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志秀,青海省西宁市城东区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凭借精湛的业务能力,她先后获得 “全省优秀法官”“全国优秀法官”“全国法院知识产权工作先进个人”、青海省“人民满意的公务员” 、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等多项荣誉称号,入选“双百政法英模”。
无论在任何岗位,都要坚守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
时隔两年,再见陈志秀,她已是青海省西宁市城东区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从法官到院长,转变的工作角色,不变的是她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和情怀。
时运艰难的日子里,她加入了知产庭
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国际贸易日益增多,对知识产权的司法保护需求应运而生。2002年,最高人民法院成立了知识产权庭,要求各省也在其省会城市中级人民法院成立知识产权庭,陈志秀从那时加入西宁中院知产庭的大家庭,成了青海省首批知识产权类案件法官之一。
知产庭刚成立不久,陈志秀接到一个酿皮个体户上诉,原告怀疑他店里的伙计为了自立门户窃取了他的商业秘密——酿皮调料。
酿皮属于青海当地特色小吃,若判定酿皮调料属于原告的商业秘密,是否除了原告以外,所有卖酿皮的人都侵权了呢?是否市场上每卖出一碗酿皮,原告的商业秘密就被重复侵犯一次呢?
思来想去,陈志秀还是拿不定主意,于是专程跑去北京,向最高院的专家请教了这个案子该怎么处理。最终,因原告无法举证,法院驳回了其诉讼请求。
青海省知识产权局副局长李向卫告诉记者,知识产权案件不仅关系到原被告双方利益,还可能对一个行业或者整个经济市场产生不容小觑的影响。当时是酿皮,今天可能是自拍杆、智能手机,既要保护合法的知识产权,又要防止不当判决可能带来的市场垄断,要拿捏好尺度,实属不易。
商业秘密类案件属于知识产权案件,试想,如果当初误判,如今西宁街头繁荣的酿皮市场也许不复存在!
西宁中院知产庭庭长李静萍回忆,知产庭刚成立的时候,接到的案子基本都是外地的专利权人来告青海本土的企业侵权。来了法院都先问:“你们不会有什么地方保护吧?”搞得法官很难堪。
李向卫对这一点深有感触:“人家的潜台词是:是不是因为有地方保护,你们当地的企业才敢这么肆无忌惮地侵权”?
当时,外地的专利权人已经有了较强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他们来法院,仅提供的证据材料就有半米之高。而本土企业对知识产权的概念几乎为空白,法官向当地被告提问,得到的答复常常只有三个字:我不懂。
现在看来,陈志秀刚接触知产案件时候的境遇是:时运艰难!
陈志秀一边学习,一边实践,先后审理了全省首例网络著作权案、全省首例计算机网络侵权案等新类型案件,都以良好的业务素质和扎实的工作作风,保证了案件质量。
决定要调解的案子,不止有一个调解方案
“有个合同纠纷的案子,本来双方当事人恨不能打起来,但陈庭长调解之后,原告把违约金从七百万降到了两百万,双方当事人还能坐在一起喝茶了。”李英华是知产庭的书记员,陈志秀的调解能力,让她很是服气。
陈志秀擅长调解,这一点几乎已在所有认识她的人中达成共识。西宁中院审管办的数据显示,2014年至今,全院整体案件调撤率为28%,知产庭全庭调撤率为32%,陈志秀个人案件调撤率为38%。
是否要对一个案件进行调解,陈志秀有她自己的判断标准:如果这个案子的审判结果,对整个社会来说有惩恶扬善的作用,她会选择开庭宣判。如果案件结果只涉及到双方当事人的利益,她倾向于调解,实在调解不成,再判。
88岁高龄的曲某,十多年前与好友合伙经营砖煤厂,因利益分配产生纠纷,好友间反目成仇。十多年后,曲某起诉好友,要求对方给付利益。陈志秀通过与双方当事人接触,敏锐察觉到,相比金钱,老人家更想争口“气”,想在有生之年,化解跟昔日好友的恩怨。面对两位互相较劲的“老小孩”,陈志秀担心情绪起伏影响两位老人的健康,决定尽快调解此案。
她既跟老汉讲几十年友情的不易,也谈当年双方合作的利益分配问题。最终,被告只赔偿了曲某五千块钱,几十年的恩怨就被成功调解。案结事了之后,曲某激动地说:“共产党的好干部来了,我办完了人生的最后一件心事”。
陈志秀回忆说:“这样的案子我遇到过很多,曲某为的不是钱,作为一名法官,我把当事人心里的气理顺了,化解了社会矛盾,也是法官的职责所在”。
在曾经给陈志秀当过五年书记员的马敏眼里,陈庭长有个习惯,决定要调解的案子,都会拿出至少两个调解方案供双方当事人选择,“这一点很难得,我在法院这么多年,能做到这个程度的法官并不多”。
法官助理陈倩看来,陈庭长能找到双方当事人的问题症结所在,面对难题对症下药,一击即破,加之态度温和,说话亲切,当事人很是受用。
是法官,也是公仆
陈志秀像个永不熄火的马达,在办案之余,心系群众,与老百姓利益相关的事情,她努力做到凡事躬行。
马敏回忆,有一年深秋,陈志秀带着她们去大通县一个山村办案,考虑到山路崎岖,当事人没车不方便来西宁,陈志秀亲自去送文书。
“结果当天车坏偏逢连阴雨,陈庭长带着我们,在农村泥泞的小道上走了三个小时,到当事人家里的时候,她把文书保护得很好,一点儿没淋雨,自己腿上却是半裤腿泥”。
陈志秀的扶贫帮扶对象是一位五十多岁的中年男子,因得了股骨头坏死的顽疾而致贫,庭里每次组织精准扶贫,她再忙也要抽时间去。陈倩告诉记者,陈志秀对自己的帮扶对象很上心。
陈倩回忆,第一次去贫困户家里,陈志秀发现他需要长期卧床休息,就赶紧去给他买了一套新的被褥。后来发现帮扶对象身体不便,生火做饭很吃力,就替他交了一年电费,保证他能用电灶做饭。院里征集党员微心愿的时候,陈志秀说她希望能给她的帮扶对象买一架自动轮椅……陈志秀对待扶贫对象,更像是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从对方的实际需求出发,于细微处见真心。
无论在工作还是生活中,她始终站稳人民立场、涵养公仆情怀,毫不动摇地坚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共产党人初心。
拒绝打苦情牌
陈志秀有一双女儿,年近耄耋的母亲也与她们生活在一起。丈夫在州县工作,长期两地分居。
她有个U盘,每天下班回家的时候都带着,里面装着白天没有做完的工作,带回家继续。家庭聚会的时候,小女儿总跟亲戚们说:“我跟姐姐每天晚上都要写作业,妈妈也在写作业”。
为了提升业务水平,工作之余,陈志秀除了照顾女儿,还要挤出时间学习。1999年,大女儿才一岁,她报考了社科院的法学在职研究生,每个周末把孩子放在邻居家,自己去上课。
对于长久的两地分居生活,陈志秀鲜少抱怨,再回忆起那段岁月,她只是说说:“那时候年轻,不觉得苦,都是后来回忆起来,才觉得不容易”。
大女儿遗传了她的绘画天赋,从小喜欢画画。为了让女儿得到更好的学习机会,陈志秀送她去北京拜师学艺。上大学前,女儿五年没有在家里过春节,都是一个人在北京。
陈志秀的母亲与陈志秀母女一起生活了十多年。说到母亲,陈志秀满是愧疚:“母亲住在我家里,不是我在照顾她,是她在照顾我们母女三个。母亲每天会早起给我们准备早餐,我加班或者出差的时候,是她给了两个小女孩儿陪伴”。
“但母亲住院手术的时候,我都在开庭,我亏欠母亲太多了”说到这件事,陈志秀哽咽着。
早些年,丈夫对陈志秀的工作并不能完全理解,“他总说,你这么拼命办案子能拿多少钱,我给你。你得一个荣誉奖金多少钱,我给你”。
但有一天陈志秀回家,发现丈夫把她参加中国法院网《我最喜爱的好法官》栏目的照片摆在了书桌上,跟她说:“你是我们家的骄傲,我要把你摆出来”。那一刻,她感到自己的付出是值得的。
就在陈志秀自责自己陪伴女儿和母亲太少的时候,家人却在为她的身体揪心。
陈志秀的侄子东来回忆,前些年姑姑得了胆结石,疼到大冬天额头上滚汗珠,但仍然没有时间去医院。去年秋天,姑姑忽然出现耳鸣症状,至今未愈。医生诊断为长期熬夜和劳累所致,很大概率无法治愈。
陈志秀坦言,刚出现耳鸣症状的时候她很烦躁,总觉得听力受到了一定影响,开庭时的反应没有以前敏捷了。但后来慢慢就接受了,如今耳鸣已成为她生活和身体的一部分。
新岗位 新职责
“实在不好意思,没有专门的时间接受你的采访,只能抽空聊。”
中午一点,我跟陈志秀一起在院食堂吃了拉面,她觉得很不好意思,从区政府回来,她参加了院里的民主生活会,原计划早上进行的采访,此刻才开始。
“我参加了民主生活会,让干警们给我提意见,尤其要说说我的不足和他们需要我为他们做什么,”陈志秀主动聊起刚刚结束的民主生活会,“作为院长,我不能只要求干警们如何如何,我首先自己要为干警们做点什么,我起到表率作用了,干警们自然也就会在工作中创秀争先”。
2021年7月,陈志秀履职新岗位,当院长至今,她确实如自己所说:起到了表率作用。
城东法院副院长郑慧玲告诉记者,陈院长事必躬亲,精力充沛且从无怨言。
“陈志秀来院里后,主动提出以发回重审案件为主的疑难复杂案件她来办理”,郑慧玲说:“她是民事法官出身,刑事和行政案件对她来说都是新的挑战,但她学习能力强,边办案边学习,很快就适应了不同案件的办理”。
2021年11月,西宁市确诊新冠病例,11月5日全市开始全员核酸检测,各个机关单位要承担辖区防疫工作。
核酸检测第一天,陈志秀一直处于高度紧张状态,联点办事处各个核酸检测点上的状况一个接一个:"帐篷被风吹散了"“试管码、箱码不够了”“群众排的队太长了”“医护的午饭还没送到”“物资送得太慢了”,她一件一件协调处理着,一个一个回拨着电话,手指在风雪中冻得不听使唤,双腿几乎失去知觉,嗓子也喊哑了,连眼镜上的雾气都顾不上擦。
如此忙碌到晚上。因要到区上开会,陈志秀回办公室整理情况,出门前她匆忙涂了口红,解释说:"我还是要显得精神些,不能让大家看出我的疲态,影响大家的士气”。
区上开完会,陈志秀又赶到联点办事处,与同志们一起总结当天的问题,提出应对措施和注意事项,安排第二天的工作。抓住她休息的短暂“空档”,院政治部主任抓紧向她汇报了法院干警全力参"战"的情况,她听后又马上到值守点上看望了干警,为他们加油鼓劲。并嘱咐大家社区工作人员最辛苦,党组要安排慰问,送上一份温暖。
这一天,她说的最多的话是“我来协调”“找我来”“我来安排”……,眼见她一刻不停地指挥着、协调着、询问着、奔跑着、解释着,问她累不累,她总说"还行,还行,正好锻炼锻炼自己”,连对突然下雪的鬼天气她也不报怨,说:“老天好像是在考验我们呢,看,我们经受住了!”郑慧玲感叹:她哪里象一个已过知天命且身患疾病的人呢?怎么那么爱“揽事”,那么不知疲倦、不怕困难呢?
11月7日,第一轮检测继续有序进行,下午,城东法院党组带着慰问品看望了联点办事处下辖7个社区1个村的工作人员。
不容喘息,紧接着又是全市第二轮核酸检测,为帮助联点办事处解决工作人员的午餐供应问题,陈志秀主动提出由法院帮助解决200份“熬饭”,让大家吃上热乎饭。
11月8日,法院又增派了十几名干警到各个检测点做“观察员”“联络员”,随时报告情况。检测秩序、物资保障、午饭供应……一切顺利,到了下午,看到各个检测点排队的人少了,上门检测也进行的差不多了,陈志秀终于露岀了笑容。
雪过天晴时,戴着口罩的雪人还悠闲地立着,枝头的麻雀吱吱喳喳叫着,“大白”在阳光下更加耀眼。众志成城下,城市一派安宁祥和。
病毒无情人有情。这次,我看到了陈志秀身上发出的光芒,那就是心系百姓、忠诚担当、坚韧不拔,这光芒使她心有大爱、眼有光辉。无数个象陈志秀这样的人发出的光芒,汇聚成这个时代的主旋律,一路高歌不息引领着社会前进的方向。
陈志秀在她的朋友圈中这样描述法院干警:“我们的骨头里刻满了钢的坚硬,我们的生命中倔强着山的挺拔,同时间赛跑、与病毒较量,凌晨的风雪路上,夜幕的灯光下都有法院人的身影,我们不惧严寒、无畏风雪,我们用责任和担当筑牢钢铁般的防疫战线……”。
跟两年前一样,陈志秀从不会在采访中提及自己吃过的苦,但载着陈志秀在各种会场间奔波了一天的司机马师傅告诉我:“陈院长常常忙到忘记吃饭,很多时候我们在食堂没有见到她,上去叫她吃饭,她才想起饭点到了。晚上加班到十点以后是常态,她不会开车,每天加完班,都要打车穿越大半个西宁回家”。
岗位变了,但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没有变,身份变了,但勤劳质朴的个人品格没有变。这就是“双百政法英模”陈志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