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式支教”亟待规范整治
2024-02-02 08:55:12 | 来源:人民法院报 | 作者:许华凌
 

  我们要认清功利性"旅游式支教”所带来的危害,坚持问题导向,找准问题根源,及时加以规范整治。

  近日,某短视频博主发布一则质疑“短期支教”成为生意的视频,引发热议。有调查发现,此类“旅游式支教”目前已发展为一个产业链,行程大多为一周左右,报名费千元至万元不等,游玩体验的时间长于教学支教时间。这种顶着公益帽子,行旅游之实的支教,具有较强的功利性,偏离了支教活动的初衷,应及时加以规范。

  众所周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发展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的教育事业,长期坚持选派优秀干部、教师到西部支教。到边远贫困地区支教任务艰巨、使命光荣,需要具备较高的教学管理水平和课堂教学水平,具有长期忍受在艰苦、孤独的条件下从事教育教学的韧性和能力。前往欠发达地区支教,既要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又要具有较强的社会实践能力和个人意志品质,真正为西部教育事业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相比之下,“旅游式支教”这种走马观花式的超短期形式主义支教,是对真正意义上支教的抹黑,损害了支教形象。一段时间以来,拿支教做文章、立人设、赚快钱的并不在少数。他们顶着公益帽子,打着生意的算盘,与支教的公益内涵形成了严重偏离。

  事实上,“旅游式支教”的参与者大多怀着各种功利心态。有的是为了给自己增加学分绩点,有的是为了给简历增加一些亮点,甚至不排除有的人参与活动谋利。这些人并不是真正的公益志愿者,他们没有教学经验和资质,没有接受过专业培训,没有和孩子们在一起摔爬滚打的生活经历,根本无法在短时间内为孩子们提供最需要的帮助,甚至还打乱了孩子们的日常学习节奏。

  如果支教者真想通过支教锻炼自己,倒也无可厚非,反而应该给予支持。但对于怀抱各种功利心的人来说,这种超短期“注水”式支教,一旦被戳破形式主义的假象,就会变为简历上的“负资产”,最终糊弄的还是自己。

  “旅游式支教”行业乱象已经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警觉和重视。当务之急,是要认清这种功利性“旅游式支教”所带来的危害,坚持问题导向,找准问题根源,及时加以规范整治。

  一方面,监管部门要加大监管力度,斩断不法产业链,筑牢制度“防火墙”,强化监督“紧箍咒”,设立问题举报箱,施展治理铁手腕,落实整改硬举措,让旅游支教回归支教活动的初心。另一方面,支教组织方要增强法制观念,提升法治意识,加强活动合规管理,杜绝以支教为幌子的违规行为,并帮助支教人员更好地理解和执行支教任务,从而达到更好的支教效果。第三,高校和招工单位有必要增强“打假”意识,不再对志愿经历“照单全收”,而是要实测被考核人材料的真实性和含金量。最后,作为支教者,应该提高支教认识、端正支教态度,真正让支教成为自己提升能力和丰富经历的平台,而不是投机取巧,以此装点门面。

  说到底,支教活动不是利益交换的工具,支教传递的应是学识、才德、温度和爱心。期望支教活动远离充满铜臭味的生意场,回归支教初衷,真正为求知的孩子带去希望与温暖。

责任编辑:张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