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京津冀等多地陆续发出在网络餐饮外卖配送中推广使用“食安封签”的倡议或通知,通过胶条封口等方式,为外卖食品的“最后一公里”加一道“安全锁”。记者近期采访发现,“食安封签”的出现令消费者拍手称快,但推广并不顺利。“谁牵头”“谁出钱”“谁监管”等问题给餐饮从业者们带来了持续困扰。(7月18日新华社)
笔者发现,不管是外卖还是其它经济形态的监管和服务,以及社会治理等方面的问题,有些地方遇到难题首先想到的是埋头搞创新,这值得肯定。但问题是,已经有些地方探索出了较好的办法,与其创新出和人家差不多的办法,不如先向“学霸”学习,采取“拿来主义”的态度,然后再因地制宜进行创新。比如,就外卖“食安封签”来说,上海的做法或可借鉴。
——谁牵头?采访发现,很多餐饮商户对使用“食安封签”持欢迎态度,但因不了解或不知怎么用,仍在等待相关部门的指导。反观上海,2018年,徐汇区市场监管局通过实地调研,组织设计了防拆卸的一次性密封包装“食安锁”,并于2019年6月形成了《外卖食品包装件》团体标准,明确了商户和外卖骑手之间的责任划分。
——谁出钱?记者在某电商平台上搜索发现,“食安封签”是近期的热销品,销量排名前三的几款均月售过万单,通用款平均每贴1.5分钱,定制款则价格翻倍。多位商家表示,一个签不起眼,积少成多,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再看上海。2020年年5月,徐汇区推行“食安封签”与收银小票合二为一,通过一次性当场打印,一张单子既涵盖了外卖订单信息,又具备了“食安封签”的粘贴功能,每张升级版食安封签的成本仅0.003元左右。同时,打票机由中国银行免费提供给商户,省去商户额外购买“食安封签”的资金成本。
——谁监管?目前来看,推广使用“食安封签”主要是行业倡议或地方性法规,一般不具有强制效力,是否执行全依赖商家的自觉。在上海,2019年9月出台《上海市餐饮外卖食品安全封签使用管理办法(试行)》,是全国第一个以“食安封签”为主要内容的规范性法律文件,明确了各方的权利和义务。同时,上海还出台了《关于倡导本市餐饮外卖规范使用食品安全封签的指南》,指导外卖食品纠纷处置,而且“食安封签”可循环使用。
数字政府离不开共享思维,全面提升公共服务数字化、智能化水平,部门之间、地方之间要共享的数据不仅是个人信息、企业信息,同样包括各地、各部门的经验教训。经验可以抛砖引玉,教训可以举一反三,这都是政府的宝贵财富。各地各部门要把共享思维融入政府治理模式中,站在别人肩膀上去创新,进一步提升治理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