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庭是我家
2008-10-14 19:16:48 | 来源:中国法院网 | 作者:吕洁
进研究室的第二个星期,有一天,刘主任对我说:“吕洁,带你去法庭转转吧,这几年,你从来没去过吧?”是啊,我进法院工作一晃就十多年了,大学刚毕业那会儿,我就在香城法庭工作了半年,那半年,是我最初接触法院工作的开始。
十多年前的我工作的法庭是一间不足20平方米的办公室,没有车、没有电话、没有暖气、也没有专门的审判法庭。当时法庭有3个人,平常开庭时王立环庭长或者法官刘庆珠在那里审判,我坐在他们对面的桌子上记录,当事人分坐在两边的连椅上,当事人多的时候站都没地儿,我们庭就去镇里的会议时开庭,普通程序审理时我们请司法所的同志当陪审员。当时我上班那会儿,我们院里有20多个基层法庭,听王庭长说大多数的法庭都和我们差不多,比我们的好些的也只是有两三间或者再多些的办公室。
现在,我曾经工作过的香城法庭已经合并到另一个法庭去了,全院的基层法庭还只有6个,刘主任说,在近几年,市委和市府大力支持我们法院的工作,院里的6处已经都被省高院命名为“五化法庭”了。我好奇地问主任:“什么叫五化法庭”。主任说:“就是设置规模化、审判规范化、装备现代化、管理制度化、建设现代化。这些,研究室的人员都应该知道,你啊,过段时间就很快熟悉了。我对每个法庭都熟悉,不论是现在的6个,还是原来的22个。”是啊,刘主任自从1995年从教育上考进法院上班后,就一直在研究室工作,这么多年了,他每年都下去搞调研,每个法庭的工作和人员他都很熟悉。而我,自从1995年离开香城法庭到院里打字室和立案庭工作后,再也没有去过任何一个法庭。对现在法庭的印象,只是坐着车远远地看见过,只知道法庭不再是乡镇政府院里的一间或几间办公室了,都是独立地一栋建筑,且都建在了离道路很近的位置上,我每次看法庭在车窗外闪过,都有种很亲切的感觉,法庭,曾经是我工作过的地方,而且那里还有我许多同事他们也仍在辛勤地工作着。
那天,我们最先到达的是离县城最远,大概有六十多里路的张庄法庭。张庄法庭是2005年5月施工,当年年底就投入使用了。下车后,没有进法庭,刘主任和电视台的田主任忙着拍法庭,院里准备在电视上做一期法庭节目。我就在旁边看,张庄法庭的建筑设计简洁大方、线条清晰而流畅,站在那里,人仿佛能听得见雪落的声音,沉静而辽旷,远远看去,阳光下,法庭在白色和灰色的主色调下,纯净地象一幅水墨画,国徽在素雅的建筑物中熠熠生辉,是那种第一次去过,就会永远记得,下次再去,不用麻烦再从一群建筑物中匆匆地寻找了。
法庭不仅仅是一个支撑公平正义的审判场所,也是宣传法律和传播法院文化的一个载体。为方便当事人诉讼,法庭设置了诉讼风险告知书和打官司须知。我们去的时候,正赶上有一个独任开庭的案子,那是一桩离婚案,当事人还带来了5岁的孩子,而是选择了庭里专门设立的圆桌审判法庭里,深胡桃色的桌子,凝重而朴实,当事人分坐在圆桌的两侧,法官坐在那里,象拉家常一样,孩子依偎在父亲的怀里,我知道他们在这个案子上采用了我们院长周涛提出的恳谈缓情制度。作为基层法院,每年都会审结大量因家庭邻里纠纷引发的民事案件,这些诉讼案件多发生在具有一定情感基础的当事人之间,因家庭、邻里、财产关系存在矛盾产生情感对立而引发诉讼,诉讼解决了争议的法律关系,但也更多地加深了情感的对立,诉讼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针对这种情况,2006年年初,在深入调研、慎重研究的基层上,根据有关法律规定同时结合多年来的审判实践经验和实际工作情况,院长周涛探索着提出了诉讼“缓情恳谈”制度。具体是借助当事人与法院接触的机会,法官利用自身中立的地位,引导当事人将争议与情感分离,在淡化争议的基础上,引导当事人进行情感沟通,缓解当事人因诉诉产生的情感对立,真正做到案结事了情犹在,法官恳谈促和谐。
从审判庭走进生活区,就给人一种家的感觉,每间干警宿舍都有两张单人床,被子整整齐齐地叠放着,床边的桌子上放着法院报或者些法律的书籍。宿舍的斜对过是干警厨房,厨房里是院里为方便干警吃饭专门配备的整体厨房,菜板、刀具、锅碗瓢盆一应俱全,法庭7个人全是男同志,但人人都是厨房里的一把好手,无论谁先开完庭,都会先把饭菜做好,厨房外面是一片菜地,地里的黄瓜、西红柿、豆角、花生、地瓜是他们的家常菜。吃过饭,厨房的隔壁就是乒乓球室。法庭的同事乐呵呵地对我们说:法庭就是俺的家。是啊,来到法庭,我也有家的感觉。我一边吃着刚从地里摘下的西红柿,一边不停地对他们说:“我来到这里也不想走了,我也要来法庭上班。”
当我们拍完照片离开张庄法庭准备去下一个法庭时,刚才开庭的那个离婚案的当事人一家三口已经欢欢喜喜地回家去了。回头看阳光下的法庭:庄严而温暖。
(作者单位:山东省邹城市人民法院)
十多年前的我工作的法庭是一间不足20平方米的办公室,没有车、没有电话、没有暖气、也没有专门的审判法庭。当时法庭有3个人,平常开庭时王立环庭长或者法官刘庆珠在那里审判,我坐在他们对面的桌子上记录,当事人分坐在两边的连椅上,当事人多的时候站都没地儿,我们庭就去镇里的会议时开庭,普通程序审理时我们请司法所的同志当陪审员。当时我上班那会儿,我们院里有20多个基层法庭,听王庭长说大多数的法庭都和我们差不多,比我们的好些的也只是有两三间或者再多些的办公室。
现在,我曾经工作过的香城法庭已经合并到另一个法庭去了,全院的基层法庭还只有6个,刘主任说,在近几年,市委和市府大力支持我们法院的工作,院里的6处已经都被省高院命名为“五化法庭”了。我好奇地问主任:“什么叫五化法庭”。主任说:“就是设置规模化、审判规范化、装备现代化、管理制度化、建设现代化。这些,研究室的人员都应该知道,你啊,过段时间就很快熟悉了。我对每个法庭都熟悉,不论是现在的6个,还是原来的22个。”是啊,刘主任自从1995年从教育上考进法院上班后,就一直在研究室工作,这么多年了,他每年都下去搞调研,每个法庭的工作和人员他都很熟悉。而我,自从1995年离开香城法庭到院里打字室和立案庭工作后,再也没有去过任何一个法庭。对现在法庭的印象,只是坐着车远远地看见过,只知道法庭不再是乡镇政府院里的一间或几间办公室了,都是独立地一栋建筑,且都建在了离道路很近的位置上,我每次看法庭在车窗外闪过,都有种很亲切的感觉,法庭,曾经是我工作过的地方,而且那里还有我许多同事他们也仍在辛勤地工作着。
那天,我们最先到达的是离县城最远,大概有六十多里路的张庄法庭。张庄法庭是2005年5月施工,当年年底就投入使用了。下车后,没有进法庭,刘主任和电视台的田主任忙着拍法庭,院里准备在电视上做一期法庭节目。我就在旁边看,张庄法庭的建筑设计简洁大方、线条清晰而流畅,站在那里,人仿佛能听得见雪落的声音,沉静而辽旷,远远看去,阳光下,法庭在白色和灰色的主色调下,纯净地象一幅水墨画,国徽在素雅的建筑物中熠熠生辉,是那种第一次去过,就会永远记得,下次再去,不用麻烦再从一群建筑物中匆匆地寻找了。
法庭不仅仅是一个支撑公平正义的审判场所,也是宣传法律和传播法院文化的一个载体。为方便当事人诉讼,法庭设置了诉讼风险告知书和打官司须知。我们去的时候,正赶上有一个独任开庭的案子,那是一桩离婚案,当事人还带来了5岁的孩子,而是选择了庭里专门设立的圆桌审判法庭里,深胡桃色的桌子,凝重而朴实,当事人分坐在圆桌的两侧,法官坐在那里,象拉家常一样,孩子依偎在父亲的怀里,我知道他们在这个案子上采用了我们院长周涛提出的恳谈缓情制度。作为基层法院,每年都会审结大量因家庭邻里纠纷引发的民事案件,这些诉讼案件多发生在具有一定情感基础的当事人之间,因家庭、邻里、财产关系存在矛盾产生情感对立而引发诉讼,诉讼解决了争议的法律关系,但也更多地加深了情感的对立,诉讼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针对这种情况,2006年年初,在深入调研、慎重研究的基层上,根据有关法律规定同时结合多年来的审判实践经验和实际工作情况,院长周涛探索着提出了诉讼“缓情恳谈”制度。具体是借助当事人与法院接触的机会,法官利用自身中立的地位,引导当事人将争议与情感分离,在淡化争议的基础上,引导当事人进行情感沟通,缓解当事人因诉诉产生的情感对立,真正做到案结事了情犹在,法官恳谈促和谐。
从审判庭走进生活区,就给人一种家的感觉,每间干警宿舍都有两张单人床,被子整整齐齐地叠放着,床边的桌子上放着法院报或者些法律的书籍。宿舍的斜对过是干警厨房,厨房里是院里为方便干警吃饭专门配备的整体厨房,菜板、刀具、锅碗瓢盆一应俱全,法庭7个人全是男同志,但人人都是厨房里的一把好手,无论谁先开完庭,都会先把饭菜做好,厨房外面是一片菜地,地里的黄瓜、西红柿、豆角、花生、地瓜是他们的家常菜。吃过饭,厨房的隔壁就是乒乓球室。法庭的同事乐呵呵地对我们说:法庭就是俺的家。是啊,来到法庭,我也有家的感觉。我一边吃着刚从地里摘下的西红柿,一边不停地对他们说:“我来到这里也不想走了,我也要来法庭上班。”
当我们拍完照片离开张庄法庭准备去下一个法庭时,刚才开庭的那个离婚案的当事人一家三口已经欢欢喜喜地回家去了。回头看阳光下的法庭:庄严而温暖。
(作者单位:山东省邹城市人民法院)
责任编辑:陈思
网友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