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特别的“见面会”,让所有人都记住了她们!
2023-04-25 16:36:02 | 来源:中国法院网 | 作者:彭梓晴 杨泓艺
 

  4月24日,一场特别的“见面会”在浦东图书馆举行,全国基层法院首家知识产权审判庭——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以下简称“浦东法院”)知识产权审判庭的优秀女法官们,在第23个世界知识产权日即将来临之际,走进浦东图书馆的二号报告厅,首次面对公众畅聊“女性与知识产权——IP女法官们的酸甜苦辣”这一主题。这次活动由浦东法院和浦东图书馆联合主办,它不仅是浦东法院建院30周年的系列纪念活动之一,同时也是浦东图书馆“人生系列”讲座节目首次开创“法律与人生”的尝试。

  下午两点,分享会正式开始。浦东法院副院长包晔弘、浦东新区妇联副主席周兰萍出席活动并讲话。浦东法院知识产权审判庭女法官陆光怡、王潇、袁田、倪红霞,以及特邀嘉宾陈惠珍先后走上讲台,向台下观众聊起了职业生涯中的故事。

  从没想过自己会当知产法官

  浦东法院知识产权审判庭的陆光怡是第一个上场分享的讲述者。

  “我从来没有想过自己有朝一日会成为一名知产法官。”陆光怡笑言。A型血、狮子座的她一直“不善言辞”,读完了刑法专业研究生后,她进入松江法院刑庭工作,2012年又调到浦东法院刑庭工作,期间审理了不少疑难、复杂案件,有涉案金额高达5.8亿元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也有涉及外国法人独资企业、伊朗籍被告人犯罪的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成立后的首例涉外刑事案件。

  三年后,时任刑庭庭长、全国模范法官马超杰把陆光怡叫到办公室,询问她是否愿意调到知识产权庭工作。陆光怡心里有一万个不愿意,但不太会拒绝人的她最后还是吐出了一句“好的,我愿意”。

  就这样,陆光怡走进了知识产权庭“三合一”审判团队工作,为了迎接挑战,她在业余时间不断给自己“充电”,学习知识产权法、行政法等知识,每周选择不同的案由旁听庭审,学习民事案件开庭的基本流程,同时通过具体承办各类知产案件积累经验、提升专业能力。

  回忆这段经历,陆光怡感慨:“体力上是辛苦的,但说实话,精神上是富足的,内心是充实的。”如今的她已荣立上海法院系统个人三等功、嘉奖多次,主审的案件获评上海法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十大案例、上海法院100个精品案例、示范庭审、优秀裁判文书等。

  一颗“知产种子”的故事

  王潇与陆光怡正好相反,她在法学院本科一年级时就播下了知识产权的“种子”:“我到现在印象还特别深,代课老师是一位刚从国外留学回来的年轻老师,他说,同学们,有谁能告诉我,知识产权的英文怎么说?大家一脸懵,然后他说,大家一定要记住啊,知识产权的英文是intellectual property,简称IP,一定要记住。”

  王潇坦言,在选择了攻读刑法学研究生后,她以为自己这辈子和知识产权法“擦肩而过”了,没想到在法院里兜兜转转一番后,她被调到知识产权庭工作。

  王潇先在速裁团队工作了一段时间,协助法官办理了近100件案件,调解率达到90%。此后,她来到“三合一”团队,并得到了团队负责人倪红霞的悉心指导。

  在审理首例涉“龙井茶”地理标志知识产权行政案期间,王潇特别难忘倪红霞的默默付出。

  “当书记员读到‘全体起立,请审判长、审判员入庭’的时候,我听到了法庭里刷的一声,所有人起立,所有的目光、闪光灯的焦点,都聚焦在法庭门口,此刻,院长、庭长和我组成的合议庭陆续开始进入法庭,而就在此刻,一直站在我身边的倪老师,迅速左转了90度,背对着我,一个人向着走廊尽头的旁听席入口走去。”王潇动情地说,“我想,我会继续努力,在这个闪闪发光的集体里,成为一个闪闪发光的自己。”

  经历了“蘑菇期”的蝶变

  袁田在成为法官的道路上可谓尝尽了苦头。

  在即将踏入法官门槛时,上海开始了司法体制改革,她只能苦苦等待,好不容易等到了遴选政策出台,她在遴选委员会前的面试却“糟糕透顶”。

  “评委抛出了一道案例题,我给出了回答,但主考官们并不满意,反复追问我,最后,我哑口无言了,一个人坐在考生席上,如坐针毡。”

  所幸的是,袁田还是过关了,如愿成为一名法官。但她很快发现,“成为法官后的路,也许比成为法官这条路,更加艰辛。仅有专业,也是远远不够的。”

  在审理一起有关益生菌的案件中,代理人一下子送来了35箱证据,“等代理人走来,我翻开卷宗一看,心中拔凉拔凉的,所有的中文都认识,但全部都看不懂。”不服输的袁田查阅了很多资料,最终,她所在的合议庭给予原告商业标识的权益保护,并总结了通用名称抗辩的审理心得,这起案件海获得了全国法院案例评析优秀奖。

  袁田很感谢她的两位恩师,浦东法院的老庭长陈惠珍和“倪红霞法官工作室”的负责人倪红霞。“十年后,我也懂得了为什么陈老师、倪老师这么严格要求一名知产法官。因为我们手中的法槌,不仅是文字的判决结果,更是新技术的回应,是新产业的划分,是创新发展的保障。”

  “倪红霞法官工作室”里的“倪老师”

  倪红霞在法院工作了32年,从事知识产权审判工作21年。如今的她已经是浦东法院知识产权审判庭副庭长,上海法院业务审判骨干,荣立上海法院系统个人二等功、三等功及嘉奖多次,她主审的数十起案件先后入选全国及上海市各类十大、五十大典型案例。

  然而,当初走上知识产权审判这条路时,倪红霞的心里更多的是忐忑:“‘三合一’审判机制是浦东法院1995年在全国首创,被称为“浦东模式”,它就像医院里的全科大夫,刑事、民事、行政案件都要审。”

  倪红霞碰到了严师陈惠珍,她坦言,当年在汇报案件情况时,如果说“我不知道”“我没问”或者手忙脚乱地翻卷宗,马上会受到陈惠珍的严厉批评,而正是这种严格,让她养成了庭前充分阅卷、庭审中多问多想的习惯,让她在处理案件时考虑得更周到更全面。

  2019年5月,倪红霞法官工作室在中国(浦东)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挂牌成立,工作室成立三年多来,倪红霞带领团队通过巡回审判、法制宣讲、指导调解、产业调研等多种形式,为企业提供了优质、高效、便捷的知识产权司法服务。

  虽然自己成了大家口中的“倪老师”,但倪红霞一点也不敢懈怠。每天,她都充分利用上下班地铁、中午休息等碎片化时间进行学习,上网查资料找案例,向庭里的年轻人、周围的熟人、朋友、亲属请教。

  现场展示了一张集体照,倪红霞说:“他们年轻的一代也常常让我惊喜和感动,甚至自愧不如。他们中有办案快枪手、调研能手、拼命三郎、外语达人,他们都是法院的财富。”

  被评为“全国审判业务专家”的第一位上海女法官

  最后一位上台分享的是陈惠珍,作为一名曾历任上海浦东新区法院知识产权庭庭长、审委会专职委员、上海知识产权法院审判二庭庭长、上海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上海知识产权法院)审委会专职委员等职的IP人,陈惠珍的专业在业界有口皆碑。她曾被聘为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研究中心研究员,荣立上海法院系统个人二等功,获评“上海法院审判业务专家”、“全国法院审判业务专家”、“上海市三八红旗手”称号。

  “时间过得真快,记得2001年第一个世界知识产权日活动,我们与区工商局协同组织的法律咨询,地点在第一八佰伴广场。当时,知识产权还鲜为人知,前来咨询的大多是家长里短的婚姻和邻里纠纷问题。二十多年后的今天,我们欣喜地看到:尊重知识、崇尚创新、公平竞争等知识产权文化理念逐渐建立、知识产权法律制度不断完善、知识产权的人才队伍也正在不断壮大。”陈惠珍感慨万千。

  陈惠珍很感谢浦东法院第一任庭长徐亚丽为知产庭的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这一时期开创的知产审判‘三合一’模式,加上此后知产法官们长期的积极实践和总结提炼,终于,在进行这项司法实践二十年之际的2016年,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在全国知产审判庭全面推广‘三合一’审判的决定。”

  时而欢声笑语,时而动人心扉,5位女法官讲完了自己的人生故事后,浦东法院知识产权庭新入职干警陈安悦向前辈陈惠珍献上了鲜花,台下一阵热烈的掌声。

  来自华东政法大学知识产权学院的学生马丽丽表示:“这是我第一次聆听法官分享她们的成长故事,特别是同为女性知产人的事迹,令我感悟颇多。五位法官娓娓道来,其内核是专业、坚韧、温暖与永不言败的品质,她们无私奉献、不断学习并且发扬传帮带的美德,给陷于择业就业焦虑的后辈心中点燃一团火。作为一名知识产权学子,作为一名女性,在前辈的鼓舞下,我更加坚定了在知产道路上锐意进取的决心。”

  张冬梅老师来自于上海杉达学院知识产权法商研究中心,她听后感触地说:“浦东法院组织的法院学院听知识产权女法官幕后故事活动让我们师生都获益匪浅,女法官们用自己切身经办的案例分享,让知识产权的宣传推进工作‘活’了起来。一方面同学们走出课堂,从实践真实案例中巩固了理论知识的应用,另一方面,这次法院与高校联动,提高了听众的知识产权意识,认识到在知识经济时代,运用知识产权这种重要资源实现发展目标的重要性。”

  活动的最后,浦东法院特约监督员章煦春、浦东新区妇联副主席周兰萍、浦东法院副院长包晔弘先后作了讲话。

  章煦春感慨,聆听了五位非常优秀的女法官讲述她们的职业生涯故事,感受到了她们不平凡的心路历程,敬佩她们在职业道路上面对挑战的努力与坚持。她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自信与力量、才华与智慧,让司法更有温度。

  周兰萍表示,女法官们的敬业精神值得敬佩,她们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学术和技术背景,也需要具备广阔的国际视野以及强大的分析力和判断力,从而做出客观公正的裁判。浦东新区妇联将一如既往地大力支持浦东法院各项工作,做好关心关爱女法官的实事项目,共同为营造激励创新、保护创新的知识产权法治环境作出更大贡献。

  包晔弘则希望,通过今天的这场分享会,能够让社会公众更多地了解知识产权在鼓励创新中发挥的作用,了解知识产权女法官们在默默耕耘中所作的无私奉献。她指出,女法官们今后要继续在专业上精进,在创新创造中不断助推改革巨轮前行,牢记“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成为新时代知识产权审判的接力者。


责任编辑:罗一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