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依法治国视域下的法治文化建设
2024-10-18 15:21:21 | 来源:人民法院报 | 作者:孙航
 

a860083d72f3068be13c3c0af774a87b_5ec068e9f1b22eedd710cd163bd764b2.jpg

 图为电视剧《江河之上》海报。资料图片

  文化,以文化人、以文育人。2023年10月,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召开,正式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

  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重要着力点之一。法治文化的培育和法治精神的涵养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内容。只有将法治潜移默化融入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使之成为人们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才能在全社会构建起强大的法治信仰,增强全社会崇尚法治、厉行法治的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更好推进各项法律法规落实落地,推动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向纵深发展。

  坚定社会主义法治文化自信

  推进法治文化建设,要坚定文化自信,自信才能自强。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才能立得住、站得稳、行得远。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引导全体人民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要立足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实践和当代法治实践,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保持定力,在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中,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孕育出民为邦本、礼法并用、天下无讼、以和为贵、明德慎罚、执法如山等一系列中华传统法律文化精华,形成了独树一帜的中华法系,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提供了丰富的传统法律文化资源。要传承中华法系的优秀思想和理念,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中蕴含的治理智慧、哲学理念,积极研究我国古代法制传统和成败得失,紧密结合时代精神加以转化,汲取营养、加强研究、择善而用,不断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融合了古往今来中华优秀文化精髓,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内核,在法治文化建设中必须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始终,明确正确的价值取向,以先进的思想理论、鲜明的价值导向凝魂聚气、强基固本,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凝聚价值共识,为法治建设筑牢思想基础。

  推动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文化建设来说,守正才能不迷失自我、不迷失方向,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要始终坚持与时俱进、守正创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紧密结合全面依法治国工作部署,探索法治文化建设的新方向、新思路,深入挖掘法治建设改革新进展、新成就,回应人民群众的新问题、新关切,不断创新宣传文化的新形式、新载体。

  牢牢坚守意识形态阵地。意识形态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在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过程中,必须着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必须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在法治文化建设中阐释好、宣传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把握法治文化建设的正确发展方向,巩固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做好“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两个结合”在法治文化建设领域的“大文章”。

  扎根全面依法治国鲜活实践。文化建设要始终围绕大局,确保文化发展与社会发展同步、与国家发展战略协调。这意味着要将文化工作置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整体框架中,推动文化与经济、政治、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法治文化要始终围绕全面依法治国这一国家战略布局,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通过法治文化产品的创作和传播,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传递正确价值观,传播法治正能量,增强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法治的理解和支持,引导社会风尚,凝聚全社会共同参与法治建设的力量。

  拥抱数字技术新时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法治文化建设迎来新的发展机遇。要通过科技赋能,丰富法治文化宣传形式和载体,积极推动法治文化领域的数字化网络化转型,不断创新数字技术与文化建设融合的方式方法,推动文化产业创新发展。要创新法治媒体融合发展路径,发挥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在传媒领域的应用,适应信息技术发展趋势,以技术革新为“助力器”,推动传统法治类媒体和新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深度融合,综合运用“报、网、端、微、屏”等资源和平台,打造优质法治类融媒体品牌。

  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法治文艺

  作为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法治文艺紧跟时代步伐,以文艺作品为依托,通过多样性的艺术表现形式,反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新理念、新实践、新成就。这类作品通过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普及法律知识,提高人民群众的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是全民普法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教育和启蒙意义。因此要不断丰富法治文艺的宣传形式、覆盖领域、话题内容,多措并举推进这一法治宣传阵地建设,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法治文艺对广大人民群众的影响力、渗透力和感染力。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法治建设的主体和力量源泉。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根本目的是依法保障人民权益,必须把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落实到各领域全过程。法治文艺作品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深入基层一线、观照人民生活、倾听人民心声,突显人民群众作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参与者、促进者和受益者的角色,努力用更多优质文艺作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确保全体人民共享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成果,让人民群众通过文艺作品感受到每一项法律制度、每一个执法决定、每一宗司法案件中的公平正义。近年来,广大法治文艺从业者立足法治建设实践、扎根人民群众生活,挖掘鲜活创作素材,创作出《底线》《第二十条》《江河之上》《执行法官》等一批优秀法治文艺作品,讲述发生在老百姓身边的动人法治故事,传播公平正义的时代强音,成为脍炙人口的文艺创作典范。

  遵循法治文艺发展规律。“内容为王”是文艺创作的基础,要把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作为法治文艺工作的中心环节,深入挖掘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实践这一重要创作宝库,深入基层一线采风,捕捉生动法治故事,努力创作生产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有思想、有艺术、受欢迎的优秀法治作品。人才队伍是繁荣法治文艺创作的关键,要着眼于社会主义法治文化长远发展,鼓励和支持广大文艺爱好者围绕法治主题进行创作,着力培养一批坚守艺术理想、坚定法治信仰、坚守职业操守的专业化人才,引导广大文艺工作者与时代同向、与人民同行,为繁荣艺术创作、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贡献力量。完善的法律制度是法治文艺创作的重要保障,要依法保护文艺工作者的合法权益,协调推进文化建设各方面的立法工作,加大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力度,尊重和鼓励原创精神,规范和引导形成良好的文艺创作秩序,为法治文艺繁荣发展营造良好法治环境。


责任编辑:朱晓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