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爱无言
——四川省南充市顺庆区人民法院法官王亚妮资助困难学生二三事
2008-04-19 11:22:36 | 来源:中国法院网 | 作者:李良俊 全亮
“我会努力的,也一直在努力,请妈妈放心,您也要保重身体”。4月15日下午,四川省南充市顺庆区人民法院法官王亚妮收到这样一条短信。短信是她远在西南石油大学成都新校区读书的“干儿子”白亮借用同学的手机发来的。随后,该短信被王亚妮的好友偶然发现,一个个感人肺腑的“法官妈妈”爱心助学的故事也迅即在果城南充传开。
疏通水管 孤儿成为“座上客”
1994年夏天,因家中水管突然堵塞,王亚妮叫在西南石油大学干行政管理工作的丈夫黄力雇请工人疏通。考虑到学校当时正在施工,黄力便就近请了四川华西集团省建十五公司的工人李师傅帮忙。疏通水管过程中,由于李师傅为人忠厚,做事诚恳,王亚妮主动与他聊天。闲谈中,王亚妮了解到李师傅因为家里贫穷,妻子不堪重负,只身外出多年没有音讯,其大女儿远嫁河北,二女儿也在较远的武胜县安家。公司鉴于他家的实际情况,将他刚成年的大儿子安排到公司干泥水工,最小的孩子李刚随他在务工地附近的小学就读。见王亚妮为人热心又很有知识,李师傅遂拜托她辅导李刚的功课。
一年之后,李师傅因罹患癌症去世。而李刚的哥哥忙于生计四处务工,酬劳极低,幼小的李刚孤苦无依,王亚妮多方奔走,最终,李师傅所在的单位承担起了李刚的监护责任。由于身在基层法庭工作,李刚的抚养、日常教育问题成了王亚妮的一块“心病”。为让孩子能够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同时避免懵懂的孩子走上歧路,在自家生活并不宽裕的情况下,王亚妮每周末都将李刚接到家里改善生活,每周一都买好一周的米、面、油亲自送到李刚家中(其哥在公司的临时住房),并经常忙中抽闲到学校了解李刚学习、表现情况。为了不让孩子受到歧视或者感受到孤单,每逢学校组织学生春游、秋游,细心的王亚妮总是备足双份食品(王亚妮的儿子和李刚同校)。
时间一晃就是五年。1999年的夏天,16岁的李刚在旁观几名社会青年玩桌球时,被其中一人无端打骂,对方扬言要让他“日子过不安稳!”害怕遭到报复的李刚提心吊胆不敢上学,在家躲了一天后,他把事情的原委如实告诉了王亚妮,并流露出要到河北姐姐家躲避的想法。由于当时王亚妮在基层法庭工作,没有时间照顾李刚,且李刚成绩不如人意,自己早有弃学念头,考虑到他的安危,生活拮据的王亚妮在朋友处借来400元钱,将李刚送上了火车。两个月后的一天,王亚妮接到了李刚打来的电话,李刚在电话中言语哽咽:“妈妈,我想你!我要回来!”王亚妮的眼泪顿时夺眶而出。
李刚回来后,没有任何生活来源,为培训其自强自立能力,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王亚妮又以母亲的身份出面联系部队。在她诚挚的努力下,李刚终于走进了军营大门。两年后,李刚服满兵役退伍,并依靠自己的能力外出务工,开始了新的生活。
审理案件 倔女喜拜“干妈妈”
2001年,由于工作业绩突出,王亚妮被调回区法院民庭工作。当年秋天的一个上午,11岁的张琳被母亲带着来到法院。由于父亲患有精神病,母亲与张琳长期居住在张琳姨妈家由一间废弃的猪圈改装成的“房间”内,其母亲只能依靠擦皮鞋勉强维持母女俩的生活。害怕因条件困难养不活张琳而耽误了读书成绩很好的孩子的前途,张琳的妈妈在与丈夫离婚诉讼过程中,带着张琳到法庭哭诉自己艰难的处境。庭审中,张琳的妈妈流露出了要把张琳“送好心人”的念头,没料到自小性格倔强的张琳当即哭着说“我不干,我不读书了!”休庭时,一同事对王亚妮开玩笑说:“反正你没有女儿,不如再认一个‘干女儿’嘛!”早就对和蔼可亲的王亚妮有好感的张琳听到这句玩笑后,竟然当着大家的面乖巧地叫了一声“干妈”,王亚妮当即爽快地回应并给了她有生以来见到的第一份厚礼——一张崭新的百元人民币。
随后,王亚妮开始对张琳多方关心、资助,经常给她送去生活费用、生活学习用品,并鼓励张琳好好学习。上高中后,因担心考上大学母亲无力负责学费,张琳思想包袱较大,多次提出辍学打工。2006年的一天,张琳的母亲急匆匆找到王亚妮,称张琳到一火锅店去打工了。王亚妮找到火锅店,得知张琳辍学的原因是担心考上大学的学费问题,当即表示考上大学后的所有费用由她解决。在她的真诚劝导下,张琳当天就回到学校。目前,张琳正紧张地备战高考,其学习成绩一直稳居年级前茅。
闲拉家常 穷孩终圆“求学梦”
在资助张琳读书的同时,王亚妮的儿子大学毕业参加了工作,家中的负担相对减轻。由于多年忙于工作,疏于对远在广安农村居住的母亲的照顾,2004年初,王亚妮把母亲接到家中安享晚年。没想到这次举动却为家庭再次增添了“负担”。当年4月,王亚妮的母亲在食堂打菜时无意中听说来自陕西渭城的大一新生白亮因家里穷,没有生活费,靠在学校轮流打扫清洁卫生(贫困生多,大家轮流进行),每打扫一次挣5元钱维持生活。懂事的白亮每天总是最后一个到食堂打饭,从不买菜,就着食堂免费提供的菜汤泡饭吃。在一次晚饭后与母亲闲话家常过程中,王亚妮得知了白亮的情况。当晚,王亚妮与丈夫商量后,于次日将白亮请到家里,认他为“干儿子”,并当即表示每月从微薄的工资收入中拿出200元作他的生活费。
大学三年级时,白亮到西南石油大学成都新校区学习,王亚妮坚持每月按时邮寄生活费,并经常通过电话保持与白亮的联系,象母亲那样时常过问他学习、生活情况。白亮也时常借同学的手机给王亚妮发来短信问候。在王亚妮的帮助下,白亮刻苦学习,并因成绩优异、表现优良,被评为优秀大学生。今年初,刚上大四的白亮已经和有关单位签订了就业协议。
采访中,面对笔者的问话,王亚妮对自己十四年来默默助学一事始终只有一句平淡的语言:“作为法官,更作为一个平凡的母亲,面对他(她)们的困难,我没有理由选择坐视不管!”
采访结束时,王亚妮表示,尽管十多年来,由于自己同时资助三个孩子造成家庭经济条件拮据,但她和丈夫一定会尽力帮助孩子们找到“属于他们自己的幸福”。
大爱无言!在笔者为法官群体中有如此刚毅执著、母爱如山的普通一员叫好时,笔者呼吁,愿有更多的好心人伸出援助之手,让世界有更多温馨的关怀。(除王亚妮外,文中人物均系化名)
疏通水管 孤儿成为“座上客”
1994年夏天,因家中水管突然堵塞,王亚妮叫在西南石油大学干行政管理工作的丈夫黄力雇请工人疏通。考虑到学校当时正在施工,黄力便就近请了四川华西集团省建十五公司的工人李师傅帮忙。疏通水管过程中,由于李师傅为人忠厚,做事诚恳,王亚妮主动与他聊天。闲谈中,王亚妮了解到李师傅因为家里贫穷,妻子不堪重负,只身外出多年没有音讯,其大女儿远嫁河北,二女儿也在较远的武胜县安家。公司鉴于他家的实际情况,将他刚成年的大儿子安排到公司干泥水工,最小的孩子李刚随他在务工地附近的小学就读。见王亚妮为人热心又很有知识,李师傅遂拜托她辅导李刚的功课。
一年之后,李师傅因罹患癌症去世。而李刚的哥哥忙于生计四处务工,酬劳极低,幼小的李刚孤苦无依,王亚妮多方奔走,最终,李师傅所在的单位承担起了李刚的监护责任。由于身在基层法庭工作,李刚的抚养、日常教育问题成了王亚妮的一块“心病”。为让孩子能够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同时避免懵懂的孩子走上歧路,在自家生活并不宽裕的情况下,王亚妮每周末都将李刚接到家里改善生活,每周一都买好一周的米、面、油亲自送到李刚家中(其哥在公司的临时住房),并经常忙中抽闲到学校了解李刚学习、表现情况。为了不让孩子受到歧视或者感受到孤单,每逢学校组织学生春游、秋游,细心的王亚妮总是备足双份食品(王亚妮的儿子和李刚同校)。
时间一晃就是五年。1999年的夏天,16岁的李刚在旁观几名社会青年玩桌球时,被其中一人无端打骂,对方扬言要让他“日子过不安稳!”害怕遭到报复的李刚提心吊胆不敢上学,在家躲了一天后,他把事情的原委如实告诉了王亚妮,并流露出要到河北姐姐家躲避的想法。由于当时王亚妮在基层法庭工作,没有时间照顾李刚,且李刚成绩不如人意,自己早有弃学念头,考虑到他的安危,生活拮据的王亚妮在朋友处借来400元钱,将李刚送上了火车。两个月后的一天,王亚妮接到了李刚打来的电话,李刚在电话中言语哽咽:“妈妈,我想你!我要回来!”王亚妮的眼泪顿时夺眶而出。
李刚回来后,没有任何生活来源,为培训其自强自立能力,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王亚妮又以母亲的身份出面联系部队。在她诚挚的努力下,李刚终于走进了军营大门。两年后,李刚服满兵役退伍,并依靠自己的能力外出务工,开始了新的生活。
审理案件 倔女喜拜“干妈妈”
2001年,由于工作业绩突出,王亚妮被调回区法院民庭工作。当年秋天的一个上午,11岁的张琳被母亲带着来到法院。由于父亲患有精神病,母亲与张琳长期居住在张琳姨妈家由一间废弃的猪圈改装成的“房间”内,其母亲只能依靠擦皮鞋勉强维持母女俩的生活。害怕因条件困难养不活张琳而耽误了读书成绩很好的孩子的前途,张琳的妈妈在与丈夫离婚诉讼过程中,带着张琳到法庭哭诉自己艰难的处境。庭审中,张琳的妈妈流露出了要把张琳“送好心人”的念头,没料到自小性格倔强的张琳当即哭着说“我不干,我不读书了!”休庭时,一同事对王亚妮开玩笑说:“反正你没有女儿,不如再认一个‘干女儿’嘛!”早就对和蔼可亲的王亚妮有好感的张琳听到这句玩笑后,竟然当着大家的面乖巧地叫了一声“干妈”,王亚妮当即爽快地回应并给了她有生以来见到的第一份厚礼——一张崭新的百元人民币。
随后,王亚妮开始对张琳多方关心、资助,经常给她送去生活费用、生活学习用品,并鼓励张琳好好学习。上高中后,因担心考上大学母亲无力负责学费,张琳思想包袱较大,多次提出辍学打工。2006年的一天,张琳的母亲急匆匆找到王亚妮,称张琳到一火锅店去打工了。王亚妮找到火锅店,得知张琳辍学的原因是担心考上大学的学费问题,当即表示考上大学后的所有费用由她解决。在她的真诚劝导下,张琳当天就回到学校。目前,张琳正紧张地备战高考,其学习成绩一直稳居年级前茅。
闲拉家常 穷孩终圆“求学梦”
在资助张琳读书的同时,王亚妮的儿子大学毕业参加了工作,家中的负担相对减轻。由于多年忙于工作,疏于对远在广安农村居住的母亲的照顾,2004年初,王亚妮把母亲接到家中安享晚年。没想到这次举动却为家庭再次增添了“负担”。当年4月,王亚妮的母亲在食堂打菜时无意中听说来自陕西渭城的大一新生白亮因家里穷,没有生活费,靠在学校轮流打扫清洁卫生(贫困生多,大家轮流进行),每打扫一次挣5元钱维持生活。懂事的白亮每天总是最后一个到食堂打饭,从不买菜,就着食堂免费提供的菜汤泡饭吃。在一次晚饭后与母亲闲话家常过程中,王亚妮得知了白亮的情况。当晚,王亚妮与丈夫商量后,于次日将白亮请到家里,认他为“干儿子”,并当即表示每月从微薄的工资收入中拿出200元作他的生活费。
大学三年级时,白亮到西南石油大学成都新校区学习,王亚妮坚持每月按时邮寄生活费,并经常通过电话保持与白亮的联系,象母亲那样时常过问他学习、生活情况。白亮也时常借同学的手机给王亚妮发来短信问候。在王亚妮的帮助下,白亮刻苦学习,并因成绩优异、表现优良,被评为优秀大学生。今年初,刚上大四的白亮已经和有关单位签订了就业协议。
采访中,面对笔者的问话,王亚妮对自己十四年来默默助学一事始终只有一句平淡的语言:“作为法官,更作为一个平凡的母亲,面对他(她)们的困难,我没有理由选择坐视不管!”
采访结束时,王亚妮表示,尽管十多年来,由于自己同时资助三个孩子造成家庭经济条件拮据,但她和丈夫一定会尽力帮助孩子们找到“属于他们自己的幸福”。
大爱无言!在笔者为法官群体中有如此刚毅执著、母爱如山的普通一员叫好时,笔者呼吁,愿有更多的好心人伸出援助之手,让世界有更多温馨的关怀。(除王亚妮外,文中人物均系化名)
责任编辑:陈思
网友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