扛起滑雪板出诊,冬奥会有这样一群“大白”
2022-02-07 09:33:15 | 来源:科技日报 | 作者:史诗
 

  2月4日一早,北京协和医院基本外科教秘蔺晨起床后第一时间打开了窗户,深深吸了一口清新的空气。

  进入冬奥闭环后,这是她为数不多可以摘下N95口罩的时间。用她的话说,此时此刻的呼吸显得格外贪婪。

  与以往不同,北京冬奥会医疗保障是一次兼顾疫情防控的全闭环式保障,每个诊疗过程环环相扣。医疗保障团队的每一位医护人员都暂别家人,共同结成北京冬奥的医疗保护伞。

  第一声赞许,珍贵!

  就在北京协和医院医疗站一队踏进冬奥场馆闭环线的前3分钟,他们接到一名外国客人的电话,主诉胸痛数小时。“我们跟随救护车跑入场馆,拉了第一份心电图后迅速将患者转诊至协和大本营的冬奥病房。”北京协和医院肾内科副主任医师陈罡回忆,经过一系列果断有序地处理,团队收获了冬奥之行的第一声赞许。

  当然,还有第一封感谢信。当时,一位安保大叔因感冒突然发热,北京协和医院副主任医师彭慧明及时问诊、记录流行病史、交代转运注意事项、完成医疗报送信息和传染病症状监测等复杂流程。

  “大叔,会不会操作闭环的奥运网约车回去?”“这是我们的值班电话,24小时永远有人接,回住地也可以打!”彭慧明将注意事项毫无遗漏地交代给患者。

  书写“希波克拉底誓言”,行动!

  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刘安雷在接到任务的第一时间,先是恶补冬奥知识,还专门请了一对一外教提高自己的英语口语。“各类严格的线上线下培训及考核使我熟练掌握了冬奥运动项目的高风险发病种类和处置流程。”刘安雷说。

  值白班的时候,刘安雷早上不到7点就开始了医疗点的规划和布置工作,转运医疗物资,手消架和紫外灯还需要自己拼装。

  有天清晨,一位保洁阿姨在打扫卫生时不慎把手挤伤,血流不止。在初步诊断为小指骨折的情况下,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范俊平用加压止血法瞬间将血止住,并迅速进行了消毒和包扎。

  由于闭环的特殊性,医生们无法得到患者的准确资料,只能依靠仔细查体和以往经验排除更大的风险,怕断患者的病情,这对每一位医疗保障队员来说都是实打实的考验。

  让刘安雷印象深刻的是,北京奥组委不仅配备了强大的语言支持团队,还安排专业医疗助理为患者提供全程陪同转运服务。“冬奥会的医疗保障工作将各国医护人员连在了一起,我们都毫无保留地履行‘希波克拉底誓言’ 。”

  扛起滑雪板,上山!

  在体感温度为零下十几摄氏度的小海坨山,北京协和医院的四名临床医师:胸外科何嘉、神经外科邓侃、骨科李其一、麻醉科车璐开始了一天紧张的高山滑雪项目筹备工作。未来3个月,他们将暂别白大褂,换上滑雪服,背上救援包,在北京冬奥会延庆赛区国家高山滑雪中心提供医疗保障服务。

  小海坨山最高的山顶出发区海拔为2198米,为世界前三的高难度赛道。进驻后的第一时间,滑雪医生们就开始熟悉地形和赛道,配合搭建医疗站,搬运大量物资。

  高山滑雪是一项充满刺激的项目,运动员滑行速度可以达到每小时150千米,一旦出现微小偏差,身体就可能因失去平衡导致摔伤,后果较为严重。以往该赛事运动员发生损伤的概率为14%。

  “一旦有运动员需要救助,我们就要背负10公斤的医疗包,在4分钟内赶到现场,15分钟内完成运动员伤情评估和处理,再进行转运。”车璐说,这就要求滑雪医生具备一定的陡坡滑行能力,以及创伤急救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

  天刚蒙蒙亮,滑雪医生们就要抵达医疗站。车璐介绍,他们有一整套操作流程,检查救援背包,确认物品是否齐全,通电设备电量是否充足,检查氧气瓶的存储情况。

  “山上的体感温度很低,但严寒无法冻结医者仁心。”车璐说。

  从搬运、清点、组装防疫物资,到摆放抢救箱药品、张贴手卫生、防疫标识,再到放置患者接待床、接待车,设立患者流线指示、测温门……19位协和医疗保障队员正在冬奥“战场”践行他们的初心。

责任编辑:于子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