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若尔盖县人民法院综合审判庭庭长 李 桃(左一)
海拔3500米,蓝天白云下,牧歌嘹响在深秋的若尔盖草原,成群的牦牛翻越山头,有序向冬季牧场迁移,远远望去,像极了一颗颗散落在广阔草原上的黑珍珠。娜姆刚刚放下背篼里的干牛粪,就看见了羊肠小路上的李法官,和他的书记员。
距离县城70公里的牧场上,先前的艳阳天,骤然响起了轰隆隆的雷电声,不到十分钟,大风便夹杂着苔米大小的冰雹和雨点袭来。草原上没有任何可以遮风挡雨的地方,李法官一行不得不加快步伐。帐篷内,火炉里的干牛粪正在熊熊燃烧,茶壶翻腾着连绵的热气,两碗热气腾腾的酥油茶下肚后,便已感觉不到寒颤和狼狈。
原来,帮扶对象娜姆的草场离那片被盗挖的草场不到一公里。“你现在一个人带娃娃不容易,如果娃儿读书有困难,你要及时联系我们,我们一定给你想办法解决。”帐篷外,天气转好,李桃一行告别了娜姆一家,一个腼腆的藏族小男孩躲在娜姆身后,目送着渐渐远去的法院警车。
也是两年前的深秋,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若尔盖县包座乡嘎子村的村民没有想到,自家夏季草场的草地竟然在一夜之间被盗挖了好几大块。黑褐色的大坑秃露在清晨的薄雾下,变成草原上赫然醒目的“伤疤”。日常巡逻的村民泽仁等人赶紧向村支书汇报情况,并报了警。若尔盖县公安局对该起刑事案件进行了侦查,收集、调取了证据材料,六名盗挖泥炭的犯罪嫌疑人悉数落网。检察院对公安移交的相关材料进行了审查,并决定对嫌疑人提起公诉。
“与普通的环境资源案件不同,此案系四川首例非法盗采泥炭刑事案件。”庭前工作准备完毕,已是天黑,李法官长舒了一口气,继续梳理着桌上的案卷,窗外的白雪飘飘洒洒、扑面而来。
翌日,法庭上,杨项平等六人在被告席站立。
在案件的审理过程中,公诉机关指控,被告人杨某平等六人在若尔盖县、红原县沼泽湿地范围内,分三次擅自采挖泥炭共计1614.65立方米的行为,构成非法采矿罪。
休庭期间,李法官和各位法官坐在一起讨论:“这批被盗采的泥炭是高原高寒泥炭,在公安、检察院办案过程中核定的价值为每立方米486元,但盗挖盗采带来的生态破坏的损失远超金钱可以衡量的范围。”
“一公顷的泥炭地储存的碳量相当于8000辆小汽车一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泥炭地一旦被采挖后将会直接暴露,储存的碳会变成二氧化碳排放到空气中。”
“若尔盖湿地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块高原湿地,因泥炭形成年代久远,形成条件复杂,盗采泥炭刑案判决后,生态修复是检验判决执行情况的重要指标。”
“我们要以首案效应,向广大人民群众传递保护泥炭的重要价值和我们守护高原生态的决心!”
……
静静的傍晚,余晖再次洒向偌大的审判庭,在高悬的国徽之下,法槌敲响:六名被告人的犯罪行为破坏了泥炭的固碳能力、气候调节能力、释氧能力、蓄水能力,生态环境遭严重损害,违反矿产资源法规,谋取非法利益,均构成非法采矿罪,判处有期徒刑三年三个月至拘役三个月不等刑罚,并处罚金人民币十万元至二万元不等,违法所得予以追缴。
“我之前不懂这些法律规定,存在侥幸心理,为了多挣一些钱,违反了国家保护环境资源相关政策,触犯了法律,对高寒沼泽湿地造成了严重破坏,损害了国家和社会的公共利益……”被告人杨某平深深自责道。
“泥炭看起来是泥巴,感觉挖一点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如果大家都把湿地破坏了,我们的草原就会沙漠化,到时候连放牛的地方都没有了。”旁听群众当周多吉深有感触。
“泥炭属于非金属矿产资源,是煤化程度最低的煤,也是若尔盖湿地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若尔盖不少草场的草皮下面都是泥炭,我们当地人也叫草煤。”嘎子村尚州依西站在回访地草场边,一脸自豪地向记者介绍道。
黄河安澜,生生不息。若尔盖湿地是黄河重要的水源涵养地,以李法官为代表的高原法院人,以法之名守望着养育芸芸众生的母亲河,展现了人民法院维护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实践。
碧草葳蕤,黑颈鹤一掠而过,水鸟嬉戏,激起阵阵涟漪……天更蓝了、鸟更多了、水更清了,一幅天蓝水清、草绿鸟鸣的生态画卷,在若尔盖大草原上徐徐展开,《守护若尔盖》的故事还在黄河畔续写,与河共生,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