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查物找人、控制财产到限制高消费……重庆市巫山县人民法院持续发力,开展“百日执行攻坚”专项行动,促使双方当事人达成执行和解协议,经历了一番“山穷水尽”到“柳暗花明”,一场历时五年的工伤赔偿纠葛得以化解。
纠纷双方反目成讼
张某因做工受伤与谭某反目成讼。2018年5月,张某在为谭某搬运加工的墓碑时,抬杠折断,墓碑落下将其左脚砸伤,被转至重庆某医院治疗。
同年8月至10月间,通过两次司法鉴定,相关机构认定受害人张某构成八级伤残。此后,因为自己的权益得不到完全保障,张某遂将谭某诉至巫山法院。
经审理,法院判决谭某于法律文书生效后10日内赔偿张某残疾赔偿金、医疗费、误工费等共计10.9万余元。谭某未予履行。2019年8月,张某向该院申请强制执行。
接下来的数月,法院一边对谭某名下的财产采取查询控制措施,一边将谭某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一边派人到谭某的户籍地和家中查找踪迹。
“我们每次去他家,不是被他老娘堵,就是被他老娘骂。遭堵遭骂不说,人还找不到。问遍附近村民,大家都说不清楚。那段时间,该想的手段都想了,该用的措施都用了,什么财产也没有。后来,张某向法院提出案件‘终本’申请,待条件具备时,再予以恢复执行。”承办人杜明海告诉笔者。
2020年8月,法院查明谭某银行账户已存入4万余元的财产线索,杜明海当即采取冻结、扣划措施,并于同年9月将该款项支付给了张某。至此,谭某尚欠张某案款6万余元未予履行。
随机施策瓦解意志
2023年底的一天,在开展“百日执行攻坚”专项行动中,法院收到张某提供的线索,“失联”已久的谭某在农村的家中露面了。
牵头办理此案的执行局局长陶朝斌与杜明海等人驱车前往,见到谭某与张某二人,陶朝斌向两位亮明身份后,立即组织双方当面协商。谭某要么不表态,一表态就以“没有任何门路,毫无收入”为由加以抵触,还对张某横加指责。
周旋中,陶朝斌对谭某居住的房屋内部及周围的财产情况进行了摸底调查。地坝上堆放着的成品、半成品石碑构件引起了陶朝斌的注意,经核实其归属,一个“以物抵债”的想法涌现在脑海。
“石碑抵债一经提出,双方都表示接受这个方案。内容由他俩自己谈。统一意见后,形成书面协议,双方签字确认。眼看有点眉目了,但因成交价格不符合谭某的预期,最终反悔。”陶朝斌介绍说。
因此方案被搁置,谭某又没有其他还款意向,陶朝斌决定先将谭某带离其住地,进一步采取强制拘留措施。在带离时谭某的母亲突然冲出,倒地阻挠警车通行。
见状,陶朝斌迅速安排在场干警协助谭某安抚老人,同时到村委会向村干部了解谭某的收入情况与履行能力,为后续制定更加有效的执行方案加重“砝码”。
不久,陶朝斌再次回到谭某的地坝,重新组织双方谈话。直到14时,在法律的威慑与法官的劝导下,迫于执行压力,谭某的心理防线出现松动,承诺立即想办法还给张某2000元,到年底再还2000元,但遭到张某的拒绝。
跨越五年执行和解
尽管双方首次和解不成,但谭某突然转变了态度,无疑给解决眼前问题注入了希望。陶朝斌趁机跟进,组织双方“背靠背”调解。
“谭某,你刚才亮明态度,说明你有偿还的能力和办法,希望你再诚恳、老实一些。案子拖延了四五年,你只还4000元,合适吗?”
“老张,你今天也了解了情况,要是把对方逼急了,一直僵持着,即使拘留他,也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对方若能再加一点,希望你也亮明一个解决问题的态度。”
最终谭某承诺“当天履行5000元。自2024年1月1日起,每年保证最低还给张某5000元,如果挣的多了,就多给张某还点,直到全部还清。”张某欣然同意。
15时30分,在村委会,谭某将5000元现金交到张某的手中。根据最终承诺,双方达成执行和解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