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喜国代表
左香云代表
张淑芬代表
司法建议是人民法院积极延伸审判职能、服务发展大局的重要方式,也是人民法院履行社会治理职能、发挥法治引领功能的重要途径。
2023年11月,针对当前深化诉源治理的作用发挥不够充分、办理程序不够规范等司法建议工作薄弱环节,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综合治理类司法建议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进一步加强和规范综合治理类司法建议工作。
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综合治理类司法建议正在成为人民法院践行能动司法理念,促进国家治理、社会治理的重要抓手。
提升司法建议“刚性”
“司法建议是人民法院参与、助力社会治理系统工程的重要路径和手段,有助于在源头上减少矛盾纠纷,最终受益者是人民群众。”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银行辽宁省分行党委书记、行长付喜国表示,过去一年,人民法院坚持问题导向,依法能动履职,紧密结合审判执行工作,针对引起类案多发高发的深层次问题,深挖根源,找出症结,及时向有关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单位提出改进工作、完善治理的司法建议,促进实现更高水平的国家治理、社会治理。
2023年以来,最高人民法院针对房地产及建工领域纠纷、信用卡纠纷、涉电影知识产权纠纷、融资性保证保险纠纷、超龄劳动者用工纠纷等,先后向有关部门和企业发出1至5号司法建议。
“最高人民法院发出的关于加强商品房预售监管和完善信用卡监管政策的两件司法建议,有力维护了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彰显了人民法院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的担当作为,值得给予充分肯定。”付喜国表示,这些司法建议涵盖维护金融安全、加强基层社会治理、助力法治政府建设等多种类型,涉及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人民法院坚持能动司法,做实“抓前端、治未病”的具体体现。
“司法建议虽然由人民法院发出,但是落实工作需要形成更大合力。比如,某法院通过司法建议,协同公安机关解决摩托车上牌问题,有效防止每年近4000件案件进入司法程序,实现类案无讼,这就是合力解决社会治理问题的典范。”付喜国建议,一方面,人民法院要不断提高司法建议质量,注重跟进整改情况,坚持与被建议单位共同推动完善机制、改进工作,把司法建议做实。另一方面,被建议单位要切实承担社会治理的主体责任,虚心接受人民法院的司法建议,推动高质量司法建议“刚性”落实,共同做好社会治理工作。
深挖案件背后治理短板
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井冈山市神山村党支部副书记左香云对过去一年江西法院的司法建议工作作出积极评价:“江西法院积极延伸司法职能,深挖案件背后的深层次问题,针对保健食品行业、物业服务等案件多发现象,制发综合治理类司法建议63件、其他类司法建议765件,促进堵塞管理漏洞、消除安全隐患,努力实现‘办理一案、治理一片’。”
在江西吉安,法院发出的2件司法建议让左香云印象深刻。一件是针对未成年人骑行电动车引发交通事故问题,永丰县人民法院向永丰县公安局交警大队发送司法建议书,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为未成年人铺就了一条平安上学路。另一件是针对办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等案件中发现的问题,吉水县人民法院向中国移动吉水分公司发送司法建议书,提出从源头上防止公民个人信息的泄露,进而遏制电信网络诈骗犯罪行为的发生。
“人民法院加强和改进司法建议工作任重而道远,希望各级法院积极用好这一抓手,发出更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优秀司法建议,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左香云说。
以司法大数据赋能社会治理
发挥司法建议作用,要立足社会治理难点,为高质量发展“把脉”、为改进公共政策“开方”、为社会治理“寻药”。如何进一步增强司法建议工作的针对性、规范性,不断提升司法建议质量?
全国人大代表、河北易水砚有限公司技术总监张淑芬长期关注河北法院的司法建议工作,她表示,河北省高级人民法院公布的2023年度十大优秀司法建议案事例,聚焦未成年人保护、行政行为规范、食品药品安全、金融风险预防、环境资源保护、冰雪运动发展等领域社会治理突出问题,制发过程规范、落实整改及时、实施效果明显,起到了良好的示范效应。
张淑芬建议人民法院用好大数据平台,积极挖掘司法数据,各地法院和各审判业务条线要建立数据联合研判机制,充分发挥司法大数据“风向标”“晴雨表”作用,进一步提升司法建议质量,做到靶向施策、精准治理,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助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于司法建议的落实情况要持续跟踪问效,注重与被建议单位的工作联动,实现司法审判与行政执法的有效衔接,共同推进矛盾纠纷的多元化解、源头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