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平在龙门五面体加工中心上进行工件零点设定。 孙波 摄
匠心淬炼,精专业务:三十七年如一日磨好“一把刀”
每天上午,在川仪公司的车间里,都会看到一位年过半百却精神矍铄的工人穿梭于车间。他每到一台机器前,正在工作的一线工人总会抬起头,热情地叫一声:“刘老师来啦!”
工人们口中的这位“刘老师”,正是刘平。
“师傅告诉我,车工全靠一把刀。”刘平回忆道。1987年,刘平参加工作。起初,他也只是车间的一名普通操作工,跟着工厂的老师傅学手艺。为尽可能多地学习技术,他每天早上8时就来到车间,晚上10时才离开。那个时候别人一天做10件零件,他加班加点要做20件。靠着自己的一股倔劲儿,他从“门外汉”很快成长为车间生产骨干。
考验不期而遇。2003年,公司承接了一批神舟系列火箭零部件制作,其中尾部延气管加工难度极高。因为延气管外圆直径仅有5.2毫米,要在横截面如此小的金属管上,加工一个直径4毫米、深度22毫米的孔,一旦操作不慎,整块材料就会报废。
刘平迎难而上,那一段时间他甚至吃住在现场,最终自制出一个只有牙签粗细的刀具,成功解决了这个难题。
在追求技艺精湛的同时,刘平还多次主动思考,帮助企业降本增效:他为公司一台马上要被处理的老式数控单板车床制定维修、改造方案,使这台闲置多年的设备又多延续了十年的使用寿命;他通过学习,重新设计自制刀片,使废弃刀片变废为宝,仅此一项就为公司节约了刀具费用约500多万元;他还对闲置的80年代进口组合夹具进行革新设计,再次为公司节省大笔开支……
这样的案例不胜枚举,多年来,刘平坚持精益求精,不轻言放弃,执着有恒。
开拓创新,薪火相传:“把产品做到极致就是最好的教学”
作为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带头人,刘平如今虽然已从一线操作岗位退居二线,但他平均每天待在新设备区的时间依然超过10小时。
2020年,川仪公司决定进军液化氢气行业,开发零下196摄氏度超低温系列阀门,这个艰巨任务交到了刘平手上。
“氢气只有在零下196摄氏度的超低温环境才能转化为液态氢进行运输存储,且一旦泄漏,就可能引发爆炸。”刘平介绍,这类阀门对密封性、抗压性、精度要求非常高,部分工件表面甚至被要求“能当镜子”。由于加工难度大,国内高精度液氢超低温系列阀门市场长期被进口产品占据。
“一定要扭转超低温系列阀门产品长期受制于人的局面!”刘平扛住压力,带领团队反复试验超低温下材料的微妙变化,不断改良刀具、甄选材料,最终攻克了常温加工与超低温应用的难题,完成了超低温阀样机关键零件的试制和加工任务,并通过了层层考验。
这一系列产品的问世,不仅在精度上与国际顶尖品牌比肩,价格仅为进口三分之一的价格,使中国氢能源的开发与运用长期依赖进口的现状得到根本改善。
在带领团队开展技术攻关的同时,刘平也十分注重人才培养,总是倾囊相授,毫不吝啬自己的经验和技艺,从来不怕“教会了徒弟,饿死了师傅”。
“他就像学校的老师一样,生怕我们的技术没学到位。”徒弟冉恒宇说,师傅虽然话不多,但总是以身作则,手把手为他们传授技艺,其中两位徒弟还获得重庆市五一劳动奖章。
至今,刘平的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团队已获得实用专利42项、发明专利7项、外观专利1项,论文5篇,还获得重庆市技术创新成果硬密封蝶阀密封副工艺攻关三等奖、降低阀塞制造成本评为重庆市2021年度示范级成果、化工行业科技进步、科技发明三等奖等诸多奖项。
当选代表,为民发声:“工匠精神同样适用于矛盾纠纷多元化解”
“大国工匠精神,是一种追求极致、精益求精、注重细节、不断创新的精神。这种精神不仅适用于制造业等传统领域,也同样可以应用于司法领域,特别是在法院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中。”刘平说。
刘平曾受邀前往重庆市九龙坡区人民法院调研,听取了九龙坡区法院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坚持“请进来、走出去”,广泛吸纳多元力量参与化解纠纷,积极探索源头预防、分层递进、实质解纷的新路径和新方法。
结合“工匠精神”,刘平对法院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提出了殷切期望。他提出,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的实践中,法院工作人员应当秉持工匠般的严谨态度,力求在调解纠纷、制定政策等各个环节中达到最优效果。他建议,法官不仅要关注案件本身,更要注重细节工作方法,从当事人的每一句诉求中捕捉关键信息,从而制定出更加科学合理、贴近民心的解决方案。
工匠精神鼓励创新,刘平建议,法院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中也可以借鉴其他地区先进经验,结合本地实际情况,探索出符合自身特色的治理模式。刘平还特别提到了现代信息技术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中的应用前景,呼吁法院加强信息化建设,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刘平期盼,将工匠精神的精髓融入法院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中,推动法院工作质量的提升和司法公信力的增强,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