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事小窗口 为民大情怀
——西安法院家事审判工作纪实
2022-07-31 09:21:00 | 来源:人民法院报 | 作者:贺雪丽 田坤 许颖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

  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细胞,家庭安宁,社会和国家才能安宁。家事案件审理是人民法院延伸服务触角、贴近群众生活的有效途径。近年来,陕西省西安市两级法院持续把家事审判放在为群众办实事和社会治理大局中统筹推进,将修复性司法理念贯穿在审判全过程,守护万家灯火,维护社会和谐。

  处理好家庭小事

  解决当事人心头大事

  “离婚,今天必须离!”

  “离就离,把彩礼还回来再说……”

  日前,在西安市长安区人民法院沣峪人民法庭,面对新婚不久的小两口剑拔弩张的态势,家事审判法官李亚茹春风化雨,通过讲解审理过的家事案例、面对面调解、背对背调解等手段,在法言法语间开具暖心良方,最终,使得二人的问题和平解决。

  这个案件,只是西安两级法院2021年度审结的38万件家事案件中平凡的1件,但落到个案当事人身上,却是横在他们心头的大事,甚至关乎今后的人生走向。因此,西安两级法院以家事审判小窗口入手,着力构建为民服务大格局。

  碑林区人民法院与区民政局在婚姻登记处设立了婚姻家庭纠纷在线调解工作室,群众可在婚姻登记处现场申请视频连线法院调解员,在婚姻关系变更的同时实现矛盾在线调解,并接受免费法律指导,让群众在一个地方办好多件大事。

  雁塔区人民法院创建家事纠纷“共享法庭”暨“无诉社区”示范点,把法庭设在迅捷可感的数字空间中,将司法服务送到群众手指尖,有效衔接基层网格化治理体系,实现为群众办实事和社会治理工作双推进。

  西安两级法院还注重妇女儿童保护工作,反对家庭暴力。雁塔区法院将当庭训诫、村组协调和跟踪问效与下发人身保护令相结合,向当事人送达裁定的同时,将裁定书抄送当地派出所、村委会协助督促履行。同时,建立与公安、民政、妇联等部门常态化协作机制,确保形成执行合力。

  抚慰精神创伤

  促家庭温馨和睦

  家事案件隐藏着错综复杂的家庭关系和难以愈合的精神创伤,很难简单作出判决,需要抽丝剥茧地梳理,深入耐心地抚慰。

  在一起老年人权益纠纷案件中,对于拒不应诉的失独老人,新城区人民法院承办法官胡九红给予了更多的关注。

  原来,李某与丈夫曹某新婚仅两个月,曹某就突发疾病去世。李某与婆婆贾某因遗产继承产生纠纷,各不相让,媳妇将婆婆诉至新城区法院。

  法院受理案件后,失独老人贾某拒不应诉,胡九红决定引入专业心理咨询师参与庭前准备。通过多次家访,老人的悲痛心情得以抚慰,缓解了其不愿应诉的抗拒心理。同时法官还联系儿媳李某的家人朋友对其进行劝说,缓和其对立情绪。最终,二人就遗产分配方案达成一致。案件宣判后,双方均表示服判息诉,并自觉履行判决。

  在未央区人民法院的“家事诊疗会”现场,法官、当事人、调解员、心理咨询师常常围坐在一起,展开“你提问我解答”“相互聆听共同改正”的多元互动,排解家庭矛盾。

  新城区法院与陕西家源汇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联合建立社会工作服务站,指派专业社工、心理咨询师为当事人提供咨询,并提请区人大任命了6名专业心理咨询师为专业陪审员,整合专业的社会力量为家事纠纷解决献计献策。

  西安两级法院在家事案件审理中,以耐心和专业仔细梳理剪不断、理还乱的家庭关系,打造多赢局面,全力维护每一位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近三年来,全市法院共有2096件遗产继承、分家析产的复杂案件,在各方友好解决的前提下调解撤诉,调撤率达到49%。

  巧打亲情牌

  让审判更有温度

  2021年11月,在一个农家小院里,一场特殊的庭审正在进行。原、被告是一对年均过七旬的老夫妻,有退休金的一方不愿给无收入一方生活费,因此被诉至法院。承办法官白亚情考虑到双方都是古稀老人且患病在身,决定到当事人家中开庭。

  老夫妻俩对面而坐,但因身处熟悉的环境,便放下顾虑说出了真实想法。白亚情掌握案情后,意识到所谓激烈的矛盾只是源于日常琐事和缺乏沟通,于是引导双方换位思考,以沟通唤起亲情,用亲情消融纷争,经过耐心疏导,双方最终同意相互扶助,让彼此老有所依,共同经营好安详、幸福的晚年生活。

  家事案件当事人之间表面上矛盾尖锐,但绝大多数存在亲情基础,因此,家事审判不仅仅是法律的裁量,更应是有温度的审判。基于此,西安两级法院坚持调解优先原则,实现定分止争。

  周至县人民法院打造“1+2+3”家事解纷模式,即一站式多元化解机制、线上线下两个平台及驻村法院专员、诉前调解队伍和驻院特邀调解员三支队伍,通过分层过滤和联动调解,将家事纠纷化解于诉前。

  未央区法院建立回访机制,通过入户回访、电话回访、视频回访等方式,法官更全面掌握案情走向,引导维护家庭稳定,做到一次审判,长期“保养”。

  数据显示,近三年来,全市法院涉婚姻类案件中共有21830件案件调解撤诉,调撤率达到54%,从源头上减轻了审判压力,拉近了亲人之间的距离,有效回应了群众情理结合的多元司法需求。


责任编辑:罗一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