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审判树规则 以协同促治理
——北京金融法院建院三年来支撑和服务金融高质量发展纪实
2024-03-23 08:38:55 | 来源:人民法院报 | 作者:房稀杰
 

  2024年3月18日的北京金融法院,每个人的脸上都喜气洋洋。

  “我们三岁了”“与她共同成长”“三载奋进与尔同行,一腔‘金’诚共擎‘融’光”“三载奋进,融法日新”……

  在北京金融法院人的朋友圈,许多感慨持续不断刷屏。

  三载时光,倏忽而过。

  作为地处国家金融管理中心北京的金融法院,从2021年3月18日成立起,每一位北京金融法院人都在思索,首都高质量发展需要什么样的金融法院?国家金融管理中心建设需要什么样的金融法院?而2023年10月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的召开,让“金融强国建设需要什么样的金融法院”成为了摆在法院干警面前新的时代命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明确将司法机关纳入监管协同范围,历史性地赋予了北京金融法院新的职责定位,我们不仅仅是办案单位,更是治理单位。因此,我们必须坚持‘审判树规则、协同促治理’的理念,通过审判执行强监管、防风险,支撑和服务金融高质量发展。”面对这些问题,北京金融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张雯表示。

  以专业审判监督支持金融监管

  2022年12月,北京金融法院对涉獐子岛行政处罚案作出一审判决。至此,A股市场沸沸扬扬的“扇贝跑了”事件总算告一段落。而这起案件,是北京金融法院以司法利剑支持监管机构“长牙带刺”、有棱有角的典范。

  “在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案中,如果上市公司拒不提供相关财务数据的原始凭证,行政机关即使穷尽调查手段,也很难获得原始凭证。这种情况下,如果机械运用被告承担证明责任的规则,非但对行政机关有失公允,也很可能放纵违法行为。”该案承办法官杨晓琼告诉笔者。

  案件宣判后,有媒体评论说,獐子岛事件终于迎来了股民期盼的结果,该案也将作为里程碑,促进A股市场走上更公平公正的法治化发展道路。

  全面加强金融监管,就要提升金融监管的有效性。建院以来,北京金融法院始终以强监管、防风险为职责使命,共受理金融行政案件1424件,审结1232件。同时,针对金融监管机构行政处罚难落地问题,与监管机构协同创建“强执行促强监督”工作机制,促使证监会行政处罚的收缴率从10%提升到40%,助力监管“长牙带刺”!

  2024年1月4日,《人民法院报》理论周刊刊发的《资管产品管理人违反尽职调查义务的司法认定规则》一文引起了法律界和资管界的广泛关注。

  自第一笔银行理财产品创设以来,我国资管市场发展迅猛,金融产品类型丰富多元,各类金融机构踊跃创新,市场规模巨大。但层层嵌套的复杂交易结构、繁复冗长的交易文件、真假难辨的意思表示以及不时变化的监管政策,成了金融审判的“拦路虎”。

  为从根源上解决这些问题,北京金融法院审一庭庭长丁宇翔带领团队做了大量探索调研,并提炼出了“六步审查法”,为这类案件的办理提供了统一的标准和规则。

  “六步审查法”即:匹配调查事项、强调亲历性、进行持续调查、全面及时呈现调查结果、调查后自证勤勉、通道方有限豁免。

  “‘六步审查法’主要是对资管产品相关管理义务的司法认定,尤其是在尽职调查合规的认定标准方面,起到了较好的示范作用。”丁宇翔谈道。

  如今,“六步审查法”已被进一步提炼为《资管产品管理人违反尽职调查义务的司法认定规则》并广泛传播,得到了资管行业的高度认可和推崇,成为行业自我遵守和对照履行的标准,也成为了北京金融法院规制市场乱象、加强金融监管的生动案例。

  以精准协同防范金融风险

  “深圳这家保险公司或破产重整,官网称签发保单逾1亿张!”“第一家‘破产’的保险公司来了!”“负债4.6亿,客户保单咋办?”……

  2022年7月,关于易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易安财险)即将破产重整的消息占据各大财经媒体头条。

  “易安财险是我国首个申请破产重整的保险公司,它累计承保客户超过3000万人,业务合作渠道超过300家,一旦处理不好,很有可能引发风险外溢,威胁金融体系稳定。”易安财险案的承办法官蒙瑞回忆道。

  案件是受理了,如何确保8000名保单债权人债权实现?如何最大限度降低金融风险外溢?如何避免个案审理影响公众对行业整体的信心?

  时值《中华人民共和国金融稳定法(草案征求意见稿)》正在面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安全与稳定的工作理念已经深入人心。

  合议庭成员一致认为,案件的审理必须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我们在依法审查并许可现有保险合同继续履行的基础上,探索出了金融机构破产风险隔离工作机制,通过建立法院、监管机构、保障基金等多方协同处理机制,全面保障包括投保人在内的各方当事人合法权益。”蒙瑞说道。

  “重整从危机中寻找生机,既是我国司法处置金融机构风险的生动案例,也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全新探索,推动了新时代法治进程。”在“新时代推动法治进程2023年度十大案件”评选活动中,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王轶对易安财险破产重整案给予了高度评价。

  2022年,某银行向北京金融法院申请执行某公募基金公司仲裁裁决。起因为某公募基金公司所涉交易所债券担保交收违约,被裁决向银行赔偿清算垫款等共计11.76亿元。案件进入执行程序后,发酵的舆情导致基金公司承受了投资人每月赎回50亿元的巨大压力,直接影响到公司持仓投资者的投资信心和切身利益。

  “公募基金的募集对象是不特定社会公众,涉及群众多,波及范围广,极易造成投资者信心波动,引发资本市场风险。”案件承办法官徐楠表示。

  为全方位最大化保护各方利益,快速修复双方信任信用关系,防止金融风险的产生和外溢,徐楠带领团队深入该公募基金公司和相关金融机构进行实地走访调研,最终认定,本案产生的根源在于公募基金公司与银行之间的信任和信用关系已经破裂,双方之间对后续能否正常还款产生了巨大的分歧。

  对此,徐楠带领团队将案件破解的关键放在修复和重建双方信任关系之上,抓住基金公司实控人变更的契机,适用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室机制,积极协同监管部门,最终促成双方达成了长达七年的执行和解协议。

  “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室机制是我们北京金融法院与北京市工商联精准协同、联合成立的帮扶救助危困企业的创新机制,通过引入优化营商环境专家、搭建协商平台等举措重塑双方当事人之间的信任信用,赋能企业重新发展。”北京金融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薛峰说。

  这起案件的妥善解决,快速稳定了300余人投资团队的人心,恢复了持仓投资者对该基金公司的信心,避免了公募基金“爆雷”对金融市场稳定的冲击,恢复了广大“基民”对公募行业的信任和信心。

  “这个机制通过执行程序中识别具有挽救价值的被执行人,在意思自治的原则上以执促和、以执防破,填补了北京在世行B-ready评价指标中‘破产前’子指标领域的欠缺。”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徐阳光评价道。

  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

  三年来,北京金融法院牢牢把握“着力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特别是系统性风险”工作要求,坚持“审判树规则、协同促治理”理念,共受理各类金融案件21925件,审结、执结案件20228件,总标的额超过8000亿元,并在此基础上培育出包括“易安财险”“蓝石资产”“梅花生物”等典型案件100个,与30余家金融监管机构、金融机构、高等院校等单位建立了协同关系,真正发挥了金融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基础性保障作用。

  以规则引领维护金融市场秩序

  2015年,某能源公司发布的收购公告中将其能源储量错误标记成实际两倍以上。

  2021年,监管部门认定某能源公司关于实际持有能源、对应市场价值、年报增资情况存在虚增事实。当时,王某等700多名投资者在虚假行为实施后至揭露前购买该公司股票。而某能源公司的虚假陈述行为被揭露以后,股价就连续下跌,导致王某等投资者受损。于是,王某等众多投资者将某能源公司诉至法院请求赔偿损失。

  北京金融法院审理后认为,某能源公司收购公告的不实记载,构成虚假陈述行为,具有重大性的情形,应赔偿王某等投资者的损失。

  为一次性解决700余名投资者诉讼,承办法官赵佳适用证券纠纷示范判决审理机制,依托北京金融法院自主研发的示范判决服务平台,通过“示范判决+专业调解+司法确认”全链条审理模式,推动示范判决机制与多元解纷机制有效衔接,成功实现群体性证券纠纷通过诉前调解化解。

  “证券虚假陈述是我院收案量最大、当前又处于高发、多发期的一类案件。我们通过创新‘庭审百问’‘双轨双平台’群体性证券纠纷办理机制,推动收案数从2022年的3133件下降至2023年的1730件,进入诉讼的纠纷数量减少45%。”该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宋毅说。

  “经认真研究,我会认为司法建议书所提建议对推进银行函证的规范化、集约化和数字化建设,规范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提高审计质量,以及合理界定会计师事务所虚假陈述民事责任具有积极意义。”2024年1月17日,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在给北京金融法院司法建议书的回函中写道。

  “注册会计师本应该是资本市场的‘看门人’,但在证券欺诈民事案件中被认定为‘帮凶’从而承担民事责任的情况愈发常见,给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带来较大负面影响。因此,我们向中注协发出了三点司法建议,希望促进我国资本市场和注册会计师行业良性健康发展。”承办法官陈广辉表示。

  财政部印发的《银行函证工作操作指引》,进一步细化了银行函证的办理流程,针对银行和会计师事务所之间理解不一致的函证项目,进一步明确和解释其含义、填列口径和计算方式。

  司法建议是人民法院能动履职、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针对审判实务中发现的苗头性、共性问题,北京金融法院建立起“典型个案分析→案发规律梳理→大数据分析比对→类案线索研判→精准发送建议→推动综合治理”的数据治理模式,及时向相关部门、单位发送司法建议,变定分止争、化解矛盾为提前预防、综合治理。

  截至2023年底,北京金融法院共发出司法建议20余份,涉及银行小微贷业务不规范问题、典当行业规则模糊、立法缺位问题等。

  “法治建设既要抓末端、治已病,更要抓前端、治未病。近年来,北京金融法院不断推进金融司法数字化转型的‘数字融法’建设,通过运用大数据手段,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金融案件多发高发,促进金融行业高质量发展。”张雯表示。

责任编辑:于子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