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提出服务国家发展,突出优势特色,强化协同联动,到2025年优化调整高校20%左右学科专业布点。
二十大报告创新性地提出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推进高等教育创新”。这都意味着之前一些高校忽略办学特色,专业设置的“大而全”所导致的“撒胡椒面”,甚至热衷于设置投入少、容易开办的专业等问题,已经不符合新时代人才供给的顶层设计、人才成长的规律性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优化调整高校学科专业势在必行。
优化调整高校学科专业要先做“减法”。高校要深入理解就业优先战略,高质量发展不仅仅是“能就业”,更是“好就业”“就好业”。对那些眼前看起来“热门”,但无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专业,以及不具备师资力量和办学条件的专业,要大胆进行撤销、调整。
优化调整高校学科专业要做好“加法”。《方案》提出,以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为引领,做强优势学科专业,形成人才培养高地;做优特色学科专业,实现分类发展、特色发展。这个“新”,要用心理解。它既是基础学科的“深”,又是前沿学科的“新”,更是交叉学科的“融”。比如,《方案》多次提到“交叉融合”,这就值得深思。在新经济、新业态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大学生对一个专业学得再好,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也可能捉襟见肘。而对制造业来说,不可能为生产现场安排一个专业不同的工程师团队,而是需要能解决多个问题的“现场工程师”这样的复合型技能人才。因此,在做“加法”时,要从对“新”的科学理解来计算。
优化调整高校学科专业要做好“乘法”。国家对高校人才的需求在哪里,既需要高校领导、教师带队“串门”、组团进企业调查研究,更需要政府相关部门为高校设置专业提供政策依据,并做好宏观调控。只有高校与政府两者相乘,才能既避免出现新的一哄而上,也避免“货不对板”。
优化调整高校学科专业要做好“除法”。调整学科专业自然离不开师资队伍的调整。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要加大师资人才分子的数量,不断完善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支撑,减负赋能,支持青年科技人才挑大梁,建立以能力为导向的人才选拔机制,加强不同层级高校的人才交流,通过配齐配强教师队伍,确保培养高质量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