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建立民生司法保障五项机制
促进治污、拆迁、劳动争议和医患纠纷等问题的解决
2008-01-23 15:30:18 | 来源:中国法院网 | 作者:赵正辉
 

    “感谢法官给我讨回了拖了7年的工资,这3万多元钱是我4年的血汗钱,今天终于结清了,一分也不少。”家住无锡市荣巷西浜72岁的荣宗杰老人激动地从法官手上接过现金支票。春节前夕,江苏省无锡市中级人民法院向某旅游公司的债权人发放共计730余万元工资款,200余名民工全额受偿,发放过程持续了一整天。

    经过四年的实践和完善,无锡法院建立了调研深究机制、全时制服务机制、提前介入预防机制、调解促和机制和跟踪问效机制的民生司法保障五项机制,用足法律条款、用尽调解手段、用好审判艺术,努力追求民生需求实现的最大化,民生保障的长期化,促进了房屋拆迁、治理污染、劳动争议和医患纠纷等民生热点难点问题的解决。

    近年来,无锡法院有效化解大量矛盾和纠纷,防止了群体性和恶性事件的发生,涉诉信访逐年大幅下降,连续三年全省最低。 

调研深究机制
涉及人多面广的民生问题,通过调研深究原因,努力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老百姓盼望拆迁,能够成为拆迁户是很开心的,因为一拆就会得到一大笔补偿金,或同等面积的新房子。”江阴市法院院长郑元告诉记者,这基本上代表了无锡全市的情况。但是,这并不是老百姓天生就有的好事。

    2004年冬春交错之际,上任伊始的无锡市委书记杨卫泽,要求法院做好的第一件事就是处理好城市房屋拆迁纠纷,解决好民生与发展的矛盾问题。由于拆迁量大,补偿金和安置房很难短期内到位,不能满足被拆迁人的要求,大量的拆迁纠纷案涌入法院。

    对于这一涉及人多面广的民生问题,无锡中院没有就案办案,而是通过调研了解了政府的发展大计、开发商的利益博弈心态和老百姓民生需求之间的矛盾和冲突。2005年春天,全市法院召开城市房屋拆迁纠纷案件研讨会,讨论这一民生热点难点问题,最终拿出了一个基本能够使各方接受的解决方案,并向市委、市政府提出相关司法建议,得到了认可和支持。不久,政府依法拆迁,充分尊重民意,开发商让利于民的城市拆迁办法应运而生。由此,“怕拆迁”变成“盼拆迁”。

    近四年来,无锡法院先后还就医患纠纷、环境污染和劳动争议等民生热点难点问题进行调研,召开较大规模的研讨会,提出了司法保障措施。

    从无锡中院研究室获悉,房屋拆迁、治理污染、劳动争议和医患纠纷等民生问题的调研报告均获得国家级、省级司法调研成果大奖,这些调研成果都运用到司法实践之中。

全时制服务机制
及时解决民生问题,实行全时制保障,把民生当作大事来做

    盛夏酷暑,两百亩水稻地等着浇灌,但唯一的流水口权属发生争议,双方争执不下,水稻面临缺水枯死的危险。2006年8月21日16时30分许,无锡高新技术开发区法院硕放人民法庭突然来了十多名满头大汗的农民,他们请求法庭赶快帮助解决水稻浇灌问题。看到这些农民焦急的样子,庭长任璐马上带领两名法官赶到事发地点,经过调查了解和耐心调解,终于在当晚10时许解决纠纷,保证了水稻浇灌。

    近年来,无锡全市24个人民法庭全部实行全时制立案、开庭、审判和执行,只要当事人申请,随时办理立案;只要当事人协商一致,可以在田间地头、厂区和社区等开庭;只要当事人申请和提供担保,可以第一时间进行财产保全。

    2007年5月30日,太湖暴发蓝藻,出现水生态危机,群众为此不满,先后发生3起起诉自来水公司的案件。对此,无锡中院获悉这一情况后及时向市委报告,市政府迅速作出反应并采取措施,保证群众生活用水,及时稳定了群众的情绪。6月中旬,钱某生产塑料散发的异味十分强烈,严重影响周围居民的正常生活,并拒绝执行环保局做出停产行政处罚决定书,环保局遂向惠山区法院申请强制执行。法院受理的当日便依法强制钱某的排污车间停产。

    自2007年5月31日以后的两个月内,无锡两级法院共接到政府环保部门申请强制执行处罚决定11件。为此,全市法院建立了非诉行政执行案件应对机制,采取强制执行措施,及时制止污染行为和防止矛盾激化。

    据统计表明,2007年无锡全市法院刑事、民事一审简易程序适用率达78.5%。简易程序的广泛适用,减轻了当事人的诉累,及时化解了大量民生方面的矛盾纠纷。

提前介入预防机制
显露苗头的民生问题,提前介入预防,杜绝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和漫延

    2006年3月,无锡开发区一家港资公司,数十名员工提起诉讼,要求支付加班工资。法院在审理中发现,该企业违法规定了每周六天的工作制,还经常超时加班,又不足额支付加班工资。对此,法院支持了员工的诉讼请求。

    但是,法官并没有就此了结,而是考虑到开发区是外资企业的集中地区,由于一些外资企业为赚取更大的利润,这种情况可能还会在别的企业发生。为此,开发区法院向企业发出了司法建议书,提出了用工管理方面须改正的方案。同时,还走进一些外资企业宣讲劳动合同法,强化民工的维权意识和企业的法律意识。

    针对一些苗头性民生问题,无锡法院在采用司法建议办法的同时,还充分利用宣传手段,以一案教育一片,预防问题的漫延。近年来,先后利用报刊专版、法院网站和电视庭审直播等,报道了劳动工伤行政认定纠纷案、骗购经济适用房案、信用卡诈骗案和采光权纠纷案等百余件,积极预防劳动用工、经济适用房分配等诸多民生方面侵权行为的发生。2005年4月,江阴市法院审结了全市首起精神赡养纠纷案,支持了老人提出子女“常回家看看”的诉讼请求,通过媒体的宣传,受到了广泛关注和好评。此后,这一几乎涉及每家每户的精神赡养问题得到了重视和改善。

调解促和机制
矛盾尖锐复杂的民生问题,通过大调解消除纷争,防止矛盾激化

    医患矛盾、医疗纠纷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无锡也不例外,因医患纠纷引发的冲突事件也时有发生。据崇安区法院调查发现,自2002年至2005年7月共受理此类案件53件。一位市民因为怀疑某医院在为儿子治病时不尽职尽责,导致其子残疾,遂强占医院病床拒不出院,并纠集亲朋好友殴打医院院长及医务人员,扬言要与院长同归于尽。在另一起纠纷中,死者尸体已冷藏数年之久,冷藏费用高达十几万元,家属一直不肯让逝者入土为安。

    2005年11月,无锡中院召开解决医患纠纷研讨会,提出由公安、卫生、信访、消费者协会、医学专家、律师、法医、人民调解员等组成大调解机构,及时有效处理应急事宜,公正及时保证患者的合法权益,这一方案得到了采纳。2006年以来,医患纠纷案逐年减少,少量进入诉讼程序大都以调解结案。

    无锡法院的大调解机制不仅在处理医患纠纷取得良好效果,而且延伸到审判、执行的全过程。2007年4月,全市法院探索刑事和解,即在法官的主持下,促成加害人向被害人或其亲属道歉,取得其谅解并顺利得到补偿。据此,依法对加害人免予追究刑事责任或从宽处罚。同时使加害人回归社会,矫正犯罪,消除仇恨,促进社会和谐。经过近200件案件的审判实践,和解成功率近90%。

跟踪问效机制
可能反复的民生问题,实行跟踪问效,延伸服务保障职能

    2003年,崇安区法院审结一起人身伤害赔偿纠纷案,当时已经75岁的孤寡老人原告王大妈胜诉,被告应每月向她支付一定数量的赔偿金。为了保证判决的实施和王大妈的生活不受影响,承办法官每月都要给王大妈打个电话,了解被告履行法院判决的情况,每半年要上门看一回。这些年来,尽管法官换了几茬,但这一做法始终没有中断。如今已80高龄的王大妈一口能报出几个法官的名字。

    无锡法院有一条不成文的规矩,法官审结一个案件后,如果履行判决可能出现反复,影响到当事人吃饭、看病和读书等现实生活问题,必须适时进行回访当事人,对审判进行跟踪问效。

    原告王某是三级精神病残疾人,其一直未婚,监护人为其80多岁的老母。老母离开了人世,王某原来每月400元的工资没有了,生活断了来源。南长区法院“保护残疾人合法权益合议庭”的法官在回访中了解到这一情况,查明所在企业倒闭,无力支付所有职工的工资和退休金。法官在与劳动社会保障机构联系后,得知其属于可以办理“病退”的对象,想方设法为王某办理病退手续,王某每月领到七百元左右的病退休金,以后的基本生活有了保障。近两年来,该法院共审理和执行涉残案件 200余件,一直坚持回访残疾当事人制度。

责任编辑:陈思
网友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