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号称月销千万杯、市场占有率超过90%、国内现榨橙汁自助售卖第一品牌的“天使之橙”,被曝存在卫生安全问题。今年2月,记者调查发现,在暗访的点位,虽承诺“现榨”,但机器内每单多余的果汁会注入下一个杯子,而杯底预留橙汁可能在机器中隔夜放置数十个小时。此外,往自助售卖机内添加的橙子质量也参差不齐,一些果皮发软发黑;其宣称的“全自动、无死角”清洗系统,实际上由人工定期清洗部分区域,且操作过程存在不规范之处。更有甚者,换下来的组件闷放在塑料桶还有小蟑螂出没。
记者的暗访细节披露非常细致,并无任何夸大之词,然而,饶是如此,其所披露出来的情形已经足以让人触目惊心。发软发黑的果子、草草清洗的机器,还有不知来处去处的蟑螂……此前大肆张扬的“一天一清洁”“全自动、无死角”等光鲜亮丽的广告词,无异于虚假宣传。种种乱象之下,不禁让人疑惑,一杯安全可靠的现榨果汁,真的很难抵达消费者手里吗?
至少从“天使之橙”目前的操作模式看,这样的理想不免是一个奢望。这杯鲜橙汁,质量堪忧。
先看“最后一百米”的操作,就疑点多多。从暗访可知,一是原材料存在安全隐患,橙子质量层次不齐、长时间存放甚至可能会腐烂变质,至于橙子是否清洗过且不论,就算是清洗过,但经过拆袋、中转、储存等过程后,鲜橙表面已经饱受“二次污染”的威胁。再是机器的安全隐患,其所标榜的一天一清洁,到了执行层面,要么是两天一清洁,要么靠是一条脏兮兮的抹布、一盆从就近卫生间里端来的自来水,这样的清洁可信度令人存疑。
再看机器设定,更为闹心。从暗访看,几乎每一杯果汁都有着上一次压榨的残留,至于这些残留是“刚刚”,还是几天前,基本上是不可预知的。据披露,如果一台机器摆放的位置过于偏僻,杯底预留的橙汁至少会放置36个小时。这样的设定或许最大限度照顾了经营者的利益,但对于消费者希望的新鲜而言,不啻千万里。
最后再看顶层设计,更是漏洞百出。据披露,目前“天使之橙”采取“渠道”和“非上线”两种模式。“渠道”模式更接近于直营,只针对北京及江浙沪地区开放;而“非上线”模式则接近于加盟,监管并不严格。记者暗访的北京上海,监管算相对严格,但从发现的问题看,已经令人不安。不知道那些数目众多的“非上线”机器终端,又是什么样的卫生状况。
客观而言,“天使之橙”的商业模式确实迎合了市场对新鲜、透明的需求,这也是这一模式迅速风靡全国的基础。然而,任何新创意、新模式、新概念,都不能只是停留在口号宣示上,更不能逾越食品安全这一条红线。发明一套新话术并不难,难的是如何构建强大的支持保障系统,确保这套新话术真正成为落地的实施方案,而不是扩张圈地的招牌。
据披露,2019年,“天使之橙”就因金属污染判定问题——食品接触的部件是否符合国家食品安全标准而陷入“罗生门”,深圳市市场监管部门开出百万“罚单”后,“天使之橙”退出当地市场,并在北京一度暂停营业。如今,彼时的问题不了了之,“天使之橙”却又开始了大肆扩张,对此,监管不能无动于衷。针对媒体已经发现的卫生隐患有必要严查严管,彻底搞清楚鲜榨自助是否存在安全问题;同时,对于该企业的无序扩张模式,也应有一个说法。此外,对于这类屡教屡犯的企业,应当重点关注,不能好了伤疤忘了疼。
包括食品安全在内的市场监管,不仅关系到市场繁荣发展,也关系到消费者合法权益的维护,有关各方应该常抓不懈,既要加密监管频次,以常态化监管使之守法经营,也要进一步细化相关标准,以法治化手段督责促其整改,不能只在315前后才来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