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陪审员石婉琴参与审理一起涉嫌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案件。 唐辰佶 摄
2018年4月2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陪审员法》正式公布,这是我国第一部关于人民陪审员制度的专门法律。如何更好地实施这部法律?如何让人民陪审员制度不流于形式?如何更有效地推进人民陪审员的任免、培训和监督等工作?近日,记者走进上海市虹口区人民法院进行实地探访,感受到了基层法院推进人民陪审员工作“落地”的不易和收获。
■选任方式更具广泛性和代表性
“以前的人民陪审员一般是通过单位推荐、个人申请而来,但现在完全不是这样了。”邹杰曾担任虹口区法院立案庭庭长,为人快人快语。
陪审员法颁布的第二年,虹口区司法局会同公安部门、法院开始首届人民陪审员的选任工作,邹杰当时感受颇深。
“区里一共进行了两次随机挑选,第一次是从虹口区72万多名户籍人口中随机产生800名候选人,然后进行资格审查和征求意见,接着从800名候选人中第二次随机确定80名人民陪审员。从72万多名中选出80人,差不多是万里挑一了。”邹杰说。
相比较2005年施行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记者发现,陪审员法规定大部分人民陪审员必须来自于“海选”,虽然该法第十一条保留了公民可以通过个人申请或者组织推荐的方式成为人民陪审员的途径,但这部分人数不得超过人民陪审员总额的五分之一。显然,新的随机选任方式确保了人民陪审员队伍的广泛性和代表性。
为了将更多具有丰富社会阅历的公民吸纳到人民陪审员队伍,同时又避免“精英化”,陪审员法还把《决定》中规定的人民陪审员年龄要求从23周岁提高到28周岁,对学历的要求则从“具有大学专科以上文化程度”降为“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
虹口区法院党组成员、政治部主任陈乾牵头负责人民陪审员工作的全面开展,她给记者看了一份统计数据:2019年至今,该院共选任人民陪审员187名,平均年龄47.5岁,分老、中、青三个年龄段不等,其中随机抽选占79.1%,组织推荐占3.7%,个人申请占17.2%,人民陪审员总数比陪审员法实施前增加了约52%。与此同时,人民陪审员来自教育、医疗、金融、制造业、基层社区等各个行业,其中在职人员占77.6%,退休人员占22.4%,硕士及以上学历占12.2%,大学学历占50%,高中、中专学历占37.8%。
“广泛性和代表性都有了,但同时也遇到了新的考验。”陈乾坦言,“比如拥有法律专业背景的人少了,有些人对法院工作不了解,有些人无法平衡工作、家庭因素而无法参审,有些人出现了开庭迟到、不出庭、庭审礼仪失范的现象,还有极少一部分人认为参与陪审工作是‘要我来’而不是‘我要来’,内心并不关心这份‘工作’。”
怎么让这些“新手”陪审员充分认识和理解陪审工作的重要性?虹口区法院开始思考。
■补齐短板 提升素养
“你是否了解陪审员工作?”
“如果参审与本职工作发生冲突,你可以处理好吗?”
“单位、家人支持你这次报名吗?”
2021年起,虹口区法院增设了与人民陪审员候选人的见面交流环节,这样一来,既可以通过沟通了解候选人的学历、工作、家庭及报名初衷,候选人也可以通过法院介绍明晰陪审制度和陪审工作的性质,对今后的陪审工作有了预期值。
参加过港珠澳大桥基建工程的贝钦今年30岁,2021年他被选任为虹口区法院第二批人民陪审员,在此之前他从未接触过法律。
“我平时跟机器打交道,突然接到电话通知我被选中做陪审员候选人,一开始是不太敢相信的,还以为是诈骗电话呢。”贝钦笑着告诉记者。
“那天他染着黄色的头发,穿一身很‘潮’的运动服走进来,像一个大男孩。”参与见面交流的时任虹口区法院政治部副主任赵红对贝钦印象深刻,“不过后来他就穿得很正式,头发也染黑了,而且就职宣誓、开庭、培训时都是第一个到场。”
为了增强人民陪审员履职的使命感、责任感和尊荣感,虹口区法院高度重视新任人民陪审员就职宣誓仪式,专门邀请选任工作兄弟单位、特约监督员出席见证。
“这次陪审员就职宣誓让我终生难忘。那天下着毛毛细雨,但每个人都纹丝不动,气氛非常庄重!”已经退休的王宪高主动报名申请做人民陪审员,他年轻时做过知青、当过兵,后来转业到国家电网基层供电企业,一直做到副总经济师,曾获得省部级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退休以后我锻炼身体、外出旅游、带带孙辈,应该说老有所享,老有所乐,但总觉得缺少一点什么,那就是老有所为。”
使命感有了,还有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补齐人民陪审员的参审能力短板。
为提升初任陪审员的岗位适应力和履职力,虹口区法院开发了系统培训课程。法庭礼仪的规范养成、以“法”为教“典”护一生、盗窃罪司法疑难和热点问题研究……一堂堂针对性极强的培训课程让人民陪审员受益匪浅。
“‘上岗必修课+普法课程+示范庭审观摩+经验分享+案例推送’的教学模式,对提升人民陪审员的法治素养很有帮助。”现任虹口区法院立案庭庭长叶琦是培训讲师,他在参与陪审员管理的工作中感受到了这个群体的成长与变化。
■从“走进法院”到“走进角色”
“我仔细阅读了陪审员法后发现,人民陪审员不但要审事实,还要审法律,我就慌了,感觉自己责任重大。”“70后”银行职员石婉琴戏称自己从小是“学渣”,对陪审工作很陌生,只记得小时候看过美国电影《十二怒汉》。
法律知识储备不够,怎么办?咬咬牙,石婉琴决定报考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
“这是我这辈子最宝贵的一段经历,早上5点起床看书,业余时间都用来备考,每天只睡4个小时,考了两次,第二次还报了辅导班,整个班里我年纪最大。”石婉琴笑着说。
看到石婉琴如此投入,虹口区法院立案庭负责陪审员联络工作的范烨特意安排她参与刑事案件审理,以便熟悉刑事诉讼流程,金融庭的张玥、张毅两位法官也给石婉琴“充电”,对她在陪审中提出的各类疑惑有问必答。
今年1月12日早上8时,石婉琴乘坐公交前往虹口区法院参加庭审,她在手机上查询自己的法考成绩:“主观题110分,过了!”她激动地一边流泪一边给母亲电话报喜。
“作为一名人民陪审员,我想取得法律职业资格也是对当事人负责,人还是要有梦想的,万一实现了呢?”石婉琴在朋友圈里这样写,亲朋好友纷纷给她点赞。
陪审员工作改变了石婉琴的生活,她从“学渣”变成了“学霸”,从“法律小白”变成了“法律达人”,并且越来越理解法官这份职业的内涵。
在一起刑事案件中,一名19岁女孩因一时冲动盗窃了单位财物,看着稚嫩的被告人,石婉琴眼圈红了。
在另一起案件中,石婉琴对某单位的管理隐患和法律风险提出了自己的意见,担任审判长的是虹口区法院党组书记、院长王宇展,合议庭经过讨论后决定,在判决之后向相关部门发出司法建议,杜绝类似案件发生。
“在法院,不论是院长还是普通法官,干事都很用心。”石婉琴感慨。
贝钦也很有收获:“每次开庭都好像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而且看多了善恶美丑,我要督促身边的人要遵纪守法。”
2021年,石婉琴、安韫琪等20人被评为虹口区法院优秀陪审员。
■天天在改进 越来越规范
“陪审员的管理工作很琐碎,大到机制建设,小到陪审员工作中迟到、空跑、吃饭、停车、存包等一个个具体实际问题。” 虹口区法院审委会专职委员陈平是人民陪审员工作领导小组的成员,在他的主持下,该院自2019年11月起启动人民陪审员工作联席例会机制以来,目前已召开例会31次,解决了250多项议题。
“现在问题已经越来越少了,工作制度越来越规范。”陈平很欣慰。
记者看到,在虹口区法院,人民陪审员工作由专人专项负责,对接业务庭需求和陪审员日常工作,构建了科学灵活的排案机制。同时,该院关注人民陪审员的困惑和难题,并形成工作台账。该院也很注重改进信息化平台,编发《人民陪审员工作百问百答手册》,创立《虹法陪审》专刊,并对陪审员进行表彰奖励,激发人民陪审员的动力。据统计,自陪审员法实施以来,虹口区法院人民陪审员参审案件结案数达10894件。
与此同时,虹口区法院也在积极探索人民陪审员的退出机制,依托法院法官自主管理委员会,通过庭审评查、现场观摩等形式,对人民陪审员参审履职情况进行监督。目前,共有12名人民陪审员因自身职业禁止、工作变动、身体健康等原因而予以免职。
“虹口区法院用了4年的时间先解决人民陪审员参审中的‘参’,但还有一个问题亟待解决,那就是参审中的‘审’。接下来,我们将全力推进人民陪审员实质化参审,推动中国特色陪审制度在基层中的实践和深入。”王宇展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