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司法研究》一书是顾培东教授十年磨一剑的集大成之作,2023年1月荣获“商务印书馆十大好书”。本书从标识化概念的打磨、原创化命题的提炼和时代化思考的阐发三个方面,搭建了中国司法研究全新的话语矩阵,具有新时代司法研究的典范意义。
从观察到反思,打磨标识化概念。“法院整体本位”是打磨标识化概念的典型。“法院整体本位”与“法官个体本位”相对,是人民法院建构与运行的一种基本模式。在“法院整体本位”下,法院是司法工作质效的责任承担者,在法院内部,法官以一种有组织、有分工、有纪律和有透明度的方式共同参与司法事业。这种对司法模式的学理概括,与我国现行法律规定更加兼容,与我国司法实践的实际运作更加符合,更适于作为分析我国法院基本结构、法官权责、审判资源配置、司法监督机制和司法信息化建设等问题的逻辑起点。
从事理到法理,提炼原创化命题。作者基于多年躬身参与司法实践所形成的经验洞察,分析出了大量对我国司法运作底层逻辑的规律性认识。这些认识或许会与仅依据理论“公式”推导得出的命题具有相同的形式,但是内涵和意蕴却更加深邃。例如在本书第五章中,作者从人民法院的司法改革中,提炼出“让司法更像司法”和“让司法更能司法”两种取向,并点明两种取向之间的“结构—功能”关系。“让司法更像司法”的改革是维持司法基本特性和司法制度建构的基础举措,但是,“让司法更能司法”,实现司法能力的提升,为人民群众提供高质量的司法服务,才是司法改革的根本功能。
新时代我国一系列司法改革重大成就,如互联网法院的设立和运作,正体现了作者“让司法更能司法”的命题。杭州、北京和广州三家互联网法院设立以来,不仅高质、高效解决了不断涌现的网络纠纷,还积极探索网络空间治理的实体、程序规则,引导了网络经济健康发展,促进了网络空间的文明进步。这表现出我国法院的司法能力在大数据、人工智能和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加持下,正在向高水平发展。
从独白到对话,阐发时代化思考。本书更难能可贵的是,能够平视世界范围内流行的司法理论或思潮,促进平等的学理沟通和对话。“能动司法”即是一把沟通的钥匙。域外的司法能动主义,原本旨在推动种族、性别、劳工平权与社会进步。但在实践过程中,部分当权者片面追求社会政策的推行,无视法治基本的自我克制精神,违背了能动司法的初衷。
我国法院在能动司法的课题下,探索出一条既符合基本司法规则和规律,又体现出中国特色的能动司法新形态。作者在书中阐发的能动司法“理想型”,即把追求社会目标的实现作为司法的基本导向,以多元的社会规则、多重的社会价值作为司法的考量依据,把多元化纠纷解决方案作为常规性司法方式,把便民利民作为司法运行的重要考量因素,拓宽和丰富了能动司法的理论内涵,激活了能动司法经典议题的时代活力。
从本书的司法研究中,可以看到作者鲜明的务实倾向。作者从司法现实运作与经典理论的错配之处出发,目光在学理与实践之间不断往返流转,通过切身的观察和严谨的数理统计,对理论研究或修缮或巩固。
我国司法改革与发展的列车,正在全面依法治国的轨道上疾驰。司法的学术研究亦需要更多像《当代中国司法研究》一样优秀的作品,以务实的态度,将目光更多投向司法工作的实践过程,才不至于被日新月异的实务探索抛在身后。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