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庭扎下根 法官俯下身
——河南西峡法院丁河法庭参与社会治理纪实
2021-12-31 15:53:22 | 来源:中国法院网 | 作者:李冬冬
 

  服务县域治理、乡村振兴,推动构建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是人民法庭职责所在。近三年来,河南省西峡县人民法院丁河人民法庭主动参与辖区基层治理,因地制宜、积极探索,以人民法庭为中心整合基层力量,精心打造调解网络,用“脚力”和“脑力”在人民法庭和群众中间架起宽阔通畅的桥梁。

  从“坐堂问案”到“常态巡回”

  “我们遇到法律难题不用再跑到法庭去,法庭庭长定期在村部坐诊。”当事人口中的“坐诊”是丁河法庭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有力举措。丁河法庭受案区域为两镇一乡的49个行政自然村,面积632.6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70000余人。以前,辖区群众需要咨询诉讼事宜或开庭,需要赶几十公里路到丁河法庭。住在偏远地区的群众去一趟法庭很不方便,更别说完成整个诉讼程序。

  如何让群众得到便捷的法律服务、减轻偏远地区当事人的诉累,是丁河法庭庭长任超苦苦思索的一件大事。经过对接协调,丁河法庭在偏远的两个村部设立巡回审判点,定期巡回坐诊。针对矛盾争议小、案件事实争议不大的案件,在村部开庭审理或调解,及时化解纠纷。同时,以村部为前沿阵地,开展普法宣传、调解员培训等事务性审务工作,切实保障群众的合理诉求和合法权益,引导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规范交易行为、避免交易风险,为辖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从“单打独斗”到“协同发力”

  因为乡镇矛盾纠纷主要集中在土地纠纷、宅基地纠纷、邻里纠纷和婚姻家庭纠纷,熟人纠纷占大部分。丁河法庭就充分利用乡镇综治中心平台,积极调动辖区50多个调解组织50余名网格员的力量,精心打造调解网络。“网格员的作用非常大,就像法庭的延伸触角,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不但解决了法庭人手紧的问题,也避免了矛盾纠纷升级,促进了村民和谐、社会平安。”丁河法庭庭长任超说。2021年以来,他和基层组织一起化解各类纠纷100多件,涉及诉讼的近30件,经过耐心调解,基本都在村内化解。今年的“万人助万企”活动开展以来,丁河法庭又将焦点关注在乡镇重点产业、重大项目和纠纷多发领域,任超每周走进一家企业,通过座谈交流、问卷调查等形式,深入了解企业司法需求,解答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中遇到的法律问题。

  从“被动应付”到“主动参与”

  人民法庭处在司法为民的最前沿,对矛盾纠纷源头治理、密切联系群众、解决矛盾纠纷、巩固基层政权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近年来,丁河法庭创新举措,主动融入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基层社会治理大格局,充分发挥人民法庭多元解纷机制,让更多的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为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提供了有力司法服务和保障。

  今年5月,二十余名农民工为在当地修建铁路欠付的工资多次到当地政府信访,当地政府多次协调无果,丁河法庭受理案件后,意识到如果不妥善处理,会引发不稳定因素,但业主和承包人对支付主体存在争议,为解决业主与承包人对支付主体的实质争议,避免案件处理后双方的扯皮使农民工工资不能及时兑现,他耐心的与承包人公司负责人沟通,最终使36万元余元的农民工工资在短短的十五天内由承包人先行垫付。2021年7月,正值多雨季节,辖区某村支书到法庭反映该村居民为排水与邻居发生纠纷,前天晚上大雨倾盆,因排水管道被邻居老太太破坏,家中积水近一米深,村组调解无法解决,他详细了解了双方发生纠纷的经过,并提前与老太太的儿子联系沟通配合,在村组干部参与下,不仅顺利解决了双方的排水问题,于当天下午将排水管道铺设完毕,还协调解决了村组多年未能协调解决的老太太与其他两个邻居之间的宅基地边界、大门出路问题的纠纷,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这是丁河法庭服务基层社会治理的生动实践。近三年来,丁河法庭共协助当地党委政府处理群体纠纷4次,为政府拆迁、工程发包决算等提供法律意见10余次,向政府发出司法建议3份,参加政府重大案件纠纷化解联席会5次。

  丁河法庭创新举措,依托社区网格治理机制,强化诉调对接,整合“一庭(法庭)两所(派出所、司法所)”的作用,指导乡镇法治工作,创建无讼村庄、无访村。引导辖区群众德治,在纠纷化解中让群众说事、法官讲法。加强巡回审理,传播法治文明,促进乡风文明、社区和谐。制作《调解劝导书》,对没有经过调解直接起诉到法庭的矛盾纠纷,劝导当事人首先寻求调解途径,提升当事人主动接受社会调解的积极性。


责任编辑:罗一坤