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是世界著名古都,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一张金名片,传承保护好这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首都的职责。历史文化最好的保护是传承,是让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能够从厚重的岁月积淀中汲取文化自信的养分。只有通过保护对象的活化利用,鼓励创新性转化,传统文化的展示与传承才可持续,也只有坚持以保护促民生,把保护历史遗迹、保存历史文脉与改善人居环境结合起来,实现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成果惠及更多人民群众,才能为名城保护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这个春天里,随着北京城市副中心大运河游船正式开航,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第一次可以从水上追溯默默流淌的运河文化,体味深藏其中的历史文脉。一河阅千载,一河览古今,这是北京让历史文化名城焕发更加蓬勃生命活力的一个缩影。坚持首善标准,持续完善名城保护体制机制,推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四个中心”建设相得益彰,推动全社会积极参与名城保护,强化“首都风范、古都风韵、时代风貌”的城市特色,北京走在一条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新路上。
与世界上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一样,拥有3000多年建城史、870年建都史的北京,也曾面临历史文化和现实生活、保护和利用的矛盾。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北京老城很多平房院落被拆除,新的高楼不断建设,保护与发展的矛盾尖锐,“建设性”破坏不容忽视,而公众对北京历史文化名城进行系统性保护的呼声日益强烈。从完成历史上第一个《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到初步形成老城整体格局和风貌保护的思路;从重点保护各类文物资源,到保护、传承、发展一体谋划,北京不断探索在历史城市中开展城市更新的新途径。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北京历史文化保护作出重要指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北京是世界著名古都,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一张金名片,传承保护好这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首都的职责。北京以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为指针,在城市规划建设层面更加突出文脉传承,让历史文化和自然生态永续利用、同现代化建设交相辉映。伴随新一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出台,北京开始构建起全覆盖、更完善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
从坚决落实“老城不能再拆了”的要求,科学划定历史文化街区,到推动燕都、金中都、上宅文化遗址保护;从启动中轴线保护申遗,到梳理胡同、四合院、名人故居,让人们记得住乡愁;从鼓励央属文物建筑对公众开放,不求所有,但求民用,到统筹三山五园、大运河文化带、长城文化带、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建设,保护工业遗存、红色记忆等文化资源……北京在发展中保护的理念不断落地生根,历史文化的金名片被擦得越来越亮。
历史文化最好的保护是传承,是让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能够从厚重的岁月积淀中汲取文化自信的养分。只有通过保护对象的活化利用,鼓励创新性转化,传统文化的展示与传承才可持续,也只有坚持以保护促民生,把保护历史遗迹、保存历史文脉与改善人居环境结合起来,实现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成果惠及更多人民群众,才能为名城保护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老城街区保护更新是千年古都面临的一大挑战。实现符合新时代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的保护更新,在减量背景下实现保护更新,是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关键环节。通过守住传统风貌基底,推动老城平房院落申请式改善,既留住了老街坊,又吸引了新居民;推进平房住宅成套化改造,引导功能有机更替、居民和谐共处,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逐渐融为一体;环境要素精细化设计与管理,展示首都风范、古都风韵、时代风貌多元共生的街巷景观,街巷胡同成为有绿荫处、有鸟鸣声、有老北京味的清静、舒适公共空间。
在保护中发展的理念已经成为和谐宜居之都的鲜明底色。从解决人民群众最急迫、最直接、最关心的民生改善问题出发,坚持历史文化保护为人民,使保护工作能够让老百姓切切实实地感受到为民谋发展的时代使命,古都的魅力更加彰显。
激发动力、增强活力、释放潜力,创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发展的首都标杆,逐步形成名城保护协同城乡高质量发展、助力城市现代化治理的工作范式,北京将不断提升历史文化名城的“含金量”,实现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走向新时代世界级历史文化名城的宏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