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假治骗 守真护信
——人民法院推动诚信社会建设工作综述
2023-03-05 14:05:48 | 来源:人民法院报 | 作者:董星雨
 

  2022年11月23日,浙江法院在全省上线“虚假诉讼协同智治”应用。该应用于2022年7月在绍兴市两级法院上线试点运行,显著提升法院防范和识别虚假诉讼的能力,实现对虚假诉讼全流程自动识别、自动预警。本报记者余建华本报通讯员周琪安摄

  “诚信是结交天下的根本”,习近平总书记的论断道出了中华文化的精髓与人类社会进步发展的要义。

  诚信建设既是继承弘扬源远流长的历史传统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要求。人民法院以此为遵循,不断探索。

  全国各级法院严惩造假事件,压缩行骗空间,拒绝失信行为,以一桩桩案件的公正审判,一次次执行的扎实推进,大力弘扬言而有信、有约必践的契约精神,为诚信中国建设筑牢法治基石。

  严惩弄虚作假 护航货真价实

  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

  便捷的网络信息技术如今被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充当了冲击诚信底线、法律底线的工具。在网络平台出售假冒伪劣商品、贩卖违禁品,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虚假流量漫灌网络平台,劣质内容以次充好,混淆大众视听;造假行为严重破坏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侵蚀了网络空间的社会信任。

  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越是蓬勃发展越需要防范诚信危机。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人民法院认定某公司开发可刷流量的群控软件构成不正当竞争、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适用惩罚性赔偿判赔制售假品牌内衣网店……人民法院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义不容辞为网络诚信建设提供有力的司法服务和保障,成为网络诚信建设的重要参与者、推动者。

  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亦是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之一,正当行使诉讼权利是诚信原则的内在要求。然而,部分案件当事人为了谋取不正当利益,滥用诉讼权利,既给他人造成诉累,也造成了司法资源的浪费,应为此付出代价。

  2021年3月18日,北京金融法院挂牌成立的当天,在线受理了诉讼标的额逾5亿元的“开门第一案”——“蓝石资产与兴业银行等”全国首例银行间债券市场虚假陈述责任纠纷案,受到社会广泛关注。

  2022年12月30日该案一审判决,法院依法确认,大连机床集团公司在发行债券过程中存在虚假陈述行为,进一步确认案涉银行及相关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服务机构亦存在虚假陈述行为,被判在其责任范围内与发行人承担连带责任。

  因涉及广大参与者利益,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县擂鼓镇五星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余绍容对这起案件印象深刻。她认为,该案的公正审理促进了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全体参与者共同维护市场健康稳定和良好生态,在业内形成示范作用,意义重大。

  2022年1月,最高人民法院与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证券市场虚假陈述侵权民事赔偿案件的若干规定》,细化了证券虚假陈述民事赔偿责任的构成要件等问题,展现了对资本市场财务造假的“零容忍”态度,剑指造假的顽瘴痼疾,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

  从网络到生活,从虚拟到现实,无论是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还是滥用诉讼权利浪费司法资源,都难逃法律的制裁,人民法院以实际行动为货真价实保驾护航。

  压缩行骗空间 提升社会信任

  如果说造假损害的是消费者的利益,虚假诉讼损害的是司法权威,那行骗便是让受害者寒心、让整个社会灰心的一记重拳。

  近年来,庞大的老年人群体成为诈骗分子的围猎目标,涉老诈骗频发,种种新老骗局不断翻新升级,侵害着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也极大破坏了社会诚信。与此同时,面对电信网络诈骗的无孔不入,即便是年轻人也防不胜防。

  守护真善美,打击假恶丑。

  2022年4月全国打击整治养老诈骗专项行动开展以来,人民法院建立健全预防治理和保障老年人权益的长效机制,依法严惩养老诈骗犯罪。

  2022年8月,最高人民法院发布6件养老诈骗犯罪典型案例,揭露养老诈骗套路手段及其危害,帮助老年人提高法治意识和识骗防骗能力,最大限度挤压行骗空间。

  “诈骗是破坏人与人之间信任的违法行为,行骗老年人更是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和谐基调的毒瘤。专项行动开展以来,我深刻感受到人民法院在打击养老诈骗、守护群众养老钱方面作出的努力,还老年人一个平安祥和的晚年,还社会真诚以待的空间。”全国人大代表、重庆陶然居集团董事长严琦如是说。

  人民法院对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始终坚持全链条纵深打击,坚决斩断其帮助链条,铲除周边“黑灰产业”。在审判过程中依法彻查、全力追缴赃款赃物,加大对犯罪分子适用财产刑的力度,积极动员被告人退赃退赔,将追缴的涉诈资金及时返还给被骗群众,最大限度为被骗群众挽回经济损失。

  2022年9月,最高人民法院发布10起依法惩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及其关联犯罪典型案例,以案为鉴,坚持从严惩处的首要原则打击诈骗,努力营造全民反诈、全社会反诈的浓厚氛围。

  江西三级法院1037名干警进社区、进广场、进公园,播放精心制作的防范养老诈骗小视频,深入浅出地进行现场讲解和法律咨询,博得现场群众的热烈掌声。

  广东法院系统以司法建议为切入点,深挖行业领域监管漏洞,共向相关职能部门发出165份司法建议书,占案件数比为90.2%,推动专项行动在长效常治上见成效……

  “法院紧盯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突出打击涉众型犯罪,用法律手段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萍乡萍钢钢铁有限公司冶炼工程师温菲欣慰地感慨道。

  拒绝失信行为 引领守信新风

  季布一诺,君子一言。

  新时代十年,人民法院变革执行模式,建成网络执行查控、司法拍卖、司法评估系统,有力破解查人找物、财产变现等难题,执行模式发生根本性变革和重塑。

  最高人民法院数据显示,十年来,全国法院累计查控案件1.3亿件、冻结资金2.5万亿元,网络拍卖成交136.9万件、成交额超过2.2万亿元、为当事人节约佣金680.5亿元,有效清除暗箱操作和权力寻租可能性,1099万人迫于信用惩戒压力主动履行义务。集中开展涉民生、涉中小企业、涉党政机关等专项执行行动,执行到位涉民生案款745.3亿元,一批群众关心的突出问题得到解决。

  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开封市中医院理事长庞国明曾全程见证监督了开封市中级人民法院的一次集中执行行动。他认为,重拳打击逃避执行行为,是有力捍卫司法权威,以实际行动回应群众司法新要求的体现。

  刷抖音“抖”出失信被执行人、定制专属彩铃、转发“失信曝光台”微信、限制乘坐飞机和高铁……“一处失信、处处受限”,失信联合惩戒制度已成为我国诚信建设的一大亮点。人民法院近年来通过依法采取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限制高消费、司法拘留乃至追究拒执犯罪刑事责任等多种方式,不断加大失信曝光和惩戒力度。

  与此同时,人民法院亦采取一系列措施,畅通信用惩戒救济渠道,探索建立守信激励和失信被执行人信用修复制度,推进失信信用惩戒向精准化、精细化发展。

  浙江丽水的“诚信奶奶”陈金英,81岁再创业,卖房、卖厂、摆摊卖羽绒服,用10年时间还清债务2077万元。丽水市中级人民法院在专项执行行动时,邀请陈金英讲述自己践诺守信的故事,引导和教育被执行人主动履行债务。

  湖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制定下发《关于建立失信被执行人信用承诺和信用修复机制的实施办法(试行)》,推进湖南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营造诚实守信的营商环境,促使被执行人自觉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

  深圳法院探索个人破产制度,江苏、浙江法院探索个人债务集中清理,区分失信与经营风险的差别,为诚信的创业失败者提供重新创业的机会……

  全国人大代表、定瓷非遗技艺传承人庞永辉肯定了运用法治手段治理诚信缺失问题的做法,“褒奖诚信与惩戒失信是营造良好社会氛围,构建诚信社会的均衡力量、双重法宝,握牢二者才能发挥更大作用”。

  诚信的传统美德在新时代依然绽放着璀璨之光。人民法院依法履职尽责,以有力量、有是非、有温度的公正司法,助力营造法治化的、诚实信用的社会风气,不断推进诚信中国行稳致远。


责任编辑:魏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