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微笑表情”背后的案件和故事
2024-03-21 10:28:57 | 来源:人民法院报 | 作者:蒋梦娴
 

11.png

  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立案庭(诉讼服务中心、诉调对接中心)庭长、信访办公室主任 乔蓓华

  “感谢乔法官,这次,我真的错了。”法庭上,上诉人小刘抽泣着说。乔蓓华轻轻拍了拍她的肩膀,温和地说:“姑娘,这次这一页算翻过去了,以后当职场人,你还得更成熟一点才行。”

  28岁的小刘在上海一家教培机构工作了5年。一天,公司突然通知她“被解雇了”,公司的理由是他们接到了内部投诉举报,称小刘存在言语攻击他人、霸凌下属等不当行为。但在小刘看来,这都是因为自己业绩突出,遭到了一些同事的妒忌。她对公司开除的决定不服,因此提起了仲裁和诉讼。在一审中败诉后,小刘提起了上诉。

  在二审案件的庭审中,公司再次提出,小刘在有客户在内的微信群里言语粗鲁,辱骂同事,严重损害了公司形象,也违反了公司的规章制度,并提供了小刘在微信群中辱骂同事的聊天记录作为证据。

  法庭上,小刘也承认自己的确有过一些过激的言辞,但是这不过是情绪的发泄,并非辱骂。小刘进一步解释说,事情的导火索是同事在微信群里先发了一个“蔑视微笑”的表情嘲讽她。所谓的“蔑视微笑”是微信自带表情中的一个微笑表情,许多人用来表达肯定、感谢等积极的情绪。但小刘却认为,在一些年轻人眼中,这个表情被赋予了嘲讽辱骂的意味。

  案件合议庭由“60后”的乔蓓华和她的“70后”和“80后”的同事组成,大家都是头一回听说这个表情在年轻人中还有这样一种寓意。因此,案件事实相对清晰:一个带有多种理解的微笑表情,并不足以推定是同事对小刘嘲讽和侮辱在先;小刘的过激言语,却是实实在在记录在案的。

  然而,小刘的终审败诉可能会影响她的后续就业;更重要的是,如果不能真正劝导她、说服她,这个年轻人可能会带着任性和偏见走向下一份工作,甚至影响今后的生活。

  鉴于此,乔蓓华与合议庭成员共同确定了办案方向:要促成调解,也要解开心结,让年轻人在理解法理的同时,有一个改过的机会。休庭过程中,乔蓓华将委屈哭泣的小刘拉到一边,耐心开导:不是所有年轻人对网络用词都很熟悉,她的猜测空口无凭;而且公司对员工素质有要求,依规章制度进行管理是合理的。经过一番耐心的解释,小刘终于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也表达了真诚的悔改之意。

  另一边,公司对新生一代员工的关爱和培训是否到位?有没有进一步完善的地方?也是乔蓓华所关注的问题。“企业在对原告进行管理时不仅要坚持法律底线,同时还要有人文关怀。企业的发展要依靠员工,更温情的企业文化加之以更理性的管理,才可以吸引更多的员工进入企业,让企业和员工共同成长、共同收获。”乔蓓华又与公司的代理律师进行了协商。

  “法官说得有道理,年轻人的路很长,我们公司能帮的就帮一把吧。”公司的代理律师表达了理解和支持,最终,在乔蓓华的努力下,双方达成调解协议,协商一致解除劳动关系,公司考虑到小刘的生活状况,还给予了一定的经济补助。

  上海电视台法治专题片《小案大治理》对这个案件进行了报道,采访的最后,乔蓓华告诫年轻人,在职场中就工作问题发生纠纷,要理性地表达自己的意见,通过谩骂等方式并不能达到自己想要的结果。同时,她提出,希望企业在年轻人初涉职场时给予他们更多的宽容和指引,从而实现企业发展与个人成长的双赢多赢共赢。


责任编辑:魏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