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支撑,激动能,重管理,为企业创新保驾护航
2022-03-07 19:03:51 | 来源:科技日报 | 作者:王迎霞 叶青
 

  推进科技创新,企业责无旁贷。用全国人大代表、TCL创始人李东生的话说,“当前形势下,科技创新已不仅是发展问题,更是生存问题”。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持续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可谓字字珠玑,令代表委员们印象深刻。

  如何破题,也成为他们的必答题。

  强支撑,加快国家级创新平台建设

  “建议更加注重国家级创新基地和平台依托企业的建设布局。”全国人大代表、中色(宁夏)东方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稀有金属特种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王东新表示。

  他所在的公司目前有两个国家级创新平台,近些年在推进应用基础研究、解决行业发展瓶颈、促进成果转移转化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全面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意见》,第二条就明确提出“在行业骨干企业建设一批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工程实验室,支持企业开展技术成果工程化研究”。

  2017年8月,科技部、财政部与国家发改委联合发布《国家科技创新基地优化整合方案》,对现有国家级基地和平台进行考核评估、分类梳理,今年更是下大力气进行新一轮布局建设。

  王东新建议,强化国家级创新基地和平台在企业特别是国有骨干企业中的布局数量,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高水平平台支撑,特别是支持西部地区在特色优势领域优先布局建设国家级创新平台和大科学装置,鼓励各类企业在西部设立科技创新公司。

  “国家级创新平台以国家名义依托建在哪儿,依托单位就要付出更多责任,这样才能把它运行建设得更好。但目前主要强调对平台负责人的考核,我认为还应强化对依托单位负责人的考核。”王东新说。

  激动能,设立“国家技术创新基金”

  成事之要,关键在人。报告提出“加大对青年科研人员支持力度,让各类人才潜心钻研、尽展其能”,这让全国人大代表、山西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院长马瑞燕感到欣慰。

  今年,她带来了关于设立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并行的“国家技术创新基金”的建议。

  按照她的设想,“国家技术创新基金”可借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模式和管理方法,根据学科分门别类编制指导性指南,研究人员在符合指南的情况下自由申请,除了可分青年、面上、重点等不同类别,还可设立专门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引导专项。

  “分布在各领域的大多数技术研发人员,由于缺乏资助,科技创造力未得到充分发挥,致使诸多未列入国家重大需求的民生实用技术和关键技术的研发滞后。”她说。

  马瑞燕认为,科技创新体现在科学研究与技术研发两个方面,尚缺乏覆盖广大应用技术研发人员的国家技术创新基金。基于此,马瑞燕提出上述建议,既能弥补我国技术领域创新不足,又能激发社会创新主体才智。“资金一定要面向全国各类地区和人才,体现应用技术创新特色。”马瑞燕强调。

  重创新,产品与管理两条主线并行

  在全国人大代表,吴忠仪表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马玉山看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关键在于企业自己要有清晰目标。

  这实际上是内生动力的另一种表述。

  “有一句话叫‘创新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这充分诠释了我们公司这些年走出低谷,向高峰发展的历程。”他说。

  自宁夏深入实施“科技强区”行动以来,这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就一直为营造全社会关注科技创新良好氛围而奔忙,直到全国两会召开。

  近日,宁夏举行东西部科技合作成果展示中心启用仪式及对话科创家活动,马玉山再次向区内创新型示范企业的企业家阐释了这一理念。

  他认为,企业通过产品创新和管理创新,就能实现高质量发展。产品创新主要是在科技研发上的创新;管理创新中,企业更多是围绕质量更好、成本更低、效率更高、效益更好的经营目标,通过智能制造开展创新工作。

  “建议从技术、管理、装备、物料、制造5个维度全面推进创新工作。其中,技术、管理和制造是‘软’的,装备和物料是‘硬’的,把没有用的原材料变成有价值的产品,企业得‘软硬兼施’。”马玉山说。

  这与李东生的观点不谋而合。他认为在当前形势下走科技自立自强的道路,必须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制造业更要承担起责任,锻长板、补短板、破瓶颈,保障中国制造业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


责任编辑:罗一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