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创造性地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概念。中国式现代化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一些共同特征,更有基于本土国情的中国特色。二十大报告从五个维度全面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概念: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概念提出后,很快成为国内外舆论热议的新词。只要仔细品味“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和外延,不难发现,与“中国式现代化”息息相关的人口规模、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人和自然的关系以及和平发展,无不与国富民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国富民强,离不开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全体国民的劳动创造。这表明,中国式现代化需要一大批掌握现代科学知识的人才,共同肩负起实现这一现代化的历史重任。
如何才能完成这一历史重任?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为此,需要“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事业中来”。
社会发展史告诉我们,国富民强的理想社会状态并非先天的存在物,而是一代又一代人合力创造的结果。回顾我国的改革开放历程,是由党领导的一部中国现代化的创业史。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以提高生产力为手段,以实现全国人民群众的共同富裕为目标,完成了实现全民小康的预期目标。全民小康是国富民强的重要一步,这个阶段的共同富裕依赖的是物质资料丰富带来的富裕。接下来这个阶段的国富民强,是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的国富民强,应该是全国人民“共同智富”的结果。
这里说的“共同智富”,是在党的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充分发挥自己聪明才智、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后达到的社会状态。“共同智富”体现的是知识经济所形成的社会富裕状态,是以知识经济为主导的、智慧创造为主导的共同富裕模式。
“共同智富”是知识经济的结果,是“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具体体现。知识经济意味着掌握知识的人将静态的、通用的人类经验变成创造新世界的原材料,由知识主导财富的创造,知识经济才名副其实。早在1990年代,当托夫勒在《力量转移》一书中颇有预见性地阐述知识经济对于未来人类社会的作用时,能感受到知识力量崛起的人尚属于少数。知识创造意味着知识的智慧性应用,这是对培根“知识就是力量”论断的经济学阐释。知识何以聚集着力量?关键在于知识的创造性运用可以产生出更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中国式现代化需要科学技术奠基,这样的奠基性工作在于全社会的知识创造,使知识成为中国社会经济最大的增长点,成为人民群众共同富裕的基本方式。关于知识、创造与经济的关系,可以从中国的专利发明的快速增长中得到验证。近年来,中国的专利数量居于全球首位,截至2022年6月底,中国国内有效发明专利数量390万件,排前三位的技术领域分别是计算机技术、测量和数字通信,增速前三位为信息技术管理方法、计算机技术和医学技术,专利发明有力支撑了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可以说,智慧创造的多少从一个侧面衡量着一个社会知识经济的含量,高智慧含量的知识经济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实现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形成人才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事业中来。“共同智富”需要将知识当作社会生产的资料,通过创造增加社会的知识和社会财富的总量。创造是高级的劳动,这种劳动以成果为标志,是具有创造性的人运用自己的知识和聪明才智,以精神劳动的方式完成的高级劳动过程。为此需要一流的人才做标准,并且这样的人才总量在达到规模效应时,“共同智富”才可以从愿景变成现实。
中国式现代化不是简单的物质财富的现代化,而是内涵式的新型现代化。实现这样的现代化,需要每个人成为终身的学习者,让知识成为全社会崇敬的对象,自觉与知识为伍,以科技创新实现未来中国社会的“共同智富”。
二十大报告将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放在经济部分进行论述,充分体现了科学技术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当每个中国人不仅意识到知识的重要,还能将知识的能量释放出来之时,“共同智富”将不断拓宽、巩固中国式现代化之路。
刘海明(重庆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