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原因分析与预防对策
2008-08-08 09:45:35 | 来源:中国法院网 | 作者:鹿海彬
在人生成长的过程中,青少年时期属一个非常重要的特殊的阶段,因此,探讨青少年犯罪心理原因,有助于针对性地对青少年犯罪进行预防与矫正。笔者试就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原因进行分析,并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提出对策。
一、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原因
(一) 好奇模仿心理
青少年时期好奇模仿心理强,他们身体发育快、在生理上得到迅速发展,易兴奋、较冲动,然而心理水平的提高却相对缓慢一些,这使得他们缺乏心理上调节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辨别事物是非的能力差。如果缺乏正确的、良性的、积极向上的诱导,一旦受到不良影响或诱惑,好奇心会驱使青少年去冲动的干某种事情,极易走上犯罪的道路。案犯王伟(化名)是某中学高三学生,在校学习成绩还不错,就是因为看了一些黄色书刊起了邪念。一天晚上,看到同年级的一位女生上厕所,他便跟随其后,对其实施强奸。
(二) 狭隘逆反心理
青少年处于性格形成和寻找自我的时期,有时候为了求得心理自我肯定的满足,往往表现的比较偏执,喜欢表现自己,有意采取与其他人不同的态度和行为。在青少年中常会出现“不受教”、“不听话”,常与老师或家长“顶牛”的情况,这种与常理背道而驰,以反常的心理状态来显示自己的“高明”的行为,往往来自于“逆反心理”。有一起伤害案件,案犯李勇(化名)某中学高二学生,学习成绩差,父亲化钱让他上了高中,在校期间还是贪玩,上网吧,因此,遭到班主任老师的训斥,他使其产生逆反心理。结果,他纠集社会上的“哥们”将老师打成重伤。
(三)盲从作案心理
青少年在心理和生理上都不成熟,有的时候就是跟在一起玩,从思想上根本不考虑这件事为什么要干,能干不能干,干了以后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这些后果严重不严重。这些严重的后果对自己有没有影响等等。如:一个少年盗窃团伙,4人中有2人不满14岁,他们跟着一个17岁的“头目”在不到一年时间内疯狂作案7起。在法庭上当法官问他们“你们为什么去犯罪的时候”,他们都不约而同地说:“是头让我们干的”。这些青少年在他们的思维中就没有罪与非罪的界限,只知跟在后边瞎胡闹,最终走上了犯罪道路。
(四)攀比嫉妒心理
这是造成心理失衡的一个重要原因,—些青少年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爱慕虚荣,讲排场,摆阔气,讲吃喝,当追求失衡,他们会觉得社会对他来说不公平,别人有的自己却没有,便会采取手段侵犯他人的合法权利。特别对一些逞能好胜、头脑简单,更容易形成心理上的诱发,稍被唆使就容易上当,偏离正道,被坏人利用,走上犯罪道路。孔雷(化名)某中学初三学生,他看到同班的一些同学配有手机,孔某要父母也给他买,未能如愿,于是他就开始自己想办法,一天中午,趁邻居宋某家中无人,翻窗入室,盗得现金3200余元,价值1800多元的首饰,后被公安机关抓获。
二、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对策
要预防青少年犯罪,消除青少年犯罪的思想根源,必须加强正面典型引导,及时矫正心理偏差、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青少年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
1、塑造青少年良好的性格
许多走上犯罪道路的青少年在性格上往往存在着许多缺陷,因此,引导青少年学会如何自我完善自己的性格,塑造青少年良好的性格尤为重要。家庭、学校在教育过程中,要让他们多读一些好书,多提供一些学习的榜样和范例,使青少年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学会做人的道理,不断完善自己良好的性格。同时,家长、老师平时要注意发现他们的不足、及时帮助他们改进缺点,并教育他们自觉遵纪守法、培养自律能力、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及时矫正青少年犯罪前的心理状态
平时家长、老师要注意观察他们的一言一行,注意到他们的敏感、好奇、喜欢模仿的特点。把这些特点引导得当,使之发展成优点而非缺点。另外,还要多与孩子谈心,用平等的心态,心平气和地与孩子沟通、交流。一般情况下,青少年犯罪前都是有前兆的,家长、老师只要细心观察,及时加以引导,就会将犯罪消灭在萌芽状态。
3、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法制教育。一方面开展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讲座,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为青少年提供解决心理烦恼和困惑的途径,培养青少年自尊、自爱、尊重他人并乐于帮助他人的品格。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将法律知识贯穿其中,从细微处将普法教育体现出来。努力将青少年培养成积极进取、人格完整、热情开朗、身心健康的一代。
4、净化社会环境。要加强正面典型人物的宣传,在全社会形成崇尚先进、弘扬正气、扬善惩恶的良好氛围,使公平正义成为社会的主流。其次,进一步净化社会风气,创造积极健康的社会环境,清除—切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精神垃圾,加大“扫黄打非”力度,取缔“黑网吧”,禁止淫秽暴力等影视、书画、图片作品的发行与传播,彻底根除滋生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土壤。
作者单位:江苏省丰县人民法院
一、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原因
(一) 好奇模仿心理
青少年时期好奇模仿心理强,他们身体发育快、在生理上得到迅速发展,易兴奋、较冲动,然而心理水平的提高却相对缓慢一些,这使得他们缺乏心理上调节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辨别事物是非的能力差。如果缺乏正确的、良性的、积极向上的诱导,一旦受到不良影响或诱惑,好奇心会驱使青少年去冲动的干某种事情,极易走上犯罪的道路。案犯王伟(化名)是某中学高三学生,在校学习成绩还不错,就是因为看了一些黄色书刊起了邪念。一天晚上,看到同年级的一位女生上厕所,他便跟随其后,对其实施强奸。
(二) 狭隘逆反心理
青少年处于性格形成和寻找自我的时期,有时候为了求得心理自我肯定的满足,往往表现的比较偏执,喜欢表现自己,有意采取与其他人不同的态度和行为。在青少年中常会出现“不受教”、“不听话”,常与老师或家长“顶牛”的情况,这种与常理背道而驰,以反常的心理状态来显示自己的“高明”的行为,往往来自于“逆反心理”。有一起伤害案件,案犯李勇(化名)某中学高二学生,学习成绩差,父亲化钱让他上了高中,在校期间还是贪玩,上网吧,因此,遭到班主任老师的训斥,他使其产生逆反心理。结果,他纠集社会上的“哥们”将老师打成重伤。
(三)盲从作案心理
青少年在心理和生理上都不成熟,有的时候就是跟在一起玩,从思想上根本不考虑这件事为什么要干,能干不能干,干了以后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这些后果严重不严重。这些严重的后果对自己有没有影响等等。如:一个少年盗窃团伙,4人中有2人不满14岁,他们跟着一个17岁的“头目”在不到一年时间内疯狂作案7起。在法庭上当法官问他们“你们为什么去犯罪的时候”,他们都不约而同地说:“是头让我们干的”。这些青少年在他们的思维中就没有罪与非罪的界限,只知跟在后边瞎胡闹,最终走上了犯罪道路。
(四)攀比嫉妒心理
这是造成心理失衡的一个重要原因,—些青少年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爱慕虚荣,讲排场,摆阔气,讲吃喝,当追求失衡,他们会觉得社会对他来说不公平,别人有的自己却没有,便会采取手段侵犯他人的合法权利。特别对一些逞能好胜、头脑简单,更容易形成心理上的诱发,稍被唆使就容易上当,偏离正道,被坏人利用,走上犯罪道路。孔雷(化名)某中学初三学生,他看到同班的一些同学配有手机,孔某要父母也给他买,未能如愿,于是他就开始自己想办法,一天中午,趁邻居宋某家中无人,翻窗入室,盗得现金3200余元,价值1800多元的首饰,后被公安机关抓获。
二、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对策
要预防青少年犯罪,消除青少年犯罪的思想根源,必须加强正面典型引导,及时矫正心理偏差、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青少年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
1、塑造青少年良好的性格
许多走上犯罪道路的青少年在性格上往往存在着许多缺陷,因此,引导青少年学会如何自我完善自己的性格,塑造青少年良好的性格尤为重要。家庭、学校在教育过程中,要让他们多读一些好书,多提供一些学习的榜样和范例,使青少年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学会做人的道理,不断完善自己良好的性格。同时,家长、老师平时要注意发现他们的不足、及时帮助他们改进缺点,并教育他们自觉遵纪守法、培养自律能力、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及时矫正青少年犯罪前的心理状态
平时家长、老师要注意观察他们的一言一行,注意到他们的敏感、好奇、喜欢模仿的特点。把这些特点引导得当,使之发展成优点而非缺点。另外,还要多与孩子谈心,用平等的心态,心平气和地与孩子沟通、交流。一般情况下,青少年犯罪前都是有前兆的,家长、老师只要细心观察,及时加以引导,就会将犯罪消灭在萌芽状态。
3、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法制教育。一方面开展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讲座,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为青少年提供解决心理烦恼和困惑的途径,培养青少年自尊、自爱、尊重他人并乐于帮助他人的品格。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将法律知识贯穿其中,从细微处将普法教育体现出来。努力将青少年培养成积极进取、人格完整、热情开朗、身心健康的一代。
4、净化社会环境。要加强正面典型人物的宣传,在全社会形成崇尚先进、弘扬正气、扬善惩恶的良好氛围,使公平正义成为社会的主流。其次,进一步净化社会风气,创造积极健康的社会环境,清除—切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精神垃圾,加大“扫黄打非”力度,取缔“黑网吧”,禁止淫秽暴力等影视、书画、图片作品的发行与传播,彻底根除滋生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土壤。
作者单位:江苏省丰县人民法院
责任编辑:薛勇秀
网友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