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行标的物变价的概念、特征和原则
2007-04-18 15:21:49 | 来源:中国法院网 | 作者:赖徽棠
  执行难问题当今社会比较关注的,出现执行难有其多方面的原因,其中就包括了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相关法律理论和程序不够完善的问题。由于申请执行人据以执行的生效法律文书的执行内容所体现的金钱给付义务与执行标的物的差异,申请法院执行的债权人若想实现其金钱债权,则应该向法院申请行使执行标的物变价的请求权,法院也可以依职权为之;在特定物债权执行中,当债务人给付特定物不能但有可供执行的其它财产时,债权人可要求债务人以该财产折价赔偿,并申请人民法院对该财产予以变价,以实现其债权。

   一、执行标的物变价的概念及特征

   (一)概念

  所谓执行标的物变价,又称被执行财产换价,是指执行机关将被执行人已被查封、扣押的财产强制出卖,以实现物状财产转换为金钱财产,并以所得价金清偿债权人债权的执行措施。对执行标的物变价这一执行措施,我国司法解释中也有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以下简称《执行规定》)第46条规定:“人民法院对查封、扣押的被执行人财产进行变价时,应当委托拍卖机构进行拍卖。财产无法委托拍卖,不适用拍卖或当事人双方同意不需要拍卖的,人民法院可交由有关单位变卖或自行组织变卖。”在实践中,被执行人没有现款可供执行时,需以金钱以外财产为执行标的物的民事执行案件很多,因该财产不能直接清偿金钱债权,需要先将之变换为金钱,然后清偿债权。这种司法实践中将被执行人的财产变换为金钱的执行程序,就是变价程序或日换价程序。其一般所采取的执行方法是拍卖和变卖。为了保证变价程序的顺利进行,防止被执行人处分财产造成无法或难以换价,还需要对被执行人的财产采取一定的措施,这种限制被执行人对其一定财产不得处分的措施就是查封、扣押措施。查封和扣押措施本身并不能实现申请执行人的债权,其带有保全的性质,是一种暂时性的执行方法。因此,执行内容为金钱债权案件的执行程序应由两种程序组成,即查封(扣押)程序和变价程序。我国民事诉讼法第223条规定:“被执行人未按执行通知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人民法院有权查封、扣押、冻结、拍卖、变卖被执行人应当履行义务部分的财产。”这里规定了查封、扣押、冻结、拍卖、变卖五种执行措施,其中的查封、扣押、冻结属于查封(扣押)程序的执行措施,拍卖、变卖则属于变价程序的执行方法。关于强制执行的阶段,则分为查封(扣押)、变价和清偿三个部分。

  (二)执行标的物变价的法律特征

  执行标的物变价具有以下法律特征:

  1.执行标的物变价是以执行标的物为特殊商品的交易过程。在执行标的物变价过程中,该标的物是特殊的商品,经过强制拍卖、变卖的方式出卖给买受人,买受人支付一定的价金即完成了这一特殊的交易过程。

  2.执行标的物变价具有强制性。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变价前期准备阶段对作为执行标的物的财产的调查过程?如搜查?,以及对执行标的物所采取查封、扣押措施都是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的,具有强制性。(2)在执行标的物变价过程中所采取的拍卖、变卖措施以及作为拍卖、变卖措施补救的执行留购措施都是执行过程中强制执行措施的一种,具有强制性。(3)变价后对所得价金的处理也带有强制性,我国法律规定,委托拍卖、组织变卖被执行人财产所发生的实际费用,从所得价款中优先扣除。所得价款超出执行标的数额和执行费用的部分,应当退还给被执行人。

  3.执行标的物变价方式的选择适用具有顺序性。

  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的有关执行理论,一般不允许将被执行人的财产即执行标的物不经拍卖、变卖,直接作价抵偿债务,以避免损害被执行人的合法权益。但是,根据民法理论,当事人民事权利可以自由处分的原则,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以下简称《适用意见》)第301条中明确规定:“经申请执行人和被执行人同意,可以不经拍卖、变卖,直接将被执行人的财产作价交申请执行人抵偿债务,对剩余债务,被执行人应当继续清偿。”这一规定表明,民事执行当事人双方自愿以物抵偿债务措施的选择应置于拍卖和变卖措施之前;而《适用意见》第302条又规定:“被执行人的财产无法拍卖或变卖的,经申请执行人同意,人民法院可以将该项财产作价后交付申请执行人抵偿债务,或者交付申请执行人管理;申请执行人拒绝接受或管理的,退回被执行人。”这一规定表明,强制以物抵偿债务?即执行留购措施?的选择适用应置于拍卖、变卖措施之后;最高人民法院《执行规定》第46条的规定又表明执行标的物变价方式选择适用时,拍卖措施应置于变卖措施之前。综上所述,执行标的物变价方式选择适用具有严格的顺序性,依次为自愿以物抵偿债务、拍卖、变卖、强制以物抵偿债务。

  4.执行标的物变价具有合法性。我国民事诉讼法和相关的法律解释对变价的几种方式都有严格的法律规定,对适用原则,适用的程序都作了明确的解释,因而具有合法性。

  二、执行标的物变价制度的特有原则

  执行标的物变价制度是民事强制执行制度中一项独立的法律制度。

因此执行标的物变价过程中除应遵循的民事强制执行制度的基本原则外,同时应遵循自身的特有原则。其特有原则包括:

  1.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的原则。执行标的物变价的过程既然是一种特殊商品的交易过程,那么它必然要符合价值规律的要求,接受市场价格调节。因为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是按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运动的,这个规律就是价值规律。如在执行标的物变价准备阶段标的物的评估价格问题和拍卖、变卖过程中交易底价的确定问题都应遵循当时交易市场的经济客观情况,脱离交易市场的客观情况进行标的物的评估和确定交易底价都是行不通的。

  2.民事执行当事人双方意思自治原则。意思自治原则是民法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原则,它表现为当事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自由处分自己的民事权利。民事强制执行是以国家强制力作后盾的,在执行过程中被执行人负有履行已确定债务的义务和接受人民法院采取强制执行措施的义务,其所处的地位是被动的。但在执行标的物变价的几种方式中,我国法律都体现了尊重执行当事人双方意愿的原则。最高人民法院《适用意见》第301条所规定的自愿抵偿债务方式,尊重了执行当事人双方的意愿,第302条规定的强制抵偿债务方式突出了申请执行人的意思自治原则;《执行规定》第46条对拍卖、变卖的规定中也阐明了尊重执行当事人双方意思自治的原则。如第46条第2款规定:“……当事人双方同意不需要拍卖的,人民法院可以交有关部门变卖或自行变卖。”第48条规定:“被执行人申请对人民法院查封的财产自行变卖的,人民法院可以准许,……”。

  3.执行标的物变价应遵循快捷原则。因为变价是一个特殊商品的交易过程。而在市场经济中,商品的价格是瞬息万变的,商品的价格高于或低于其价值,都是不能恒久的。当商品的价格高于价值时,那么商品的生产者和销售者都能获得较大的收益。由此可以看出执行标的物通过变价措施进入市场以后,当然只有以最高价格转化为金钱货币时,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申请执行人的债权,同时也最大限度地保护了被执行人的权益。也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出法律的公平与公正,这也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作者单位:江西省龙南县人民法院 )
责任编辑:薛勇秀
网友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