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难彰显伟大 奋斗铸就辉煌
——读《苦难辉煌》有感
2024-05-17 09:16:50 | 来源:人民法院报 | 作者:胡蕴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基于此,我近期重温了国防大学金一南教授所著《苦难辉煌》一书,以鉴往事、知来者,从党史军史中回顾创业艰辛、感悟红色精神。

  党史,人民史。习近平总书记4月1日在《求是》杂志发表的重要文章《必须坚持人民至上》指出,我们党来自人民、根植人民、服务人民,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苦难辉煌》中,无论是筚路蓝缕的建党创业之路,还是波澜壮阔的革命历程,抑或是一次次可歌可泣的起义斗争,都揭示了这一伟大真理。鉴史以知今,我们党之所以能够走到今天,就是因为始终站稳人民立场、始终以百姓心为心。我们党领导人民打土豪、分田地,是为了人民根本利益而斗争;领导人民开展全面抗战、赶走日本侵略者,是为了人民根本利益而斗争;领导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是为了人民根本利益而斗争;领导人民开展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变一穷二白的国家面貌,是为了人民根本利益而斗争;领导人民实行改革开放、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同样是为了人民根本利益而斗争。与此同时,《苦难辉煌》也告诉我们,杰出历史人物在历史的发展中往往能够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他们有虽千万人吾往矣的信念、有万刃加身不改其志的大义,为了人民群众的福祉,逆流而上、挺膺担当。正所谓万山磅礴必有主峰。“任何民族都需要自己的英雄。”人民群众是社会进步的“推动力”,而代表人民意愿的杰出人物则是历史前进的“加速器”。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新的历史任务往往是由代表人民意愿的杰出人物首先发现并提出来的。因为他们比一般人站得高、看得远,立身伟岸、高屋建瓴,发挥着领导核心作用。事实的确如此,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同志始终紧紧依靠人民、始终为了人民——穿行崇山峻岭进行农村考察、不畏枪林弹雨开展土地革命,领导我们初生的党在国内外反动势力的绞杀下为贫弱的旧中国谋独立、为广大的劳苦大众求富强,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在一次次重要的历史关口为我们拨清迷雾、指明方向:“农村包围城市”“枪杆子里出政权”的斗争策略,跳出了苏俄中心城市武装起义的路径窠臼,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方向;苏区数次成功反“围剿”战例,长征路上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的经典指挥艺术,让中国革命一次次转危为安……唯物史观认为,每个时期都必然有其杰出人物——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之所以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最根本在于有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掌舵领航,在于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从梁家河到中南海,一路的选择、坚守,标注的都是为民的底色。习近平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思想家、战略家的恢宏气魄、远见卓识、雄韬伟略,从容驾驭各种复杂局面,有效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挑战,充分展现了卓越的政治智慧、坚强的战略定力和强烈的使命担当,为我们擘画了民族复兴的宏伟蓝图。这背后的支撑,便是他深厚的为民情怀。青衿之志,践履致远。作为青年干警,我们要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以依法能动履职的实际行动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牢牢把握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真挚为民情怀,想人民之所想,行人民之所嘱。“为人民司法”,短短五字,字字千钧。我们应真心实意拜人民为师,扑下身子向基层学习,不断提升理论素质、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牢牢把握“公正”这一根本要求,积极回应“效率”这一人民期盼,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和积极担当作为的精气神把暖民心的“小案”和顺民意的“实事”办好,真正做到如我在诉,情同此心,“只见公仆不见官”。

  党史,更生史。“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历史照进现实,反映社会更迭的规律。阅读《苦难辉煌》,让我更加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中国革命必须要靠中国人自己。”“狂风骤雨可以掀翻小池塘,但不能掀翻大海。”历经曲折前行,中国共产党终于在遵义会议上独立自主选择自己的领导核心,找到了中国革命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这决定了党的命运、国家的命运。这令我联想到,中国法治发展的根基同样在于自身的“更生”。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司法制度,归根到底是由这个国家的国情决定的。以我为主、植根传统,方能行稳致远。舍本逐末、削足适履,必将寸步难行。对于如何以审判工作现代化支撑和服务中国式现代化,这同样是一种理念上的指导。司法审判工作自诞生之日起就在党的领导下,服从服务于党的领导、党的事业、党的发展——湖北省红安县的七里坪革命法庭,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革命法庭,运用法律手段服务土地革命运动、为贫苦农民伸张正义,将党的领导、人民利益至上落到实处,筑牢了我党的群众基础、丰富了我党领导法治建设的基层经验;抗战期间陕甘宁边区著名的马锡五审判方式,深入群众、实事求是,手续简单、不拘形式,审判与调解相结合的诉讼解决机制、座谈式而非坐堂式的审理方式,实质性化解矛盾纠纷,适应了当时广大农村的现实情况,成为我党在法治建设探索过程中的重要成就……如今,人民法院学深悟透习近平法治思想,汲取红色法治文明精华,紧紧围绕大局、积极融入大局、自觉为大局服务,在以审判工作现代化支撑和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不断贡献法治智慧、法治方案、法治力量:以“抓前端,治未病”的理念做实诉源治理,主动融入国家治理、社会治理,不仅要办好每一起个案,更要针对个案、类案发生的原因,主动向有关部门提出司法建议,让大量矛盾纠纷预防在源头,化解在萌芽,解决在诉前;能动履职,在“小”案件中看到“大”政治,努力实现司法裁判“文本法”适用与人民群众“内心法”感受的有机统一;以“双赢多赢共赢”理念在实现公正高效审判的同时,通过衔接联动、深化合作,最大限度发挥党的领导的制度优势;以“案结事了政通人和”理念把实质性化解矛盾作为司法审判的目标、导向,在每一个审判环节都把服判息诉的功课做到极致。这些司法理念,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汲取了红色智慧,向世界贡献着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党史,自觉史。“给人以星火者,必怀火炬。”当在《苦难辉煌》中重温中共一大召开的惊险历程时,我不由得想到在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参观时所看到的一份特别的入党宣誓书,宣誓人贺页朵在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以榨油的职业为掩护,从事党的秘密工作。1931年党组织批准其入党,识字不多的他在简陋的榨油坊内,一笔一画将入党誓词写在了红布上,尽管24个字中有6个别字,但其质朴无畏的誓言、忠诚自觉的信念,散发着震撼人心的光芒。于个人而言,《苦难辉煌》让我感受到了共产党员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自觉精神,这与我的职业选择缘由不谋而合: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事业奉献终身。所谓自觉精神者,正是那辈读书人渐渐自己从内心深处涌现出一种感觉,觉得他们应该起来担负着天下的重任。“物质不灭,宇宙不灭。唯一能与苍穹比阔的是精神。”一艘小小的红船之所以能够越过急流险滩、穿过惊涛骇浪,成为领航中国行稳致远的巍巍巨轮,正是因为共产党员的自觉精神。1965年,毛泽东在梅岭总结醴陵军山公社的意义时说道:“典型的意义在于自觉革命。”“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我们不干,谁干?”这种自觉,是毛泽东在读书时就宁愿自己饿肚子却将午饭带给同学吃的自觉,是自古以来“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断齑画粥的苦况下,而感到一种应以天下为己任的自觉。这种自觉,是夏明翰身陷牢狱坚贞不屈,在给妻子的家书之中发出“坚持革命继吾志,誓将真理传人寰”铮铮誓言的革命热忱;是陈毅元帅留守红色根据地、伤病交加之际,写下“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等《梅岭三章》的斗争精神;是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已不是三思而行,而是百思已定”的坚定勇毅。如果说历史是当下的我们结合对未来的展望而回顾过去,那么,自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七十多年后的现在,革命的初心血液依旧在拥有自觉精神的世人身上流淌,它绝不会因为时空而阻断。这样一种自觉的精神,是无形的,又是无处不在的:是中国革命法庭第一任庭长张南一所说的“死了也要干革命”,是何叔衡、董必武、马锡五等司法先驱们一心造福人民、心中没有自己的公心和大德,是周春梅法官的做人清清白白,裁判坦坦荡荡,不怕威胁、不怕牺牲,是鲍卫忠法官二十四年如一日扎根边疆,用生命守护法治信仰……作为青年干警,更要坚定政治自觉,把对党忠诚的红色基因熔铸在血脉中、铭刻在灵魂深处;坚定思想自觉,真正站在人民立场上服务群众、维护权益;坚定行动自觉,用心用情办好每一个案件,绝不能就案办案、机械办案。自觉牢记忠诚、干净、担当的要求,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知重负重、迎难而上,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为党和人民司好法、办好案,厚植党的执政根基,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煌煌党史,是人民史、是更生史,更是自觉史。中国革命的历程,镌刻了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经验,照见了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读党史、鉴往事,悟正道、知来者。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之中,我们须始终坚持人民至上,永葆红色革命精神,以“以身许国,何事不可为”的担当和勇气“自找苦吃”,日拱一卒,永远向前。

  (作者单位:最高人民法院)

责任编辑:张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