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业安居"的安康密码——陕西省安康市"六化同步"推进易地搬迁安置区社会治理
2022-03-09 16:14:01 | 来源:正义网 | 作者:史兆琨
 

  为了破解“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发展瓶颈,“十二五”以来,陕西省安康市用8年时间,让百万群众“挪穷窝、改穷业、拔穷根”,搬迁至1364个易地搬迁安置区,过上了小康生活。

  家园的搬迁不是简单的空间位移。针对搬迁群众生活观念大更新、生产方式大转变、社会关系大重组、邻里关系大调整的新社会形态,安康市把安置区社会治理作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安康市委、市政府坚持民生至上理念,聚焦善治新时代,紧扣问题导向,围绕“谁来治”“治什么”“治得好”,努力答好易地搬迁安置区社会治理的考卷。

  组织搭台,延伸治理触角

  近百万人从深沟大山搬至城市,每个安置点安置数千甚至上万人;农民进城、村民上楼、转工转居,形成的新社区该如何管理?

  为破解安置区社会治理难题,安康市充分发挥党组织优势,把各类资源统筹起来,最大限度凝聚社区治理合力,一起“搭台唱戏”。安康市委、市政府印发《关于坚持“六化同步”加快推进易地搬迁安置区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实施意见》,夯实综治主体责任,先后对1000户以上的安置区建立了64个党组织,对500户至1000户的安置区实行挂靠建立党组织209个,500户以下的安置区实行融合建立党组织1091个。

  “我们整合工青妇等群团部门资源和力量,最大限度发挥联动效应和整体效应,建立组团立体式服务体系,做到精确定位、精准定责、精心服务。”安康市委政法委相关负责人介绍。

  为破解安置区治理力量不足问题,安康市坚持以村(社区)为单位,搭建“积极分子+红袖章”“社会贤达+调解员”“乡贤能人+爱心者”等基层社会治理平台,汇聚1.5万余名网格员、3万余名“红袖章”、2万余名“五老”人员力量,培育160余个“民间品牌调解室”,创新“家家帮”“挨户防”等自治实践,创新运用“三力联调”“诉调对接”“心理咨询”等机制,基本实现了“小事不出楼宇、大事不出社区、矛盾不上交”的层级治理目标。

  创新治理,促进安居乐业

  “上面写得清清楚楚,11项权利、6项义务。”2020年10月30日,52岁的阮班青到社区居委会来领他的居住簿——一个和户口本差不多大小的蓝色本本。阮班青笑着说:“别看这小小的‘蓝本本’,可解决了我们搬迁户的大问题。”

  阮班青一家从山大沟深的安康市白河县双丰镇双安村搬到集中安置的天顺社区,户口留在原籍。人住在社区,村里有点事就得往回跑。现在有了“蓝本本”,家里七八亩耕地、100多亩林地仍由村上管,而交养老、合疗、推荐就业等,都在社区里办。

  像阮班青这样人户分离的情况,在安康市并不在少数。由于人口流动和移民搬迁,安康市户籍与住址分离的情况逐渐增多,给各项政策落实和公共服务保障带来了难题。经过多年摸索,安康市创新推出居住簿管理模式,明确持证人在原籍与住地所能享受的各项权利和应承担的义务,以及原籍与住地村、社区等各方管理与服务职责,既保障了搬迁群众原籍所享有林地使用、集体经济分红等权益不变,又及时跟进住地的管理、保障及公共服务,避免人户分离造成管理脱节、服务缺位。

  “我们的移民搬迁信息管理系统和民政、社保、镇、社区等部门实行信息共享,实现了人户分离管理、信息共建共享、服务无缝对接。”安康市移民搬迁办主任陈兴波说,“群众人户信息发生变更,可自行申请登记信息,或由实际住地村发起信息登记请求,两地派出所经核实后进行及时调整。”

  居住簿制度的实施,由过去以“户籍管人”变更为“以证管人”,从根本上解决了“原籍管不上,住地管不了”的现象,切实提升了搬迁群众的归属感和融入感。阮班青如今不但适应了社区生活,还当选为社区网格长,积极服务社区里像他一样的搬迁群众。他说:“社区发挥调解功能,让大家不但从村里搬到社区,也要从农民变成市民。”

  一体融合,汇聚治理合力

  走进安康市平利县老县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锦屏社区综治中心,群众接待厅、“三力联调”室、心理咨询室一应俱全。

  “在这里,凡是涉及群众矛盾化解的事,都可以提供‘一站式’服务,不需要再跑其他地方。”锦屏社区综治中心主任江慧丽介绍,社区居民无论是婚姻家庭、邻里矛盾还是物业纠纷,只要是涉及群众的问题,都可以在综治中心都可以被受理进行调解化解。

  为激活社区自治能量,安康市着力实施“十小工程”,广泛开展“六承诺”家庭、“六好”平安社区工厂、“六心”幸福社区示范创建活动,积极探索平安积分与物质奖励、精神激励双驱动机制。截至目前,安康市1065个村(社区)建立了平安爱心超市,制定了平安积分管理办法,鼓励群众通过平安积分兑换生活用品,并与荣誉称号评选挂钩,激发群众参与市域社会治理内生动力,积小安为大安;每季度召开1次道德评议会,评选道德榜样7737名、后进分子4422名,学榜样、帮后进,大多数群众解开思想“疙瘩”,从“后进”变为先进。

  “起初,我没意识到自己是这个‘家’的主人,自从主动参与安置点工作后,我才意识到我们每个人的一言一行可能代表社区形象。”汉阴县紫云南郡社区的网格员王化琴感慨地说。


责任编辑:魏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