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长安是有滤镜的,这滤镜不仅来自历史书里的“十三朝古都”“八水绕长安”“丝绸之路的起点”一类的描述,还因为那是中国文化瑰宝之一——唐诗的故乡。唐朝几乎人人都写诗。所以会写诗其实是个没什么了不起的技能。但是总有些人,能把寻常的人间烟火,写成流芳百世的诗句,也总有人,以汉喻唐针砭时弊,试图力挽狂澜。这些诗句出现在教材上,装订在成册的诗词集上,也刻在了中华民族的血液里。
可是,《长安三万里》看的我十分难受。
是那种盛世转衰、再难重现辉煌的难受。如果盛唐是一个精美的瓷器,那么安史之乱则是打碎瓷器的大锤,可是在这之前所有的细小裂痕,都是大锤的帮凶。这些痕迹里,有不早朝的君王,有帐前歌舞的将军,有求荐无门的寒士,还有无定河边的白骨。
唐朝国力雄厚,疆域辽阔。前半段的唐朝,是个意气风发的少年郎,可这世间最让人扼腕的莫过于红颜白首、将军迟暮。经过安史之乱的盛唐,再无往日风光,想要重振旗鼓却回天乏术,于是她站在时间的洪流中,面对着奔腾不息的历史潮流,缓慢地转身退出。这种无力,影片中没有刻意突出,但是无论是前期压抑的基调还是后期再无可续的荣光,无处不在。孩子们看到的是诗歌传世,中年人看到的是人生。
平心而论,唐朝是我最喜欢的朝代,她开放、包容、威仪与天恩并存,称得上是完美王朝。很多波澜壮阔的诗句,源自盛唐,很多的文化融合,也在盛唐发扬光大。那应该算是唐朝最为风光的一段历史,天子一呼,八方来贺。
那么,之后呢?
这段锦上添花、烈火烹油的风光,大大加速了盛世转衰的进程。这如同一个本就疲惫不堪的中年人,在结束了一天的工作后,没有选择休息,而是继续了高能量消耗的社交活动,表面上看,风光无限,实则亏空了自己的能耗。其实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会思考人生的意义。既然死亡是终点,那么我们的生命有什么意义呢?我们又能做些什么有意义的事情呢?
修建一个万世不倒的宫殿?解开一个世界难题?还是创作一个伟大的作品,让自己的名字跟着传承百年呢?我不知道,可能很多宏大的目标即使知道了也做不到。那就踏踏实实过好每一天吧,像诗里写的那样,关心蔬菜的价格,劈柴,喂马,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可是总觉还是不够,不够轰轰烈烈,也不够恣意张扬。就像是习惯纵马高歌的少年,偶尔的时候会思念家乡的一碗热粥,但若是长长久久的与热粥为伴,他是不愿意的。恣意与克制之间的平衡点,我找不到,也拿捏不好。
作者单位:河北省唐山市路北区人民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