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爱拓展法的疆界
——记江苏省徐州市鼓楼区人民法院少年庭庭长杜秀兰
2009-05-19 14:45:37 | 来源:中国法院网 | 作者:杨梅花
  她是一名母亲,300多名服刑少年称作"妈妈";法庭春秋20载,她秉公办案、执法如山; 法庭之外,她以爱心感化良知,帮助失足少年重建心灵的家园。 2008年,她被徐州市委授予"十大杰出母亲"称号,2009年她带领的少年庭被评为全国青少年维权岗,她就是江苏省徐州市鼓楼区人民法院少年庭庭长杜秀兰。

  今年初,杜秀兰作为“第一线”栏目的焦点人物走进了中央电视台的演播大厅,让亿万观众走近了这位少年犯心中的“杜妈妈”,聆听她用法槌敲响的威严,用爱心弹奏的琴音。

          “我相信功夫不负有心人”

  杜秀兰从事少年审判工作10年了。10年来,她仅写给少年犯的信就有200余封,接听青少年维权热线电话1500余个,发放“维权服务卡”5000余张,300余位少年犯在她的帮教下获得新生。2008年,她被授予徐州市第二届“十大杰出母亲”光荣称号。她带领的少年庭于近日被评为全国青少年维权岗。

  2006年8月,杜秀兰审理了一起抢劫案。15岁的少年犯小波,父亲在其8岁时因罪被处极刑,母亲仍在狱中。多年饥寒交迫的生活,竟让他萌生到监狱里解决衣食之忧的念头,于是小波以身试法实施抢劫。小波的境遇深深地刺痛了杜秀兰的心。她先后4次赶往小波家乡,说服小波的伯父做其监护人,又带去了被褥等物品,将其安排在伯父家吃住、帮伯父管理鱼塘。中秋前夕,她又带着小波到南京女子监狱与分别了7年的母亲见了面。面对法官所做的一切,小波流下了悔恨和感激的泪水。但令她意想不到的是,半年后,小波再次浪迹社会,后被收监执行。一次次努力,却一次次被亵渎,但她没有放弃,给小波写信,定期回访,请来心理专家对他进行心理矫治,给他新生的力量和勇气。

  对于这份执著,杜秀兰的解释是“功夫不负有心人”。为了使失足少年得到有效矫正,杜秀兰自学了心理学,建立了心理辅导制度、庭前调查制度、判后回访考察制度,为每个失足少年建立了档案,帮助他们走出阴影,重塑未来。 

        “我乐意孩子们叫我‘杜妈妈’”

  2008年4月,未成年人小行和小强伙同17岁的小谭拦截了两名中学生,抢得手机一部。翻看着相关案卷,素不相识的小行和小强却让杜秀兰心情十分沉重。小行和小强有着相似而特殊的经历:四五岁时父母离异,父亲外出打工后下落不明,辍学后在社会上流浪。“他们还是个孩子,如果再没有人帮助教育他们,他们会在这条‘黑路’上越走越远”,杜秀兰反复这样说。为了两个孩子的监护人及监管问题,杜秀兰又开始了奔波,在她的协调努力下,徐州康汇托老服务所的“爱心妈妈”宋桂霞同意作为两个流浪孩子的监护人,并为他们解决衣、食、住和学习问题。宣判后,两个瘦小的男孩来到新家,吃着两个“爱心妈妈”盛来的热腾腾的饺子,终于动情地哭了。小行轻轻地说:“杜妈妈,请你一定相信我们!”

  杜秀兰一直努力着,尽一切可能挽救失足少年:为少年犯过生日,争取司法救济基金;成立“音乐人”帮教基地,利用节假日传授琴艺,帮助未成年犯掌握一技之长;创办“悦心基地”,对失足少年进行心理咨询辅导。“我乐意孩子们叫我‘法官妈妈’。通过我的努力让那些失足的孩子健康成长,是我的责任,也是我的追求。”

          “挽救孩子如同挽救生命”

  庭上庭下、社区、学校、帮教基地、少管所经常有杜秀兰忙碌的身影,身为母亲的她,更懂得感化误入歧途的孩子如同像挽救生命一样重要。

  15岁的小柏的父母整天忙着生意上的事,忽略了对儿子的关心。2006年暑假,小柏因上网缺钱,与3个同学在网吧附近抢劫100余元。小柏被判处缓刑,但小柏原来的学校对接收小柏有所顾虑,小柏也感觉无颜回到同学们中间。杜秀兰就多方做工作,最终小柏转入另一所中学继续就读。

  为了确保像小柏这样的孩子同享复学、升学权,她积极呼吁,最终公安、教育等10部门共同签署了《关于落实被判处非监禁刑的未成年罪犯复学、升学问题的意见》。两年来,32名少年犯恢复了学籍。
责任编辑:陈思
网友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