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①:洒鸡口法庭干警背着国徽巡回办案。
图②:李瑛(左一)在西舍路镇巡回审判时调解一起借贷纠纷案。
图③:法官在大过口乡田间地头进行调解。
图④:法官在调解室内调解一起债务纠纷案,当事人当场履行欠款。资料图片
5月的红土高原,青松翠柏,万物生长,从高山到河谷,哀牢山时晴时雨。漫山绽放的马缨花深受当地彝族人喜爱,彝族群众将之视为吉祥、美丽、幸福的象征。
云南省楚雄市人民法院洒鸡口人民法庭干警们正如这生命力顽强的马缨花,不畏风雨,不惧冰霜。他们经常背着国徽,开展巡回审判工作,爬坡上坎、登山过河、走村入户,只为方便群众,将法治理念洒向彝乡大地,诠释着司法为民的宗旨。
时代变迁
司法为民初心不变
洒鸡口法庭位于哀牢山深处的楚雄市中山镇,于1956年10月正式成立。目前,法庭由两名员额法官、两名法官助理负责审理辖区1860平方公里内7个山区乡镇的诉讼案件,辖区内有彝、回、瑶、哈尼、拉祜、傈僳等少数民族群众约15万人。
久在深山,远离城市的喧嚣,法庭如同一方净土。法官们勤勉自律,一起工作,一起学习。洒鸡口法庭一直传承着崇法尚德的精神,爱岗敬业的担当,不怕吃苦的作风,多年来这里也成了楚雄法院人才培养的摇篮。
1983年,从祖国南疆边境战场退伍归来的共产党员、彝族小伙子李国义来到洒鸡口法庭工作。据李国义回忆,当时法庭的条件很艰苦,法官外出巡回办案都得背着干粮,全靠一双脚走村串巷,有时候巡回办案往返一次就得花费一两个月时间。尽管每个季度单位都会发一双胶鞋、一个布包,但法官们天天在山野里走村串巷,等不到回法庭领新鞋,旧鞋鞋底早已磨破了。
当时,很多彝族居民听不懂汉话,巡回审判、调解都离不开李国义,他既是法官,也是翻译,把晦涩的法律条文转化成老百姓能听懂的少数民族语言。李国义在法庭待了23年,像纽带一般联系着法庭和群众。
“李法官,好久不见你了,还记得我吗?”
“李法官,吃早点没?来我家坐着吃。”
退休多年后,李国义故地重游,一路走来,乡亲们见到李国义依旧十分热情,纷纷邀请他到家里坐坐。李国义委婉地拒绝了乡亲们的邀请。
楚雄法院还有个不成文的传统,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都要派驻到基层法庭工作几年,跟着老法官在基层一线了解民情,学习如何调解、如何办案等工作经验。
1993年7月,22岁的段莉萍刚到楚雄法院报到第三天,就被分配到洒鸡口法庭工作。她踏上了盘山路,辗转了5个多小时,来到了离市区120余公里的法庭。
“当时法庭上只有我一个女孩子,法庭的同事都特别关心我,很快我就适应了法庭的生活。”段莉萍回忆起刚到法庭的情况时如是说。
山区常年有雾,早晚温差大,法庭旧址所在的山顶夜晚常常狂风呼啸。20世纪90年代,当地乡村基础建设还很薄弱,法庭时常断水断电,停水了就得下山背水,断电了就点蜡烛。
在洒鸡口法庭工作的18个月,成为段莉萍法官生涯的第一站,她学会了如何走进群众,如何切切实实为当地百姓着想,司法为民成为她一生的座右铭。
2020年1月,段莉萍被最高人民法院授予“全国法院先进个人”,同年12月,段莉萍荣获全国“最美公务员”。2021年2月,段莉萍被授予“全国三八红旗手”,同年12月,段莉萍又荣获第八届云南省道德模范(敬业奉献道德模范)称号。
2019年3月,年近半百的女法官李瑛从楚雄法院速裁庭调到洒鸡口法庭工作。山区气候潮湿,平均气温低于市区,雨季来临时山上还经常会滚下石头,前往村落的路途总是弥漫着浓雾,有时候能见度不超过10米。每逢外出巡回办案,李瑛不仅心系工作,同样不忘照顾好一同前往的年轻人。
在刚工作半年的女法官助理李天奋眼中,李瑛亦师亦母。据李天奋回忆,有次她们调解两家人的民事纠纷,从8时开始,一直快到午饭时间,还在调解。类似这样的经历对于李瑛来说是家常便饭,她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路上。
在一起相邻纠纷中,其中一户人家在拆旧建新屋的过程里,侵占了另一户人家出入的道路。李瑛和当地司法所所长前后到当事人家中去了三次,反复做被告方思想工作。在第四次前往现场调解时,李瑛劝说被告,远亲不如近邻,两家人要和睦相处,又详细介绍了相关法律法规。这一次,被告终于被打动,认识到侵占用地的错误,自行拆除了占地房屋。两家人握手言和。
李瑛常说:“要把时间都利用起来,山区路途艰险,群众往返不易。化解纠纷矛盾,要根据不同的案件情况,给当事人多一些关怀,多一些换位思考,就能少一些纷争。”
诉源治理
“无讼村”建设显成效
洒鸡口法庭结合辖区实际,着力推动形成“矛盾纠纷排查+联动调解+巡回办案+指导人民调解+普法宣传”为一体的溯源治理新模式,以优质、高效、便捷的审判工作促进民族团结和乡村振兴。2019年1月至2022年第一季度,洒鸡口法庭受理诉讼案件1105件,巡回办案率达92%。其中,2021年,洒鸡口法庭首次实现民事收案数下降,下降率达6.4%。2022年第一季度,洒鸡口法庭共受理113件,调解撤诉达60件,诉前调解32件。
受案数量下降,得益于诉源治理机制的探索实践。洒鸡口法庭法官们深入分析辖区内社会矛盾纠纷成因特点,有针对性地挑选典型案例开展巡回办案、诉前调解、送法进乡村等活动,将矛盾纠纷化解的关口前移,引导形成以和为贵、互谅互让的良好村风民俗。法庭选取辖区内民风淳朴,历年来诉讼案件数较少,平安建设与矛盾纠纷化解较好的区域,在中山镇法鲁古村委会、务阻村委会、大过口乡依齐么村委会探索推进“无讼村”示范创建,依托当地威望高的“法律明白人”作为专职调解员,引导建立良好的村规民约,深入开展法治宣传,将司法的触角延伸到“最后一公里”。
法鲁古村是个汉、彝、瑶、白族混居村落,有近2000村民和21个村民小组。法古鲁村全面推进“无诉讼”示范点建设,将“自治、法治、德治”这“三治”融入美丽乡村建设、民族团结创建。2021年2月,法鲁古村讨论通过了一份村规民约,将环保理念、男女平等、尊老爱幼、重视教育、遵纪守法等纳入村规民约,教导村民向上向善,形成良性循环,促成各民族团结和睦相处。
林明兴是法鲁古村的老村支书,18岁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当了30多年的调解员。据他介绍,法鲁古村村两委施行工作人员分片区联系村民小组工作制度,各项工作坚持执行“出门一把抓、回村再分家”的方式开展,联系片区工作人员与各村民小组长主动入户调查矛盾纠纷。“矛盾不上交,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成讼”是法鲁古村调解工作的原则。自2015年来,该村共有矛盾纠纷63起,主要涉及水事、土地、山林、邻里纠纷4个类别,成功调解61起,没有形成诉讼的矛盾纠纷。
送法下乡
普法宣传深入民心
大过口乡彝族人口占乡总人口的90%,日常彝语使用率达98%,是楚雄市唯一一个民族聚居乡。这里以“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为工作主题,正朝着“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标奋进。
大过口乡中心小学里,590余名学生坐在操场上,身着色彩艳丽、绣有马缨花纹饰的少数民族服饰,期待着洒鸡口法庭法官带来的法治公开课。
公开课上,李天奋以“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作为主题,引导学生向不良行为说“不”。同时,谆谆教导同学们要努力学习,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将来走出大山,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同学们聆听完1个小时的公开课,依然意犹未尽,团团围住法官,稚嫩的童声用流利的普通话问:“有人找我借钱不还该怎么办?”“将来我长大了被欺负怎么办?”……在场的法官则用深入浅出的语言一一回答了同学们的疑问。
洒鸡口法庭法官在巡回办案之余,都会将普法工作融入日常工作中,结合开展送法进校园、进机关、进村委会、进集市等活动,努力达到“巡回一次、影响一片”的效果。近三年来,法官们深入开展普法宣传72场次,发放普法宣传资料2万余份,共有2万余人参与活动。
西舍路镇是距离楚雄市区最遥远的乡镇,从洒鸡口法庭所在的中山镇出发,也要5个小时的时间才能抵达。一个月前,李瑛受邀前往西舍路镇政府,为辖区内11个村委会的人民调解员进行业务知识培训。她结合多年审判经验,将山区乡镇中发生的矛盾纠纷,归纳为“治人、治事、治气”三种类型,从具体案例入手,重点分析婚姻、赡养抚养、遗产继承、山林土地、民间借贷等案件的成因及特点,详细讲解法律法规和调解工作程序,分享解纷技巧。此外,李瑛还对矛盾纠纷的排查、司法确认的流程、规范制作调解协议书、送达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等作了重点介绍。
法官对人民调解员进行业务指导,不仅提升了调解员个人能力,强化基层调解组织建设,还能将人民调解和司法审判有机结合,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让“枫桥经验”在哀牢山下结出硕果。
山路弯弯,留下了一代又一代洒鸡口法庭法官们前仆后继的足迹。他们用脚步丈量着巍巍哀牢山,将法治的种子播撒在山峦沟壑间。红土地上马缨花夺目,盛开的一朵朵法治之花,绽放出彝乡多民族团结和谐的万丈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