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人民法院渭塘人民法庭负责人魏丽玲(左)和法官助理李晨对案涉公共自行车站点进行回访。田力 摄
秋风起,蟹脚痒。11月的阳澄湖畔,不仅可以品尝时令鲜美的大闸蟹,湖畔宜人的原生态风景,也吸引着大量慕名而来的游客。
“多亏了法庭思虑周全,又快马加鞭做工作,这才能赶在蟹季前把这一揽子纠纷统统搞定。”说话间,江苏省阳澄湖镇司法所所长杜欣从车桩解锁了一辆崭新的绿色单车,“试想,要是没有了这些公共自行车,受影响的不单是市民和游客的出行体验,就连我们旅游度假区的风评口碑,可能都要大打折扣了。”
杜欣口中的纠纷,是一起事关阳澄湖周边9个村庄公共利益的麻烦官司。“9个村委会一起作为被告,这在法庭上还前所未见。”回忆起事情始末,苏州市相城区人民法院渭塘人民法庭负责人魏丽玲坦言,一拿到案子就感觉不简单,但这案子“拖不得”。
案件原告是在苏州有着多年经营基础的公共单车运营企业。早在2016年,为了方便周边居民出行,同时加码硬件设施建设,打造良好的旅游度假环境,阳澄湖周边的9个村先后与单车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约定由企业提供公共自行车和设备维修养护等服务,村委会支付相应对价。很快,各村里陆续建起一批新站点,每个站点共20辆共享单车投入使用。
双方愉快地合作了近8年时间,一直按期履约相安无事。可到了2024年5月,情况陡然生变。为了索要被拖欠的服务费及相应违约金,单车公司一纸诉状连告9家村委会。法庭上,双方争得面红耳赤。几家被告普遍表示,“我们确实没有结算服务费,但背后有正当理由,这么多年风吹雨打下来,很多车辆因年限超长出现损坏,单车公司却迟迟拖着没有及时维修更换。”
一开始,双方也尝试协商按市场价格结算更换车辆费用,但由于信任基础出现问题,始终未能达成一致。于是,合作虽然仍在继续,但村委会方面的服务费用一直未结算。屡次催要无果,矛盾愈演愈烈,自行车公司干脆将部分单车自行拆除搬回公司,导致几个站点一度只能暂停服务,搞得当地居民屡屡拨打市民热线投诉,要求单车站点恢复运营。
“基层法庭身处与人民群众密切联系的第一线,面对的是各式各样的人、各种复杂对立的矛盾,可像这样关系公共利益的矛盾,就得趁热打铁、速战速决。”对魏丽玲来说,最想要的不是“结案”,而是更看重“效果”。
一边,渭塘法庭的法官助理李晨走出去实地走访勘查,发现作为被告的几个村背靠阳澄湖景区,生态旅游资源优势突出。“湖畔近200辆公共自行车的投入使用,补齐了便捷交通工具的空缺。”李晨聊起一个细节:“我在一处公共自行车站点勘察时,有路过的老百姓不知道我是法院的,以为我们要拆桩,还苦口婆心地劝说不要拆,说这些车子他们经常要骑的,很方便又环保。”
另一边,魏丽玲把9个村的村委会主任拉到同一张桌子前开展调解工作。然而,一开始并不顺利,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双方反复拉扯:刚开始公司不同意,到后面公司同意了,村委会又各自为政意见不同……
“说实话,我们判下去很容易,一纸判决解除合同,9个案子应声而解,村委会把该付的钱付掉,单车企业把设备全部拆走,双方再无干系。可这对双方都不是最好的结果。”眼看双方很难达成共识,下决心要调解的魏丽玲开始在方式方法上“下巧功”。
就是“背靠背”“两边劝”,毕竟村委会之前也支付了多年相应款项,前期投入不少,一旦合约解除设施都拆掉了,前面的钱打了水漂,也不利于市民和游客出行,损害了公共利益;而单车公司方面长期和政府合作,经营基础良好,如此意气之争也不利于企业未来发展,应该放远眼光、作长久打算。
针对双方态度上的反复,渭塘法庭还依托“两所(司法所、派出所)一庭”联动联调机制,找到属地司法所协助调解,杜欣就此加入到调解过程中,“我们很认可法庭的理念,无论谁赢谁输,都是赢了官司输了和气,不利于双方长远合作,如果合作中断,还会影响游客的旅游体验,对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不利。”
功夫不负有心人。7月28日,在不到两个月时间里,双方决定各让一步签订调解协议,自行车公司不再主张违约金并同意更换损坏车辆、继续提供服务,村委会同意支付服务费。
“10月蟹季开场前,这批纠纷画上句号,但老百姓的事情还没完。”11月7日,李晨和杜欣特地赶到离法庭最近的两处公共自行车站点进行回访,发现很多车辆焕然一新,没有再出现损坏不能使用的状况,“食客、游客一年比一年多,有力度、讲速度、显温度的司法服务,不仅守住村民绿色出行的‘最后一公里’,也为乡村旅游增添了新体验。”眼看法治引擎添动能,美丽乡村引客来,他们不约而同向路过的游客发出邀请:“趁着蟹季,到阳澄湖畔来一场Citybike!(城市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