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年,“金”益求精
——记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金融审判庭的法官们
2024-11-25 14:04:04 | 来源:人民法院报 | 作者:严剑漪
 

图为浦东法院金融庭法官顾天翔在金融纠纷治理法官工作室调解纠纷。王晓雷 摄

图为浦东法院金融庭法官黄朱红。王晓雷 摄

图为浦东法院金融庭法官孔燕萍接受媒体采访。王晓雷 摄

图为浦东法院金融庭法官丁祎。王晓雷 摄

  金融是国家重要的核心竞争力,是实体经济的血脉。2008年11月13日,为更好地服务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以下简称浦东法院)率先成立了全国法院首家金融审判庭。16年间,一代又一代的金融法官在这里成长、奋斗,静谧的岁月里记录下他们付出的努力、受到的挫折以及发自内心的欢笑……

  顾天翔:学好金融法官“必修课”

  顾天翔大学毕业就去公司做了法务,虽说专业对口,但兜兜转转地,他总觉得只有法院才是最适合他的“舞台”。2013年,怀着法治梦想的顾天翔下定决心离开公司,考进了浦东法院。

  2014年,司法体制改革在上海全面铺开,人员分类管理正式开始,身为法官助理的顾天翔终于“圆梦”来到金融审判庭,但他怎么也没有想到,第一次庭审就让他紧张不已。

  那是一起保险纠纷案,原、被告你一言我一语互不相让,顾天翔低头记录着,心里充满忐忑。不一会儿,双方火药味儿越来越浓,针锋相对渐渐演变为人身攻击,当事人激动地起身指责对方。顾天翔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儿。

  “啪!”一声重重的法槌敲击声在他身后响起,“请双方当事人遵守法庭纪律!”

  剑拔弩张的场面一下子安静下来。坐在审判席上的法官威严地看着当事人,她的处乱不惊让顾天翔真切体验到了法庭的庄严。

  第一次庭审有惊无险,第一次撰写案例分析更是让顾天翔记忆犹新。

  身在浦东法院金融庭,凡是法官助理都要面临诸多考验,组织证据交换、主持调解、草拟法律文书、撰写调研文章,这些都是“必修课”。

  2015年,金融庭审结了一起汇率掉期交易纠纷,这起案件是新类型案件,在全国尚属首例,庭长安排顾天翔马上撰写案例分析,要求很简单——“要做标杆”。

  顾天翔一头扎了进去。白天,他忙着完成手头的日常工作,晚上、周末则埋头查阅资料,奋笔疾书。在如何“认定掉期点”这个问题上,由于涉及到相关金融领域的计算问题,还需参照国外相关模型数据,顾天翔“恶补”了一下金融知识和专业英语。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参与撰写的题为《汇率掉期交易违约责任的司法审查路径》在《人民司法》杂志上发表了。

  2020年,顾天翔经过不断努力,终于入额成为了一名法官。

  入额后面临的严峻挑战让顾天翔不敢懈怠。入额前,顾天翔作为法官助理,只需根据法官的指令完成工作即可,即便有吃不准的地方,也有法官来做他坚强的后盾。但现在不同了,每个案子都需要他独立思考和判断,压力暴增。

  有一次,顾天翔审理了一起信托纠纷。那天,一位年近80的老人紧锁眉头,步履蹒跚地走进法庭。老人是原告,称自己投资了被告的信托产品,但最后没有得到兑付,于是一怒之下将信托公司起诉至法院。

  庭上,老人的声音一直在颤抖,他反复强调,浦东法院之前已经针对同样的产品作出了判决,本案必须要同案同判。而被告却一口咬定原告诉讼时效已过,没有权利再要求公司赔偿。

  “原告,你是否向被告主张过权利?”顾天翔问。

  “我不懂什么时效,我也不会多要被告一分钱,我只想得到和之前投资者同样的结果,法官,你同案同判就行了!”老人回答。

  “老先生,假设您买了彩票中了大奖,但兑奖时间过了,您还能领到吗?”顾天翔换了一种方式问。

  老人愣了一下,思考片刻后回答:“这是一回事吗?那我之前向被告寄过索赔信,也一直在向有关部门反映情况,算不算去兑过奖了呢!”

  顾天翔松了一口气,老人应该是理解了,而且讲出了关键事实。

  最终,顾天翔在查明事实后依法判决原告诉讼时效未过,判决结果与之前同类案件的审理结果保持一致。一审宣判后,原、被告均未上诉。

  半个月后,老人再次来到法院,这次他给顾天翔送来了锦旗,上面写着:“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黄朱红:再小的案子也不敢懈怠

  黄朱红的名字有些特别,每个字都代表一种颜色,就好像她色彩斑斓的人生。

  2013年夏,刚入职浦东法院的黄朱红走在陆家嘴的天桥上,看着分分秒秒滚动播报的全球股指,她感受到了脚下这片热土涌动的激情。

  黄朱红喜欢观察事物,也喜欢与人打交道,从小就爱琢磨各种现象背后的原因,对“不公平”的事情尤为敏感。高中时,她专攻理科,但填写高考志愿时,她坚定地选择“法学”作为自己的第一志愿。应该说,选择法学,继而考入法院,既是她深思熟虑之后的结果,也是她发自内心的真挚“奔赴”。

  但想要成为一名法官谈何容易。2020年,黄朱红报名参加了法官入额考试,这场考试既是研究生毕业多年后的再一次“大考”,也是对自己法官助理期间业绩的一个总结。

  入额考已经压力够大了,同一年,黄朱红还报名参加博士入学考。

  于是,一场“极限挑战”开始了。娇小身材的黄朱红每天玩命地奔波于考试、工作、家庭三者之中。白天忙工作,下班忙家务,晚上忙复习,每天的睡眠时间只有5到6个小时。

  所幸,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黄朱红至今都忘不了被任命为法官那一刻的壮志豪情,也忘不了收到博士录取通知书的那份喜悦。“轻舟已过万重山”,熬一熬,就坚持下来了!

  2021年7月,黄朱红从派出法庭调到了金融庭,从民事审判转型到金融审判。两年后,她又调到金融庭综合审判团队,不仅办理金融民事案件,还要学习办理金融刑事案件。

  还记得当初来金融庭报到的那一天,黄朱红站在浦东法院西漕大楼办公点的六楼,眼前是一辆辆装满卷宗的推车,她的小心脏“扑通扑通”直跳,她想,这大概就是“闻名遐迩”的金融庭工作量了。

  “忙”是浦东法院金融庭的一大特色,2023年,金融庭法官人均结案量高达900余件,以每周工作五天计算,相当于每个工作日要结案3.5件。

  黄朱红叹笑,难怪有人说金融法官需要非常勤奋,需要强大的体能,更需要在开庭、写判决、撰写案例论文等繁冗的事务中做好一名“时间管理大师”。

  金融庭的第二个特点是“专”,金融有自身的运行规律、市场规则、行业话语,从事金融审判的法官必须要去学习、掌握、运用这一切。黄朱红第一次参加金融庭专业法官会议时就被“惊”到了,每位法官的发言都很有见地,大家围绕疑难复杂问题充分讨论,有时还会情不自禁地交锋辩论,庭长则常常在最后“总结陈词”时,对金融市场的起起伏伏之缘由娓娓道来。

  黄朱红很喜欢这样的氛围,她开始习惯和同事们在食堂吃饭时讨论息费收取、免责条款、适当性义务等话题,习惯在拿到每个案子后就阅看卷宗,提炼可能的庭审争议焦点、法律适用难点,提前做好法条与案例的检索。

  金融庭的第三个特点是“广”,金融法官不仅要办好一个案子,更要考虑这个案子的判决结果对行业的未来将产生怎样的影响,甚至还要充分考虑各类政策制定的背景以及国际金融发展的大局。视野要广,格局要大,一个案子的裁判导向可能会引发金融市场的蝴蝶效应,所以,再小的案子黄朱红也不敢懈怠。

  2023年,黄朱红审理了一起人身保险合同案。

  原告邹某向保险公司投保了一款重大疾病保险,第二年3月,邹某因手头资金紧张没有支付当期保险费。5月,邹某赶在宽限期内及时支付了保费,没想到保险公司却认为邹某在宽限期最后一日的深夜才存入保费金额,存入时间晚于保险公司当日系统自动划扣保费的时间,导致扣款失败,保险合同效力中止。

  黄朱红审理了此案,她作出了具有示范意义的一审判决——根据民法典规定,“其间”的最后一日的截止时间为24时,有业务时间的,停止业务活动的时间为截止时间。保险公司没有告知客户每日停止交费的时间,双方对此也无约定,因此,邹某在交费最后期限当天二十四时之前存入保险费合法合理,保险公司不应以邹某没有交纳保险费为由中止保险合同效力。

  案件宣判后,各大媒体纷纷报道,黄朱红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丁祎:在司法实践中自我提升

  浦东法院金融庭成立的那一年,读研究生的丁祎正在一家律所实习,看着电视里金融庭成立的新闻,她心向往之。三年后,她报考浦东法院,直接被分配到了金融庭。

  才进门,庭长便给丁祎安排了一份“大活儿”——编书。

  “你是研究生,又有工作经验,编个书难不倒你,趁机多学学!”庭长说。

  丁祎愣在那儿。这是一本与法律出版社合作的金融案例集,根据要求,她必须给这些案例进行加工、润色,并按照银行、保险等业务进行体系化整理。很多名词她都是第一次看见,更别提体系化了,怎么办?

  丁祎按下了“疯狂自学键”。白天,她抓紧做完书记员的活儿,晚上回到家里埋头编书,一边研读案例,一边对照判决书,实在不懂就请教承办法官。

  2013年8月,案例集出版了。此后,针对审判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出版社又邀请金融庭编辑第二版。第二版发行时,丁祎数了数,书里一共收集了63个案例,共计47万字。

  两年后,丁祎被任命为法官助理。庭长又提出,凡是工作三年以上的法官助理,鼓励其在带教师父的指导下独立办案。

  丁祎第一次主持证据交换是一起车辆保险案件。

  开庭前,她做了充分准备,谁知上了法庭,被告突然说:“我要重新鉴定损失!”原告则一口回绝:“我不同意。”

  丁祎大脑一片空白,如坐针毡。到底是应该同意还是不同意呢?

  汗颜!无法当庭判断,她只好故作镇定,告知当事人等法庭审查完以后再通知他们。

  从那以后,丁祎把同类案件的庭审笔录全部收集起来,总结各种突发状况的应对方法,努力在一次次证据交换的实战中提高庭审驾驭能力。正是有了这样的磨炼,在法官入额考试中的“庭审面试”阶段,她信心十足。

  面试当天,扮演原告的“演员”在念诉讼请求时故意漏读一项,丁祎马上询问:“你是否撤回了一项诉讼请求……”

  丁祎最佩服庭长。庭长常常在开庭前或开庭后进行延伸提问和倾听,与当事人聊背景、聊市场、聊规则,在大局观的把握上十分到位,而且让当事人充分感受到法院并非机械办案。

  一次,针对案件审理中涉及到的“在互联网上进行电子签名”的问题,庭长立即邀请相关金融机构的专家,给庭里的法官讲授数字签名相关问题,弥补知识短板。

  受到庭长的影响,丁祎在成为法官后,遇到疑难案件,她也会耐心听取当事人和代理律师的意见,有时会提醒他们把搜索到的支持本方观点的案例提供给法庭参考。

  “在这个过程中,法官、代理律师以及行业内的法律专家作为法律职业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在为解决同一个疑难法律问题而努力,在法治理念、专业知识的碰撞中不断探索,并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作为共同的价值追求和职责使命。”丁祎认为。

  孔燕萍:专业的法官专业的裁判

  金融庭成立那年,孔燕萍还是华东政法大学经济法专业的一名在读研究生。

  2009年暑假,孔燕萍参加了华东政法大学与浦东法院合作的暑期法官助理实践项目,被分配到金融庭实习,从此她爱上了法官这一职业。

  2010年研究生毕业,孔燕萍考入了浦东法院,被分配到金融庭工作。“你是一名法官助理,但如果以后想做一名好法官,那现在就要学着用法官的思维跟办案件。”带教师父直言不讳地说。

  什么是法官思维?

  孔燕萍开始跟着师父一起办理各类人身保险案件。电话推销保险纠纷、网络销售保险纠纷、老年人投保纠纷、境外旅游保险纠纷,五花八门的保险纠纷与百姓民生紧密相连,同时也涉及到保险行业的规范发展,如何妥善保护好各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离不开专业的裁判理念。

  慢慢地,孔燕萍有了“法官思维”的感觉。身为法官,首先要把复杂的案件事实抽丝剥茧,整理出双方争议焦点,接着进行专业的分析,在处理案件时实现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的有机统一。金融审判的底色是专业,专业的法官加上专业的裁判,才能最大程度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才能最大程度对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起到规范引导的作用,孔燕萍嚼出了其中“滋味”。

  2013年,孔燕萍开始担任初任法官,如果一切正常的话,按照程序,一年后她便是一名助理审判员了。然而,一切都在2014年改变了。

  司法体制改革来了,根据规定,已经担任一年初任法官的孔燕萍重新做回了法官助理,一只脚刚踏入法官的门,现在又收回来了。失落、迷茫,萦绕在孔燕萍的心头。

  庭长看出了她的低落,鼓励道:“想做法官,要有大局观。先做好自己,任何时候的努力都不会白费。”

  孔燕萍点了点头。

  与其失落,不如努力。孔燕萍调整好心态,一边跟办案件,一边大量撰写调研论文、课题、司法建议和审判白皮书,她从典型案例中提炼出裁判规则,她针对案件中发现的问题提出司法建议,她把自己的思考转化成一篇篇论文,获奖不断。

  2017年,在经过三年漫长的等待后,上海法院首批法官助理入额工作启动,孔燕萍报名参加了法官遴选。

  白天太忙,孔燕萍只有在晚上抓紧时间复习。每当她躲进房间看书,3岁的女儿总是拍着房门大喊“妈妈”,无奈之下,她只好先哄着女儿睡觉,然后再接着看书。

  功夫不负有心人,那一年,孔燕萍顺利通过遴选,成为了一名法官。

  前期的努力、中期的坚持再加上成为法官后的不懈奋斗,孔燕萍成了庭里的骨干,她承办的疑难案件越来越多,全国首例涉“新三板”乌龙指案、上海首例适用民法典审结的保理

  合同纠纷、P2P网络借贷纠纷、新型支付业务纠纷、银行卡盗刷纠纷……时代在发展,案件在变化,金融交易规则在创新,不变的是她那颗对法律的热爱之心。

  2022年,孔燕萍被任命为金融庭审判庭团队负责人,她又开始了新的探索:带领团队办理大量金融资产管理类案件,培育典型案例推动成果转化,探索“示范案件判决﹢平行案件调解”的群体性金融纠纷化解方式,针对适当性义务、信义义务的争议总结提炼裁判规则,整理汇编《金融纠纷疑难问题司法认定与要案判解》一书,她忙得不亦乐乎。

  2023年11月,在陆家嘴金茂大厦的30层楼上,浦东法院联合上海自贸区陆家嘴管理局揭牌成立了“金融纠纷治理法官工作室”,金融庭开始尝试在上海这样的超大型城市金融聚集区里探索金融纠纷源头化解的新模式。

  工作室成立半个多月后,孔燕萍对受理的首批四起融资租赁纠纷进行现场调解和司法确认,案件标的额近千万元,她通过诉前调解为当事人节约了10.4万元诉讼费,并且只用了3个工作日就化解矛盾。

  2024年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孔燕萍、丁祎、黄朱红、顾天翔走进了浦东图书馆,围绕“全国首家金融审判庭法官的专精与情怀——法律与人生”主题,与来自四面八方的读者见面,聊聊心声。当被问及“如何当好新时代的浦东金融法官”时,他们微笑着回答:

  顾天翔:“要有站位高度、专业广度、审判精度、司法温度,我还在继续寻求答案。”

  黄朱红:“既要扎扎实实走好每一步,也要尽量实现在原野上漫步的美好愿望,我的个人信条是,活得立体、有趣、美好。”

  丁祎:“在这个充满变革的新时代,唯一不变的就是对正义的信仰和对法治的坚守。”

  孔燕萍:“生活的真谛从来都不在别处,就在日常一点一滴的奋斗里。”

责任编辑:黄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