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平区法院出台“抓三端 筑三防”诉源治理工作机制,并在流村镇挂牌成立首个“诉源治理工作站”。王宇新 摄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2022年以来,北京市昌平区人民法院扎实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坚持把非诉解纷机制挺在前面,以实实在在的为民举措疏“堵点”、破“难点”、消“痛点”,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有力量、有是非、有温度的司法——
问需于民,拓宽民意沟通渠道
“群众的呼声,就是努力的方向。办实事不在乎事情的大小,只在乎是不是群众急需解决的问题。”在昌平区法院与十三陵镇政府召开的征求意见建议座谈会上,昌平区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周瑞生说道。
主动倾听于民,问需于民,从群众最期待的地方做起,从群众最不满意的地方改起,是昌平区法院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第一步。
为多途径、多渠道、多方式强化与群众的沟通联络,广听箴言,确保工作举措与群众需求、基层需求、社会需求紧密结合,昌平区法院大力推进“开门搞活动”,院党组前往南邵镇、天通苑南街道等镇街走访问需30余次,全院18个党支部与辖区30余个基层党组织深度共建,围绕司法需求、基层治理、普法宣传等方面深入交流,累计征集62条意见建议并一一作出回应,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
为更加广泛了解社会各界对法院工作的意见建议,该院还面向“两代表一委员”、案件当事人、媒体从业人员、居民群众等发放调查问卷150份,主动拓宽民意沟通渠道,确保不漏掉每一个“声音”,总体满意度达100%。
司法为民,一站式调解便民利民
“我们家的纠纷涉及分户,大家都没有争议,但聚齐不容易,想快点拿到调解书,应该怎么办呢?”
“像这类诉求,我们有‘一站式人民调解工作站’……”在昌平区法院导诉台,工作人员正在耐心地为康先生介绍案件办理流程。
这一幕是昌平区法院以“一站式”建设提升司法服务水平的一个缩影。2022年3月,昌平区法院主动创新,积极回应群众司法需求,推出“一站式人民调解工作站”,集中处理事实无争议的继承纠纷、分家析产纠纷、变更抚养关系纠纷、民间借贷纠纷四类案件,实现“无争议”案件快审快办。
康先生来到工作站后,调解员为其提供“填充式”诉讼文书模板和“菜单式”材料提示卡,方便康先生及家人准备相应证据材料。后续调解过程中,在审查相关材料并询问确认无误后,法院当天便出具了民事调解书。
“工作站采用随到随办形式处理案件,有效减轻了当事人诉累。”昌平区法院立案庭副庭长王辉介绍道,工作站自成立以来,案件办理周期从30余天缩短到3天。
此外,昌平区法院还在诉讼服务大厅设立e自助区,放置智能立案、诉服终端设备,对立案流程、诉状格式、常见问题进行告知。与此同时,该院通过人民法院调解平台、人民法院保全平台等智慧应用,推动立案、调解、交费等诉讼事务“家里办”“指尖办”“随时办”,使丰富便捷的纠纷解决渠道和一站式高品质诉讼服务成为昌平区法院的亮丽名片。
解难安民,探索诉源治理“新方”
“感谢法官,没想到您一个案子全给解决了。”当事人王某激动地说道。
王某在工作期间不慎摔伤,后昌平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认定为工伤,并经昌平区政府复议维持工伤认定结论。王某所在公司不服该结论,遂将人社局及昌平区政府诉至法院。同时,王某与公司就工伤保险待遇问题还分别提起了劳动争议民事诉讼。
为实现纠纷“一揽子解决、一次性化解”,昌平区法院行政庭与民一庭联合办案,组织王某与公司、人社局面对面沟通,并通知人社局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此外,行政机关负责人到该公司实地走访,对公司在法律适用、举证责任分配等方面的认识误区进行释明。最终,公司撤回行政诉讼,两起民事案件也以调解方式结案,王某获得工伤保险待遇等11万余元。
为深入贯彻“一个纠纷一个案件”工作要求,昌平区法院紧紧围绕审执工作主责主业,将诉内衍生案件纳入诉源治理范畴,树立“全院一件案”理念,推动立审执一体协调推进,形成诉内治理工作闭环,促进矛盾纠纷一次性化解,切实减少“案中案”“案生案”。
诉源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既包括诉讼内源头治理,也包括矛盾纠纷的源头预防、多元化解。对此,昌平区法院依托6个人民法庭,以街道、乡镇为单位,创设“一镇(街)一法官工作站”“一村一法官联系点”工作模式,成立了27个法官工作站、10个村级法官联系点以及多个驻校法官工作室,“包村法官”“社区法官”“驻校法官”深入矛盾源头、纠纷一线,说群众“听得懂”的话,讲群众“悟得清”的理,做到法润乡土、情牵社区、德浸童心。
法治惠民,走好普法群众路线
“农村村民出卖、出租、赠与住宅后,再申请宅基地的,不予批准。”在流村镇某村委会内,昌平区法院法官结合生动案例,向该镇28个村的村两委干部和村民代表宣传宅基地纠纷相关法律知识。
为积极回应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法治需求,助力塑造人心和善、和睦安宁的乡村精神风貌,昌平区法院法官不定期进村开展法治宣传活动,方便群众在遇到法律问题时“按需抓药”,让司法服务“一键直达”。路边树荫下、田间地头、村口广场,法官普法身影随处可见,切实做到了法官有影、法治有声。
“法官以村民听得懂、记得住的方式讲解法律知识,村民们的法治意识越来越强。”流村镇党委书记龚家银说道。
良好的法治环境与全民法治意识息息相关。昌平区法院充分发挥普法宣传长效性、预防性、根治性优势,全力打造线上线下多维普法体系。线下,以“法治流动巴士”为载体,以群众需求为导向,驶入广场、街乡、军营等开展定制式、浸润式精准普法。先后组建“爱家普法团队”“以案释法讲师团”“新时代普法讲师团”等5个普法团队,开展京法巡回讲堂百余次,发放材料千余册,为群众营造“随时关注、随手学法”浓厚氛围。线上,不断做强“互联网+”普法阵地,创新“指尖普法”,构建“两微六端”自媒体矩阵,综合运用动漫、短视频、弹幕等手段创造表达新范式,微电影、微动漫作品多次在全国比赛中获奖。
据了解,昌平区法院将继续坚持人民至上,树牢司法为民理念,创新服务群众举措,让老百姓的司法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