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江苏省沭阳县人民法院全县民事行政案件万人起诉率同比下降30.35%,下降幅度居宿迁市五个县区之首;受理案件数量成为全省首家实现三年连续下降的法院。起诉率和受案量“双降”的背后,是沭阳法院为融入基层社会治理布下的一盘“大棋局”。
组织推动——
“145工作法”融入大格局
“真是解开了我心里的一个大疙瘩,这种调解形式太好了!”春节前夕,华冲人民法庭会同沭阳桑墟镇政府以听证调解方式化解一起纠纷,当事人杨某激动地说。
杨某和魏某同为桑墟镇顺河村村民,两家因地界争议产生纠纷,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为彻底解决两人之间的矛盾纠纷,华冲法庭和桑墟镇政府联合公安、司法等部门进行现场勘查后,组织双方面对面举证、质询、辩论,并听取了群众代表的意见和建议。最终,两人和解,现场签署了调解协议书。
面对人案矛盾日趋突出给纠纷化解工作带来的新挑战,沭阳法院加大与地方“圆桌”会议融合,推出“145工作法”——
建立一项由政法委统领、乡镇主抓、村居两委主办、法院推动的多方参与、多元共治的工作机制,确保基层社会治理统筹开展;明确夯实主体责任、强化源头治理、实现民事行政案件万人起诉率持续下降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四个目标,确保基层社会治理有的放矢;落实强化组织推动、强化示范引领、确立三方共建、强化责任落实、强化多方联动的五项措施,确保基层社会治理工作在全县30个乡镇、480个村居全面推动。
沭阳法院党组成员带队走访24个乡镇、50多个村居,邀请乡镇党政一把手参加多元解纷观摩,通过通报反馈辖区民事行政案件万人起诉率、案件纠纷类型情况等方式,推动乡镇党委社会治理主体责任落实。
示范带动——
一镇一特色,一村一品牌
“谢谢法官和镇村干部上门调解,挽回了我们的同胞亲情。”近日,胡集人民法庭的法官会同当地村干部、调解员、网格员及乡贤,提着小马扎,上门化解了一起遗产分割纠纷,当事人连连道谢。
李某甲与李某乙是姊妹关系,二人因遗产分割问题,协商多次未果,闹至法院。为了让撕裂的亲情得到修复,该案承办法官会同镇村干部、调解员、网格员及乡贤带着小马扎,走进当事人家中。小院内,大家围坐一圈,烹茶而谈,与当事人拉家常、聊家庭。轻松的环境氛围感染到了当事人,双方最终达成一致意见,案件得以化解。
为零距离化解民间纠纷,胡集法庭和胡集镇胡西村联合建立了“嚓呱小马扎”特色解纷新模式。当村民之间发生矛盾纠纷时,网格法官会同村干部、调解员、乡贤带着小马扎上门调解。大家摆开马扎,围坐一圈,与当事人面对面交谈,结合法理情理进行疏导,促进案结事了。
“马扎调解”是沭阳县特色解纷的一个缩影。今年以来,沭阳法院与各乡镇、村居以创建“一镇一特色,一村一品牌”为切入点,齐抓共建,打造出一批各具特色的示范性调解品牌——
庙头人民法庭与新河镇聚贤村运用“百姓议事亭”联手化解纠纷;华冲人民法庭与驻地村居创新推出“公开听证”调解模式,聚力实现矛盾不上交;胡集法庭与十字街道办事处共建“七贤调解室”,在全县率先提出创建“无讼街道”;开发区人民法庭与沭城街道府苑社区共同开展“群众说事”,由社区法官、网格员、乡贤共同化解城市小区各类矛盾纠纷……
自2021年1月至今,“一镇一特色,一村一品牌”特色解纷模式共诉前化解各类民事纠纷1369起,受到当地群众的普遍欢迎。
协调联动——
签订共建协议,实现多方合作
韩山镇的农民刘某和刘某某是嫡亲叔侄关系,叔侄二人在韩山镇承包近100亩土地,专门从事豆丹养殖。王某、杨某在该地块附近承包500余亩土地从事粮食种植。
2021年9月9日,王某、杨某租用无人机为水稻打农药,因天气原因,农药飘落到豆丹地里,导致大量豆丹死亡。事发后,刘某叔侄二人向当地派出所报案,派出所对事情发生经过全面调查后,邀请韩山人民法庭一起参与调解。
韩山法庭副庭长张思源与派出所的警官共赴现场进行勘验,并邀请当地村委干部和村民调工作人员共同调解。经过一上午的调解,双方达成调解协议。
这起金额超20万元涉农纠纷的妥善解决,得益于沭阳法院调解工作多方联动的有效做法。
为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及基层自治组织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中的作用,推动建立司法裁判指引、人民调解、行政调解、行业调解与村(居)民自治的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沭阳法院6个人民法庭与乡镇(街道)党委、村居两委签订三方共建协议,明确各方职责,协调联动,共建无讼村居,力争将矛盾纠纷化解在源头。
该院还与县政协、公安、妇联、民政等单位协作,在法院非诉讼服务中心设立10个驻院调解工作室,形成“十室同堂”共同解纷格局,确保每一起矛盾都能找到适宜的解决办法,从而将大量矛盾纠纷在诉前被分流和化解。2021年,该院诉前调解立案19610件,结案174074件,诉前调解成功6850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