铿锵玫瑰慈母心
——记江苏省邳州市人民法院少年审判法官冯遵琴
2008-01-24 09:27:33 | 来源:中国法院网 | 作者:程振立
  叛逆年龄的少年犯,倔强、偏激、甚者乖戾。

  但他们看着冯遵琴的眼睛,却满是柔顺、依恋与感激,他们言语诚挚而亲昵,举动尊重而自然,分明是将冯遵琴看作可以交流心事的朋友与长者。

  冯遵琴是邳州法院刑庭副庭长,少年审判庭审判长。15年来,她经手办理了87起214名少年犯案件。老去的是青春,不变的是她对待少年犯们洁如冰玉的慈母心。她审理的少年犯案件,不仅无一激化、无一上诉,而且无一人出现重复犯罪的反弹现象。10多年来,她几乎年年被评为省、市人民满意法官和先进个人。

            教育,一米阳光

  “少年犯罪,是好奇、叛逆、冲动、无知和缺乏约束的恶果,在一些案件中,家庭和社会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冯遵琴说,“我们的责任是给他们以引导,引领他们走出思想的迷惑”。

  “绝不放弃任何一个少年犯”。冯遵琴在“教育与挽救”上做足了功夫。在2007年一起侄女锤伤姑母的案件中,农村的侄女寄宿在姑母家念初中,听到他人传言姑母背后说其“生活习惯不好等坏话”,强烈的自尊,深深的自卑,刺激她失去思考的冷静,认为姑母平时的慈爱,只是包裹着鄙视与嫌弃的虚伪的外衣,不能自控的她用铁锤猛击姑母头部后,她“慷慨就义”般地投案自首。

  面对女孩满脸的愤然与无所畏惧,第二次开庭,冯遵琴脱下法袍,选择了圆桌审判的模式,“听说,你在班级里的成绩特别好,父母都希望你能考上大学为他们争光吧”,“唰”,女孩倔强的脸上顿时泪流满面。家人殷切的期望,姑母平日的慈爱,同学嬉闹的友谊,老师谆谆的教诲,花样的青春,国家的法律,娓娓道来,象一道阳光,拨开了女孩心头的迷雾,令其彻底抛弃了一死了之的心态,埋在桌下痛声大哭。冯遵琴最终以伤害罪判处了女孩缓刑,并多方和学校沟通,让其继续读书。一个月后,女孩和姑母专门请了鼓乐队为冯遵琴送来了“情融于法”的锦旗。

              解困,大爱无防

  很多少年犯重新回到社会后,往往要面临更加恶劣的生存环境,父母的伤心,朋友的远离,他人的鄙夷,使得这些孩子或将自己封闭起来,或重新和“不嫌弃他们”的“朋友们”继续交往。

  “帮人帮到底”,冯遵琴说,“把他们放到社会上自生自灭,就等于犯罪”。

   “如果不是冯姨,我不知道自己现在会怎么样!”对冯遵琴防备心一直很重的小吴感慨的说。2006年春,16岁的小吴只身从黑龙江省安达市来到邳州一家制衣公司打工,由于人地两生,工作之余,小吴选择了上网打发无聊的时间,并在网吧逐渐结识了一群小混混。花销的增加,手头的拮据,年少的小吴经不住怂恿,加入了盗窃团伙。2007年3月,小吴和同伙盗窃自行车时被公安机关抓获。考虑到小吴的年龄、仅负责把风及认罪态度,冯遵琴依法判其缓刑。判后,无家可归的小吴找不到工作,流落街头,心中对冯遵琴充满了怨恨。冯遵琴得知后,向分管院长汇报了情况,和小吴原来工作的制衣公司取得联系,说明了情况,希望公司能够留下小吴继续工作。公司的董事长和经理深为感动,一口答应,并表示将派专人负责小吴的思想教育工作。2007年11月,放心不下的冯遵琴又一次来到制衣公司,专门询问小吴的工作、生活和思想状况,并拿出100元钱帮助小吴添置了生活用品,母亲一样的关怀融化了小吴心中的坚冰,满眼泪花,他牵着冯遵琴的手,发誓一定会努力工作,成为有用人才。

              回访,真情相随

  冯遵琴的办公桌上始终放着两本厚厚的少年犯回访记录本。她习惯为每一个经手办理的少年犯做一个台帐,搜集他们的生活、工作、家庭、朋友等尽可能多的资料。 

  “年轻人性格还没有定型,很容易受到社会上的各种诱惑而发生改变,需要经常给他们规范和约束”,冯遵琴说,“详细掌握他们的情况,回访工作才能避免蜻蜓点水,及时发现问题。”

  在中学生陈月故意伤害一案中,被判处缓刑后的陈月,经过法院的协调,到山东青岛一家职业技术学校读书。虽然无法直接回访陈月,但在审理中冯遵琴了解到陈月的性格非常多变,爱耍小聪明,所以,判后她并没有放弃回访工作,而是通过陈月的父母主动了解陈月的思想情况,并指导其父母如何融洽与女儿的关系,帮助陈月改掉以前的恶习,走入正轨。2007年初,冯遵琴去青岛处理一起附带民事赔偿案件,案件处理结束后,她不顾长连日奔波引起的腰病疼痛,坚持到学校回访陈月,并从学校老师方面落实了解到的情况。当看到陈月确实浪子回头,进步很快,她这才放心地返回邳州。2007年9月,因成绩突出,即将毕业的陈月被昆山一家合资企业预定,还专门给冯遵琴写来了一封感谢信。
责任编辑:陈思
网友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