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看了一出央视播出的京剧《玉堂春·会审》,很是过瘾。说起《玉堂春》,人们往往会想来《女起解》一节。“苏三离了洪洞县,将身来在大街前”的西皮流水,几乎是家喻户晓、人人会唱。其实,在《玉堂春》这部戏里,最精彩的不是忧中含怨、怨中带爱、柔中有刚的《女起解》,而是审案与调侃并存、严肃与戏谑交织、亦庄亦谐的《会审》。
明正德年间,北京名妓苏三与原礼部尚书之子王景隆一见钟情,难舍难分。王为苏改名玉堂春,二人誓偕白头。鸨儿“一秤金”乘机诈骗钱财,王景隆金尽被逐,落魄街头,敲更乞讨,破庙存身。苏三前往相会,设计赠金,助三郎回乡,自己矢志不再接客。鸨儿无奈,暗将苏三卖给山西马贩子沈燕林。沈妻皮氏受到奸夫赵监生的唆使,投毒陷害苏三,不料沈燕林中毒身亡。皮氏乘机诬告苏三,县官受贿,将苏三判成死罪。三郎王景隆科场及第,巡按山西,发现了苏三的案卷,惊诧不已,便提解苏三来太原复审。《会审》就是王公子与陪审的潘必正、刘秉义一起提审苏三的一场戏。
作为达官贵人的王景隆王大人这场戏里心情可够复杂的:一方面,见到自己昔日的情人沦为囚犯,不免心痛万分,不能自持;而另一方面,自己作为政府要员、前途无量的年轻干部,又怕失了面子,不愿向同事们暴露自己嫖妓的这段隐私。而偏偏这陪审的潘大、刘大人都是聪明绝顶之人,早已参透了王景隆与苏三的这段“苟且之事”,非要刨根问底,追根溯源,偏偏让苏三在公堂去供述“第一次开怀”的情景等难以启齿之事。不提便罢,一提此事,这苏三眼睛顿时一亮,沧桑的脸上浮起一抹灿烂的红晕。这是本剧中最考验演员功力,也是整个剧情里最为出彩的一节。舒展的原板,轻柔的身段,神往的表情……庭审中的苏三似乎已回到了两情缠绵的美好记忆。而正当苏三无限美好地说出“王公子”三个字时,只见王大人惊堂木一挥:“住了!”然而,一脸坏笑的潘、刘二人怎肯罢休,一来二去,直引得苏三一一诉尽往日私情,也让王景隆心中打翻了五味瓶,面红耳赤,百感交集,最后只得装病退堂。如泣如诉、柔中带刚、先妓后娼却又心地纯洁的苏三,欲说还休、欲罢不能、心有戚戚却又坐立不安的王景隆,满脸狡黠、一唱一和、打探隐私却又无恶意的潘、刘二大人……这各具情态度的个性人物,以及男女私情的叙事主线、三堂会审式的矛盾冲突以及周星星式的无厘头对白,让这出会审戏充满了看点。
本来是一场严肃的三堂会审,却因为主审法官与被告人之间曾经的苟且之事,而充满了搞笑的味道,一场枯燥的庭审也由此而诙谐幽默,妙趣横生起来。与惊天地、泣鬼神的《窦娥冤》不同,《玉堂春》显得轻松、明快了许多。把申冤昭雪、颂扬正义、鞭挞邪恶这庄重而严肃的主题,通过一种轻喜剧的手法表达出来,也应算是一种中国式幽默。
仔细品味一下这出戏,会感觉在法庭上接受审判的,不仅仅是在大牢里关押了一年的苏三,而且也包括苏三的昔日情人-----现任巡按大人王景隆。而潘、刘二法官在审案的同时,也顺手牵羊、不失时机地拿王、苏的私情娱乐了一回。
于是不禁想到自己阅卷的情景,凡是涉及强奸、淫乱、卖淫嫖娼的案子,预审的卷宗往往格外的厚,各种情节询问得格外的细,也就觉得很正常了。于是,又想起一些小报喜欢瞄准下半身,拿隐私凝聚眼球,更就不足为奇了。看来,无论是高居庙堂的潘大人、刘大人,还是街头小报读者、下里巴人,都有这方面的爱好和需求。据说在拍潘金莲洗澡的戏中,《水浒传》剧组的人几乎全来了。对此,潘金莲的扮演者王思懿笑称:可能是因为大家都拍戏都很辛苦、很枯燥。又能拍戏,又能娱乐大家,一举两得,何乐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