3女5子,其夫张某去年过世后,长子和次子已分家,尚有3个儿子与她共同生活。由于其夫在世时,对土地分配不清,经村委会和司法所调解未果。顾大妈便带着她3个未成家的儿子来到倘塘中心法庭,状告长子和长媳,要求两被告还回下马田的承包地,并赔偿麦子、财产损失600元。由于此案子在村里具有一定影响力,庭审当日,法庭专门组织了该乡10个村委会的调解员和6位在村里德高望重的村民旁听。在庭审过程中,法官就不厌其烦地一次次向双方当事人谈法律、论道理、讲情理,旁听的调解员充分发挥地域优势,积极协助法官劝说双方当事人。经过5个多小时的不懈努力,双方当事人终于相互退让,原告放弃对争议土地的承包经营权,被告当庭向原告支付了财产损失赔偿款项,一家人重归于好。
近年来,倘塘法庭在不断摸索中,逐步完善了中心法庭为依托,在辖区乡镇设立诉讼接待站,村委会设立便民联系点,乡村聘用调解联络员的“庭、站、点、员”四位一体的诉讼网络,采取电话立案,巡回进村的方式办案同时,不断拓展非审判职能作用,坚持节假日、双休日法官义务轮流值班的“全天接访制”和“预约服务制”、 “便民联系制”、 “绿色通道制”、 “速裁提速制”及 “工作透明制”等系列制度,被当地民众亲切地称为“为民爱民的好法庭”。
2005年,法庭辖区乡镇手机信号站的兴建使现代通讯信号辐射了每一个乡村,拥有和使用手机和座机电话的家庭短时间从10%向20%、30%递增并呈不断上升趋势。同年8月,倘塘法庭适时推出了电话预约办案举措,将法庭座机号码、庭长和干警手机号码在法庭门口张贴,还协调乡镇政府在大会上通告。其中2005年8至12月,电话预约立案54件,预约信访接待37人次,提供法律咨询76人次,巡回审理5次;2006年受理案件152件,电话预约立案68件,预约信访接待25人次,提供法律咨询40人次,巡回审理18件;2007年受理163件案件中,电话预约立案76件,2008年受理案件189件,调解、撤诉案件高达133件,其中电话预约立案97件,就地开庭的92件。一串串数据,折射出一幅他们辛勤的汗水与红军足迹交相辉映,一路播撒和谐春光的动人画卷。
一分辛勤一分成绩。5名干警中有党员和共青团员各2人,平均年龄仅为28岁的倘塘法庭,2002年至今审执结各类民事、自诉案件2135件,其中调解撤诉率由2002年的不到40%上升到去年的72%。他们多次被授予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优秀法庭等荣誉称号,2008年7月被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和云南省司法厅联合表彰为“全省法院指导人民调解工作先进集体”。在“青年文明号”争创活动中,他们2004年4月被共青团宣威市委授牌,2005年7月被共青团曲靖市委授牌,2006年4月被共青团云南省委、云南省高级法院授予“青年文明号”。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长路漫漫当歌咏,任重道远勇拼搏,倘塘法庭将在为人民服务的征程中,谱写新的篇章!
宁愿法官多跑路
“小屯屋基村73岁的阚氏老人为几个儿子不赡养,村上调解不成,阚氏请我写好了诉状,什么时间可以来立案?阚氏年纪大了,我是否可以代她来立案?”
“可以,明天上午9点我们等着,阚氏可以委托立案,但必须将阚氏的身份证或身份证明一并带来。”
这是3月10日晚上10多钟发生在倘塘法庭的一幕。
第二天上午9点准时立案后,立案法官了解到阚氏目前与其中一个儿子关系还可以,生活基本有保障的情况及法庭该段时间案件集中的实际,排期该案4月14日在在阚氏家中开庭。4月14日上午8点30分,由于法庭的车底盘较低无法进入阚家居住的河谷,法庭一行四人开着与当地派出所换用的吉普车行车,30多分钟后来到当事人居住地对面的山上,后又步行30多分钟到了当事人家中。经法官三个多小时的说法疏导,为老人承包经营土地的耕种心存疙瘩的几个被告先后明白了自己的过错,自觉达成赡养老人的协议。接过法官递来的赡养费,阚氏老人忙着去为法官做饭,还流着泪说:“难为法官了!”因中午2点30分还有一个庭,法官们饥肠辘辘踏上返回的征程。
“宁可法官多跑路,不叫农民多跑腿。”这是倘塘法官们历经坐堂审案之后早在2005年就重新恢复叫响的传统。当时任庭长的李启欢到距法庭30多公里的杨柳乡去办案,一个当事人闲谈中讲了这样一段话:打官司跑倘塘,要是乡上的领导能给我们杨柳争取一个法庭,省点盐巴钱也好。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李启欢当时琢磨着,杨柳乡属于贫困乡,老百姓确实太穷了,有的个别农户确实连盐巴钱都成问题,越穷越见鬼,他们打的官司多数不是经济纠纷,而是邻里纠纷、伤害赔偿、退婚离婚之类。要是在杨柳设立一个诉讼接待站,老百姓仅路费就可以当盐巴钱。回来他把心中的想法告诉了其他法官。为把“宁可法官多跑路,不叫农民多跑腿”的想法变成现实,倘塘法庭在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到杨柳乡设立起诉讼接待站。
采访中,老家在杨柳乡的倘塘镇人大主席张洪斌赞扬法官们说:“现在老百姓感到法庭离他们近了,诉讼成本降低了,司法为民,倘塘法庭为杨柳人民办了一件实事,我代表家乡人民感谢他们。”
打造便民法庭
“经层层考核、推荐,2008年度全国青年文明号候选单位……”4月30日,共青团中央机关报《中国青年报》刊出的“全国青年文明号候选单位公示公告”中,倘塘中心人民法庭榜上有名。6月14日,笔者利用周末到杨柳乡可渡村委会管屯村民小组64岁的顾大妈家采访时,老人情不自禁地说,“那些法官太好了,为我家的事不知跑了多少次,连一口冷水都没喝。在我家开庭那天,一直忙到晚上8点都没吃饭,我小儿子从商店里买些饼干来,他们也不吃,还说是他们应该做的。”在老人身旁的二儿媳插话道:“要不是他们,我们全家也不会像今天这样和睦相处。”
顾大妈有3女5子,其夫张某去年过世后,长子和次子已分家,尚有3个儿子与她共同生活。由于其夫在世时,对土地分配不清,经村委会和司法所调解未果。顾大妈便带着她3个未成家的儿子来到倘塘中心法庭,状告长子和长媳,要求两被告还回下马田的承包地,并赔偿麦子、财产损失600元。由于此案子在村里具有一定影响力,庭审当日,法庭专门组织了该乡10个村委会的调解员和6位在村里德高望重的村民旁听。在庭审过程中,法官就不厌其烦地一次次向双方当事人谈法律、论道理、讲情理,旁听的调解员充分发挥地域优势,积极协助法官劝说双方当事人。经过5个多小时的不懈努力,双方当事人终于相互退让,原告放弃对争议土地的承包经营权,被告当庭向原告支付了财产损失赔偿款项,一家人重归于好。
近年来,倘塘法庭在不断摸索中,逐步完善了中心法庭为依托,在辖区乡镇设立诉讼接待站,村委会设立便民联系点,乡村聘用调解联络员的“庭、站、点、员”四位一体的诉讼网络,采取电话立案,巡回进村的方式办案同时,不断拓展非审判职能作用,坚持节假日、双休日法官义务轮流值班的“全天接访制”和“预约服务制”、 “便民联系制”、 “绿色通道制”、 “速裁提速制”及 “工作透明制”等系列制度,被当地民众亲切地称为“为民爱民的好法庭”。
2005年,法庭辖区乡镇手机信号站的兴建使现代通讯信号辐射了每一个乡村,拥有和使用手机和座机电话的家庭短时间从10%向20%、30%递增并呈不断上升趋势。同年8月,倘塘法庭适时推出了电话预约办案举措,将法庭座机号码、庭长和干警手机号码在法庭门口张贴,还协调乡镇政府在大会上通告。其中2005年8至12月,电话预约立案54件,预约信访接待37人次,提供法律咨询76人次,巡回审理5次;2006年受理案件152件,电话预约立案68件,预约信访接待25人次,提供法律咨询40人次,巡回审理18件;2007年受理163件案件中,电话预约立案76件,2008年受理案件189件,调解、撤诉案件高达133件,其中电话预约立案97件,就地开庭的92件。一串串数据,折射出一幅他们辛勤的汗水与红军足迹交相辉映,一路播撒和谐春光的动人画卷。
一分辛勤一分成绩。5名干警中有党员和共青团员各2人,平均年龄仅为28岁的倘塘法庭,2002年至今审执结各类民事、自诉案件2135件,其中调解撤诉率由2002年的不到40%上升到去年的72%。他们多次被授予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优秀法庭等荣誉称号,2008年7月被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和云南省司法厅联合表彰为“全省法院指导人民调解工作先进集体”。在“青年文明号”争创活动中,他们2004年4月被共青团宣威市委授牌,2005年7月被共青团曲靖市委授牌,2006年4月被共青团云南省委、云南省高级法院授予“青年文明号”。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长路漫漫当歌咏,任重道远勇拼搏,倘塘法庭将在为人民服务的征程中,谱写新的篇章!
责任编辑:崔真平
网友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