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青少年模式”成网络平台“标配”,但仍有漏洞亟待堵住。一些平台设置的限制性措施不够“硬核”,一些人因此钻制度空子恶意申请退款。与此同时,面对越来越多的“未成年人退款申请”,很多中小型主播因此欠下平台的“债”,需要很长一段时间依靠直播“还债”。(9月29日《工人日报》)
近年来,未成年人花费巨款打赏主播、充值网络游戏的事件时常发生,衍生出一系列社会问题,引起民众和舆论的强烈质疑。为规范平台经营,防范未成年人无序上网,监管部门出台相关规定,明确要求平台需上线“青少年模式”。目前,各大平台均已按照要求,实施了“青少年模式”,增设“未成年人身份识别”“账号实名认证”等可防止未成年人沉迷、打赏等行为的“防火墙”。
从总体实施效果来看,“青少年模式”发挥了巨大作用,未成年人沉迷游戏、大额打赏的情况大幅度减少,社会满意度升高。但是,仍然有部分平台以利益为重,未能严格把关,甚至于故意留下漏洞,有意放松身份审核管理,诸如设置页面过于隐蔽、绕开模式太容易、实名认证流于形式等,导致未成年人可以轻易登录平台。而且,一些平台还存在鼓励大额打赏,诱导未成年人消费的情况,也使得“青少年模式”沦为一纸空文。
由于一些平台的“青少年模式”存漏洞,未能精准识别未成年人身份,不仅有未成年人用成年人账号登录,也有成年人钻系统漏洞,冒充未成年人退款,致使家长维权、主播“填坑”的事件不时上演。未成年人的行为模式和操作习惯,与成年人有很大区别,对于平台来讲,并不存在识别障碍,关键是要下定决心,割除这部分利益。
可见,“青少年模式”需要完善,一方面要加强监管力度,对平台违规行为予以重罚,令其不敢有侥幸心理。因此,需要从监管发力,让平台认识到违规的代价,按照监管部门发布的规定,如果平台有严重违规行为,比如涉案金额巨大、屡教不改者,可以施以巨额罚款、封禁平台、吊销证照等重罚,让平台得不偿失。
另一方面平台应摆正心态,认真履行保护未成年人的社会责任,尽快采取措施补漏洞,完善技术和流程,精准识别用户身份,防范浑水摸鱼。应严格执行账号身份绑定、人脸识别、实名认证等规定,让未成年人没有可乘之机。对于可疑人员,可采取多次验证、随机验证等方式,灵活甄别用户身份,以彻底封堵身份识别疏漏。同时,要完善未成年人退款流程,对于平台自身因素造成的问题,不得拖延、推诿,依规按时退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