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讼村里新“枫”景
——天津宁河区法院开展诉源治理工作纪实
2023-09-23 08:36:41 | 来源:人民法院报 | 作者:吴玉萍
 

  风吹阵阵,树影婆娑,初秋的木头窝村,秋意渐浓。经过蜿蜒的石桥,穿过一片荷塘,就到了村委会。天津市宁河区人民法院在“无讼村实验基地”廉庄镇的驻村法官基层联络点就设在这里。

  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张洪亮人如其名,还没看见人,声音就远远地传了过来:“无讼村这个牌子可不是哪个村都有的,俺们镇可就一个,这是对我们村两委班子工作的认可,帮助就更不用提了。”

  村里有了法官

  “张法官,俺们新农村建设遇到了困难,您能来给指导指导吗?”2019年冬天,宁河区法院立案庭法官张春合接到了张洪亮的电话。

  “俺们村正是建设旅游乡村爬坡过坎儿的关键时候,村民与村委会、村民与村民之间各种矛盾纠纷多发,村难管、事难办,没办法,突然就想起了打过几次交道的张法官。农村人信得过穿制服的人,一样的话,从法官嘴里说出来就是好使。”张洪亮说。

  村里的最大问题是私搭乱建,屋前的鸡窝、屋后的猪圈,随处乱放的柴火,不光是有味道,也影响到了村整体形象。但村民习惯了,按许多人的话说“咱祖祖辈辈都是这样过来的,凭什么不让这样放”,死活不愿配合拆除。张春合在了解情况后,来到了木头窝村,挨家挨户走访,“搞旅游也是为了村里,那味儿咱自己闻着都熏得慌,哪个旅游的人想看到这乱七八糟的,不能因为咱一个影响全村!再说了,那地也不是咱的,房本上也没有,以前不耽误事儿,就留着,现在村里搞建设碍事了,肯定是要拆。”最终村里的私搭乱建顺利被拆除,很多还是村民自己动手拆掉的。

  一来二去,张洪亮尝到了甜头,遇到事情抄起电话就打给张春合,请其来给村里帮忙。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一年后,木头窝村的案件数也从每年十几起降为零,成为真正的“无讼村”。别的村听说后,纷纷给宁河区法院打电话,也想“要个”法官。

  电话越打越多,“木头窝村”被提及的频率也越来越高。这引起了宁河区法院党组的注意和思考,“宁河区作为一个农业大区,各类涉农矛盾激增,大量案件涌入法院给工作带来极大压力的同时,还耽误农时,影响发展,木头窝村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新思路”。“法院能否通过延伸司法服务职能,主动派出法官,参与到基层社会治理中去,从源头解纷?”宁河区法院党组讨论后决定成立专题调研组,对法官参与木头窝村诉前解纷工作模式开展调研。

  通过一系列的走访座谈、反复研讨,宁河区法院党组认为,木头窝村“以解讼求无讼,确保矛盾纠纷有人解、就地解、能化解,实现案结事了,追求社会和谐安宁”的经验具有可复制性。在摸排全区238个村的情况后,2020年4月,宁河区法院决定在全区创建“无讼村”试点,以点带面,示范引领。首批精心挑选了包括木头窝村在内的矛盾纠纷相对集中、群众基础良好、村两委班子支持的3个村作为实验基地。

  与此同时,为激励更多村创建无讼村,宁河区法院还出台了《“无讼村”创建标准》《驻村法官办事指南》等规定,邀请村负责人到法院参观法庭、旁听庭审,并推动将无讼乡村相关指标纳入政法综治考核体系。

  如今三年多过去,木头窝村现在已经是国家级美丽休闲乡村和天津市文化旅游村,游人如织。宁河区的无讼村也已扩展至12个。

  织密化讼“过滤网”

  “实在是太感谢了,俺们是真没想到啊,没想到这笔钱还能拿到!”在七里海镇某村村委会,拿到工钱的十几名村民不住地对法官表示感谢。

  这起村民和村委会之间的劳务纠纷,是驻村法官在走访时了解到的。一名村民听说是法院在排查矛盾,便横到法官身前。“听说你是法官。”他语气很冲,“那俺问问你,俺前些年给村里干的活,村里一直不给钱,能起诉要不?”

  “您详细说说情况?”法官边记录边认真地倾听。

  周围其他几个村民见状也围了过来,都是上了岁数的老人,你一言我一语:“村里也还欠俺们钱,俺们也想告村委会!”“这些年村委会时不时地给俺们派点活,打扫垃圾、通通水沟啊,一回干个一天半天的,可都加一块也好些天!”“说好的工钱一直没给!”“我的都拖了十来年了!”“现在村班子领导都换了,一问就是说没钱!这么大岁数也不知道还能活着拿到钱吗?”

  法官敏锐地察觉到,这起纠纷稍有不慎就会演变成为一场群体性事件。其依托法官基层联络点,多次找村委会开展调解。年轻的村委会干部也是有苦难言:“劳务费是上一届村班子欠的,俺们也不是不想理这旧账,可是现在村里收入支出都由镇经管站管着不说,账上确实真没有钱了,也是有心无力!”

  经过慎重判断,法官认为这起纠纷已不是凭他一己之力能够化解的,建议村干部按照《宁河区法院与无讼村联合调解办法》,启动无讼村“四级化讼”机制,同时由宁河区法院分管院领导协助解决难题。

  宁河区法院分管院领导接到村里电话时,已经是下午5点多了。分管院领导当即直奔村里,在向法官了解情况后,先安抚了村民情绪,之后连夜召开法官联席会议,启动了宁河区法院五大联合解纷机制中的“联调联动机制”,联合七里海镇政府等共同开展调解,并对村委会财务情况进行了全面排查,以该村即将到账的一笔生态移民拆迁款和土地流转费为突破口组织调解,最终实现优先给付村民劳务费。

  此次纠纷的成功化解是宁河区法院层层“化讼”的一个缩影。除驻村法官以法官基层联络点为依托,开展“第一级化讼”和法院分管院领导进行“第四级化讼”外,该院还对发生在村外的纠纷,由驻村法官对接司法所等部门共同化解,开展“第二级化讼”,确保“不出镇”;对被起诉到法院的纠纷,由立案导诉窗口过滤,分流给法院的诉前调解员,开展“第三级化讼”,切实发挥无讼村主动融入乡村治理格局的主战场作用,层层过滤纠纷。

  “无讼”文化浸润人心

  随着一个又一个诉讼隐患的化解,以和为贵的氛围慢慢在无讼村弥漫开来,“和谐有序”的思想渐入人心,“有纠纷先调解”的理念逐步成为习惯。

  法安天下,德润人心。无讼之境,如春风化雨;调和诉讼,似润物无声。在无讼村创建过程中,宁河区法院在制定了多个“硬”制度的同时,将“软”文化放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持续厚植“无讼”文化。

  “中国梦、兴家国,民安乐、需和谐,无诉讼、靠美德……”这首改编自《三字经》的原创《无讼童谣》,就是宁河区法院的一次积极尝试。“无讼也要从娃娃抓起,朗朗上口的童谣配上耳熟能详的旋律,能让孩子们在口口传唱中,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孩子们的思想和行为。”该院立案庭庭长李存喜说。

  此外,宁河区法院还围绕村民生产生活所需,定期开设法律培训课堂,利用村里的大喇叭开设“宁河区法院之声”广播,为每个村创建无讼村微信群,制作发放无讼劝导书,每年发放无讼春联,让法随处可见,唾手可得。

  “无讼”文化的培育还离不开“无讼”文化阵地的建设。宁河区法院联合无讼村打造“无讼广场”,依托村广场原有的景观、布局,巧妙融入法律知识和传统文化故事,并将《无讼童谣》循环播放,让群众在休闲健身的同时,沉浸在“无讼”文化之中。

  “周围到处都是关于法啊、德啊的话,看着心里就平乎,遇事儿也就没那么计较啦!”在无讼广场遛弯的张大爷乐呵呵地说。

  数据也证实了这个说法。以2020年为分界线,宁河区无讼村民事案件总数出现大幅下降,由前四年的685件降至近三年多来的25件。宁河区法院无讼村创建被确定为2021年全市法院司法改革示范亮点工作,其中4个无讼村被评为天津市乡村治理示范村。

  “我们将努力推动司法下沉和基层社会治理的联动结合,让力量在一线聚合、排查在一线见底、问题在一线解决,用更丰富的‘无讼’文化宣传、更便捷的纠纷前端化解、更专业的解纷指导,为无讼村提供订单式、一站式司法服务,最大限度将矛盾吸附在基层、化解在萌芽,为推动乡村振兴、建设更高水平法治宁河注入司法服务新动能。”谈及无讼村的发展,宁河区法院党组书记、院长何朝晖信心满满。


责任编辑:王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